许家印背后:“重庆首富”的顶级生意

奋斗小火球 2024-05-08 01:25:05

 1991年3月,那是一个春日阳光明媚的日子,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瑞环来到了重庆,这座魅力之城。

当时的重庆,还未拥有那座连接南北的黄花园大桥,也没有繁华的五黄路。尽管江北机场已经开通,火车北站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但很多老重庆人仍然觉得渝中才是城市的心脏,而江北只是市区的边缘。

这种观念使得重庆渝中地区人口密集,城市负担沉重。独特的山城地理结构使得老城区的住房条件多年来没有太大改善,十几平方米的老旧房屋依然要容纳着数代人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政府在南北方向上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经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李瑞环给重庆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建议:重庆应该向北发展。北部地势平坦,修建一片50万平方米的住宅区,以解决老城区的居住问题。

李瑞环早年学习了城市规划和管理,对此领域颇有心得,他的建议也因此显得格外中肯。

重庆往南是巴南,北部则是一片平缓的土地,理应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蓝海。

政府在李瑞环的建议下做出了向北发展的重要决策。

第二年,重庆地产界传来了一个大新闻:一家名叫中渝实业的房地产公司在渝北地区拿下了2000多亩土地,准备兴建名为“加州花园”的高档小区。

许多人对此表示疑惑,觉得这家公司可能有些冒进。毕竟,当时的渝北并不繁华,想要吸引习惯了老城区生活的重庆人购房并不容易。

然而,细心打听之下,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加州花园背后的“港商”张松桥,其实是位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年仅28岁。

熟悉张松桥的人都知道,他早年只是在新华路上做小生意,倒腾电子产品。

谁能想到,年轻的他,竟然能够转变身份,成为了一名地产开发商。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打听到,张松桥还是重庆最早上市公司之一渝钛白的发起股东之一。

一个不到30岁的重庆人,靠着倒腾电子产品竟然能赚得数千万,成为了房地产界的一员,甚至还涉足上市公司,这种能力和背景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1964年7月,重庆迎来了一个普通化工厂工人家庭的新生命,那就是张松桥。

六岁的时候,他踏入了天原化工厂子弟学校的大门,12岁时则步入附近的重庆六中读初中,过着和其他孩子无异的生活。

1980年,16岁的张松桥迎来了一次命运的转折,一场离他遥远的“喜事”却成了他的转折点。他远在香港的越南华侨祖母离世,按照遗嘱,作为长孙的他继承了一部分遗产。

这份意外的遗产让他提前结束了学业,来到了繁华的香港。

关于祖母留下的遗产,或许并非传言中那般庞大。事实上,后来他回到内地,只能从事着普通的电子产品生意,可见那份遗产并不像传言中那样丰厚。

在香港度过的两年里,张松桥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80年代,电子产品风靡全国。只需几元钱的电子表从香港走私到内地,就能以几十甚至上百元的价格售出。

头脑灵活的张松桥迅速意识到商机,他利用自己在香港和内地间的顺利行动,开始了电子产品贸易,并逐渐扩展到其他电子产品的销售。

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穿梭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几年下来,积攒了一大笔财富,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心中的野心也开始膨胀。

就在这期间,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房地产业蓬勃兴起。各路成功人士通过炒地皮、炒楼花致富,张松桥也对此觊觎已久。

然而,他发现自己在香港房地产市场上的资金和人脉,并不足以与其他大亨竞争。

1992年,他悄然回到了重庆,并结识了曾维才。

曾维才比张松桥更加神秘,他的过去几乎没有任何资料可以查到,只知道他和张松桥在做电子产品生意时相识。

尽管两人都没有实际从事过房地产生意,但这并没有阻挡两个志在必得的人走到一起。他们共同创立了中渝发展,在重庆渝北囤了2200亩地,正式踏上了重庆房地产市场。

随着重庆政府推动江北地区的开发政策,加州花园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由于项目规模庞大,历经数年的建设,直到1996年底才全部竣工,次年初开始销售。

1997年6月,重庆迎来了直辖市的好消息,伴随着香港回归,重庆向北开发的宏伟蓝图也在加州花园项目的喧嚣中逐渐展开。加州花园以均价1700元/㎡售罄,成为了重庆房地产市场的一大成功案例。

加州花园的成功,标志着张松桥精明的眼光和果断的决策,使得他在重庆房产界声名鹊起。

 在当今社会,利用“信息差”谋取利润的理论早已为人熟知,而张松桥正是凭借这一理论在房地产市场上赚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尽管重庆已经作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进行了六年,但对于大多数重庆人来说,只要房子采光良好,有独立卫生间,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住房条件了。

虽然在重庆,高层住宅小区并不鲜见,但加州花园却是首家规划配套了物业管理、拥有保龄球馆、商场、学校以及银行等综合设施的住宅小区,使得居民可以在小区内享受到一应俱全的基本生活服务。

张松桥开发的加州花园可以说是对重庆房地产市场的一次革命性“降维打击”,他凭借着个人的力量,改变了重庆人对“高档住宅”的认知。

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去沿海城市进行开发,是因为这个概念在“北上广深”等地早已有人做过,并且已经相对成熟,而在信息滞后的重庆市场,这个新概念却能够引起轰动。

然而,年轻的张松桥能够勇敢地拿下当时被很多人看衰的地块,这份勇气实在令人惊叹。

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张松桥拥有如此惊人的胆识和资源,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不久之后,张松桥相继在重庆开发了汇景台、重庆大学科技园、中渝科技楼等多个大型房产项目,总投资达数十亿元,回报也极为丰厚。

很多资本开始对中渝发展的赚钱之道垂涎欲滴,希望能够跟着一起分一杯羹,然而张松桥的副手林孝文却得意地宣称:“我们手头资金充足,融资问题不是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张松桥并非不懂得与资金打交道,只是他有更多的盈利方式。

2006年底,他以33亿元的价格将中渝发展出售给港股上市公司确利达,完成了借壳上市,并将公司更名为中渝置地。

随后,汇丰银行等多家资本开始入股中渝置地,使得张松桥的资金实力不断增强。

2007年,年仅43岁的张松桥以164亿元的身价登上了胡润房地产富豪榜,成为了重庆首富。

就在中渝置地上市的那一年,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张松桥旗下不止有渝钛白和中渝置地,还包括了一家在1984年就上市的渝太地产。

回溯至1984年,当时年仅20岁的张松桥还在港渝两地奔波,远未具备这样的实力。

渝太地产的前身是香港彩星集团,而张松桥曾购入过其股份,这也是他巧妙运用“借壳”手法的一次表演。

然而,这位年轻貌似毫无背景的张松桥究竟是如何能够在重庆和香港两地资本市场崭露头角,却成了众人无法理解的谜题。

凭借着在房地产领域的成功,张松桥自此被誉为“重庆李嘉诚”。

然而,他在香港的名声可能更为响亮。

如今,他已成为渝港国际、渝太地产、港通控股以及中渝置地等四家在港上市房企的实际控制人。

通过香港媒体的报道,人们才渐渐发现,张松桥早已悄然跻身于香港新世界主席郑裕彤的圈子。

而郑裕彤,这位手眼通天的财团大亨,在香港的影响力和财力堪称一绝,他更被香港人尊称为“彤叔”。

郑裕彤热爱打牌,尤其钟爱玩“锄大D”,他的牌友除了儿子郑家纯外,还包括了杨受成、刘銮雄,以及新近加入的许家印。这个小圈子被戏称为“大D会”。

当时的许家印还未成为“许首富”,但为了恒大香港的上市,他每周都风雨无阻地前来郑府赴约。

一群大佬们在打纸牌的同时,背后却在谋划着一个个庞大的资本项目。

2009年,张松桥与郑裕彤、刘銮雄、杨受成等人一同出席了恒大在港的上市投资推介会和庆功酒会,他旗下的中渝置地也参与了投标。

当年的重庆小伙张松桥已经成为了真正的香港大亨,而恒大刚刚起步。

能够跻身于“彤叔”的牌桌,这显示出张松桥绝非普通之辈。

他曾先后投入数亿港元购得金庸曾居之地山顶道1号、渣甸山包华士道1号以及太平山顶的歌赋山道1号等八处豪宅。

其中,他以51亿港元的天价收购了香港最负盛名的山顶道75号“何东花园”,单单税款就高达12亿港元,创下香港豪宅交易的新纪录。

据传闻,由于他在香港的房产太多,有一次房子被盗,他自己都不知情,直到物业公司帮他报了警。

能够购得如此众多的香港顶级豪宅,足以证明张松桥身家丰厚。

通过渝太地产,他拥有香港西区海底隧道37%的经营权,香港隧道及高速公路有限公司37%的股份,香港驾驶学院70%的股份,以及香港快译通35%的股份。

可以说,香港交通运输业的一大半产业都掌握在张松桥的手中。

张松桥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崛起,是否得益于“大D会”牌友们的支持和交易,谁也无法确知。

然而,他与妻子张朱秋慧还创建了一个名为Nexus Capital的私募基金,表面上以慈善和赞助等方式购买和拍卖大量艺术品。而实际上,这个圈子里全是香港的名流,早已为他在香港打下了更为庞大的人际网络。

张松桥左拥渝太地产,右掌中渝置地,横跨香港和内地房产市场。在香港,他风光无限,但在内地,他却保持着低调。

中渝置地上市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手上的土地储备从400万平方米增长至1400多万平方米。通过在重庆、成都、贵阳等多个城市开发高端房产项目,中渝置地已成为西南地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一员。

虽然中渝置地在整个西南地区声名鹊起,但张松桥基本保持隐身状态,几乎所有事务都由曾维才这位站在台前的代表来操作。

或许正因如此,或许受惠于强大的人脉关系,他在后来的“渝钛白审计案”以及曾维才涉案的重庆专案中,都未受损失。

到了2013年,中渝置地的销售额达到了97.75亿元人民币。

而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平抑地价的政策,李嘉诚开始大规模抛售内地地产,导致内地房产市场开始降温。

张松桥反应迅速,立即提出了企业内部的“只卖不买”战略。

中渝置地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买买买”转变为“卖卖卖”,其抛售速度之快和程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从2013年底开始,中渝置地陆续转让了10多个地产项目,总计套现100多亿元。

事实上,这些资金仅相当于中渝置地一年的销售额。这也显示了张松桥的决心和果断。

当有人问及是否效仿李嘉诚“撤退”时,他含糊地一笑:“我们有很多投资在做,我私人也在做,你们都不知道。”

人们确实不清楚,而张松桥已经开始在英国房地产市场上大展拳脚。他在英国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在2016到2017年的两年里,张松桥四次出手,斥资170亿购得了伦敦利物浦街的Travelodge酒店、伦敦帕丁顿火车站附近的One Kingdom Street写字楼、伦敦Nine Elms Square(九榆树广场)地块以及金融城内最高的大楼Leadenhall Building(利德贺大楼)。

虽然张松桥效仿李嘉诚一路“买买买”来到英国,但他们的投资方向却大有不同。

李嘉诚在英国主要购入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类项目,以及码头等交通项目;而张松桥几乎全部抄底了商业性较强的写字楼和地产项目,其投资之大让英国人都感到惊讶。

以利德贺大楼为例,这座位于伦敦金融城内的大楼于2013年竣工,年租金高达4.02亿英镑,是整个伦敦租金最高的大楼。

2017年5月,中渝置地以11.3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01亿)现金购得利德贺大楼全部股权,还顺带承担了一笔1270万英镑的负债交易。

这笔交易不仅刷新了单一资产收购的最高纪录,更成为中国企业在英国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收购案之一。

就在张松桥在英国“买买买”的同时,他还耗资40多亿港元购入了尖沙咀彩星中心、中环世纪广场等两栋商业大厦。

2018年,他的中渝置地通过持股完成了对香港九龙湾傲腾广场的收购。

一年后,中渝置地又投资1.8亿英镑参与了伦敦Whiteleys Centre(怀特利购物中心)的改造及重建项目。

与此同时,在海外房产租金的支持下,张松桥的财富迅速增长,净赚超过2亿人民币。而且,他手中的物业还在不断增值,比购入时增值近一倍。

从写字楼、住宅再到商场和酒店,张松桥的投资遍布伦敦黄金地段,成为英国知名的“中国地产大亨”。

不到十年时间,张松桥在香港、英国、澳洲等地耗资数百亿买下大量高端物业。而香港能排上号又能购得的顶尖豪宅,也几乎都被他收入囊中。

2020年,56岁的张松桥以200亿身家名列《2020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第93位。

然而,这只是张松桥财富的冰山一角,他还拥有无法计算的艺术藏品等更多财富。

能够如此顺利地抛售内地物业转战海外,张松桥还需感谢许家印。

当张松桥离开内地时,大部分地产和物业项目几乎都被许家印的恒大集团接手。

这或许是因为在“大D会”牌桌上,两人彼此相惜。

对于许家印的这份情谊,张松桥也是回报以同等的热情。

在2016年恒大计划收购盛京银行时,张松桥作为股东坐镇其中,使得许家印顺利拿下盛京银行。

同年6月,张松桥又紧随恒大许家印的脚步,斥资40亿港元购入了万科H股,深入参与了万科股权之争。随着恒大退出万科股权,张松桥也紧随其后,迅速抛售手中的万科H股股权。

2019年,恒大提出开发汽车项目,张松桥亲自前往瑞典恒大NEVS总部,为许家印站台。

一对牌桌上的好友,彼此在商场上互相扶持,这就是“有钱齐齐搵,有难齐齐当”的友谊。

中渝置地抛售完内地产业之后,因为手中无粮,到2016年整体收入和盈利同比跌了80%以上,唯一的盈利全是靠持有的海外资产。

就在大家都认为张松桥从此将重心彻底转移到国外时,他又通过一系列增持举动重归人们的视野。

从2018年到2019年,张松桥对中渝置地增持上百次,总额超过10亿港元;同时,他还增持渝太地产287.4万股,投资额达717万元。

人们此时还在怀疑,这只是张松桥为了应付二级市场对冲而做的资本手段。

然而,随着张松桥持续增持的举动,中渝置地和渝太地产在内地房产市场卷土重来,再次布局新的项目。

2018年,中渝置地宣布在西安、成都、株洲等地开发新的房产项目。

2020年7月,渝太地产以溢价39.9%的20700元/㎡的楼面价拿下成都高新区地块,刷新了成都住宅土地最高成交单价。

2021年4月,渝太地产又以9.03亿元摘得达州两宗商住综合体地块,用于建设会展中心及酒店等项目。

然而,这一切背后也许是国外的日子不好过了。

2020年后,受到世界疫情的影响,加之脱欧后劳动力短缺等因素,英国的整体经济增速变慢。

在英国向来“只进不出”的张松桥也不得不开始出售手上的资产。

2021年8月,渝太地产宣布将手上一栋伦敦市中心的写字楼卖给了当地企业,作价1.9亿人民币,而与买入价相比,实际亏损超过3.8亿人民币。

种种迹象表明,曾经头也不回离开中国的张松桥,似乎又在谋划重返国内房产市场。

有趣的是,此时的张松桥和许家印这对好友在同一市场的动作几乎相反:一个卷土重来再次发力,一个力不从心开始大举撤退。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有的只是审时度势的聪明人。

从内地套现转到海外投资,步伐从香港追到英国,现在又悄无声息潜回国内。

57岁的张松桥肯定记得住自己当年的那句话:“一个成功的商人,不是社会来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社会。”

然而,面对这场新开的牌局,张松桥能否打好,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0 阅读:0

奋斗小火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