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的结局令人失望,特别是对何家喜和刘美心两人的结局,观众难以接受。
这部剧自称为“淮南版《人世间》”,然而,大结局却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明显暴露了年代剧创作中的各种问题。
何家喜的“赎罪仪式”设定实在令人不舒服。
深夜,在暴风雨中,她跪在破旧的老宅门口。
脸上满是雨水和眼泪,这个从小就十分顽劣的角色,竟然因身患白血病,迫切需要骨髓移植。
最终,在手术室里,老大何家丽看着自己的血流进了她的身体,忍不住想起曾经的种种,内心充满苦涩。
她记得当年,何家喜用冷漠和坏心肠影响了所有人,而如今却能在救赎的仪式中接受一切,这让观众不禁大声质问:“凭什么?”
这种“好人的苦,坏人的甜”的设定,让人非常愤怒。
再看看刘美心的“临终台词”。
她在临终前,还分发了自己所想的等分秘方,把大钱平均分给六个女儿。
可她却选择性遗忘了让老六偷走房子的事情。
女儿们各自的表情充满了讽刺,大姐苦笑,老五冷笑,老六却只是在窃笑。
这无疑映射了真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的种种悲喜。
随着全家在除夕夜的团圆宴,气氛变得愈加蹊跷。
六姊妹碰杯的声音清脆,让人一阵不适。
最让人窒息的是,何家喜以昂贵的羊绒衫穿在主位上,其他人却只能挤在寒冷、漏风的地方。
镜头下全家人一起喊出“亲姐妹有今生没来世”,让人感觉感动是伪装,背后是一种隐忍的痛苦。
这部剧能够吸引观众,首先得益于其紧紧戳中了中国人爱的情怀,要有人物的背景故事,要有成长和奋斗的历程。
何家丽的牺牲、三姐的坚持,每位角色有其独特的故事,从观众那里赢得了共鸣。
从90年代穿着确良衬衫的老大走到如今,满满都是时代的痕迹。
那些生活的细节让观众忍不住怀念过去,短视频平台上也因之引起了亿万的讨论。
无可否认,《六姊妹》在追求收视率方面做得相当成功,数据显示,35岁以上的观众占到了68%,这些人把遥控器推向了高收视。
我甚至可以想象,剧中冷藏的水饺在瞬间带来共鸣,收视率便立即上涨。
这大概是传统电视落日余晖时期最辉煌的瞬间。
然而,在令人失望的结局面前,这种口碑的崩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虽说是“真实年代剧”,却漏洞百出:在1962年的饥荒当中,何家孩子们都活得胖乎乎又健康,而刘美心戴金耳环上班竟然没有人举报她有“资本主义作风”。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些所谓的历史情节。
这样的“伪现实”让观众感到深深的不满,甚至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批评它是“披着年代外衣的琼瑶剧”。
何家喜毫无疑问已经超越了人性底线,她的坏行为层出不穷:给坐月子的姐姐送变质汤,藏惹图钉,甚至逼着高利贷的侄儿轻言自尽。
在剧情中,观众们逐渐对她的惨死变得期待,可她的“救赎”却仅仅是病床上的一次偶遇,整个过程显得极其仓促。
大结局的“强行和解”令观众彻底失望,何家喜轻易地成为了新房的主人,而在她身边,张建国却只能用战争补助金买下一间漏水的阁楼。
这种“好人吃亏”的故事逻辑让年轻观众特别反感,社交平台上对这部剧的调侃和批评层出不穷,居然出现评论“这不是亲情,而是奴性!”
还有人调侃道“应该改名为《论如何PUA老实人》”。
《六姊妹》的争议就像一面照妖镜,深深映射出了观众的无奈与困惑:我们想要怎样的“人间”?
我们眼中的年代剧,应该是暴露真实,展现生活,而不是用流量算法来迎合大众。
真正的年代剧应是用柴米油盐的气息勾勒出生活的妙处,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当做一层滤镜。
毫无疑问,《父母的爱情》用生活中的点滴彰显了人类情感的真实,《人世间》则在命运与时代的交错中展现出社会的变迁。
而在这部剧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一种以收视率为重的投机取巧。
剧终时,酒杯依旧在老宅桌上,杯沿的口红印和茶渍交叠,像是中国式亲情的真实写照。
这种痛恨,或许江湖乘风而来,然而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纠结和无奈。
一方面我们抗拒那些负面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六姊妹》或许是在一番骂声中,让我们看清了内心深处不愿意面对的血缘困境。
对于这个结局,各位观众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