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瓯江
从车牌就可以判断浙江的三大城市,分别是,杭州(浙A)、宁波(浙B)、温州(浙C)。
浙A与浙B基本是一个档次,一个副省级,一个计划单列市。杭州的GDP总量全省第一,但人均只排在第三,还不如宁波。至于全省第一,是一个很多外地人陌生的地方——舟山。至于温州,虽然GDP总量全省第三,但人均GDP却是全省倒数第三,仅高于丽水与金华。
总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甚至是车牌号码,温州都是浙江老三,所以人称「千年老三」。
这几年,我每次回温州,都有不同的感受。昨天,2025年1月3日,我又去了一趟温州,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回头看,应该很有意思。
气候宜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是一个在杭州住了7年,宁波住了20年的温州人,要说浙江三大城的气候,我有点发言权,温州最好,宁波其次,杭州最差!
我去了四十几个国家,横向比较,长三角可能是气候最「恶劣」的地方之一。论体感温度,夏天比卡塔尔还热,冬天比阿拉斯加还冷。
最要命的就是湿度,尤其是冬天那刺骨的湿冷,无论你穿多少衣服,湿气裹挟着寒冷,像泥鳅一样,钻入你的身体,非常难受!我当年在杭州读大学,长三角的冬天,让东北来的同学们冷得怀疑人生。
相比之下,温州的气候最好,相比杭甬两地,温州冬天的气温要高出三五度,这可是关键的三五度。
2025年1月3日,
温州鹿城区最高温17℃,最低温5℃,宁波鄞州区最高温12℃,最低温2℃。我坐高铁,从宁波南下温州,刚走出车厢,就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第一件事情,就是脱掉羽绒夹克。与之相反,当我坐高铁回宁波,下火车之后,就迎面扑来一股寒气,我马上就把羽绒夹克穿了回去。
温州也是浙江省内唯一有榕树的城市,就算在冬天,当你在温州街头看到榕树那发达的气生根,也会有一种来到热带的错觉。
▲ 温州榕树
另外,杭甬温这三个城市,空气质量最差的就是杭州,我在杭州待过7年,脑海里装满了灰蒙蒙的记忆,那时候,杭州的自行车只要几天不骑,坐垫就被覆盖上一层灰。夏天的杭州,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桑拿房,湿热难耐。
宁波沿海,风大,空气品质比杭州好,但本身也是重工业城市,又紧挨着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区——长三角,雾霾天气依然常见。
相比之下,温州被群山环绕,纬度较低,毗邻海洋,远离长三角工业区,夏天比杭州凉快,冬天比宁波舒服,空气品质也是最好的。
味精滥用在外地待久了才能体会到,温州餐厅的味精使用量是多么高。温州的各种面食,简直就是一碗高浓度的味精汤,吃完之后,嘴巴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干涩。我并不介意味精本身是否有害健康,我认为,味精营造出的鲜味,不自然,可以少放,但不能滥用。
我最喜欢的温州食物就是米面,每次回去都要吃。这一次,我特意跟老板说,少放味精,结果端上来的米面还是放了大量味精。我不认为老板是在故意为难我,味精用习惯了,临时的大脑干预,很难改变强大的肌肉记忆。就像在四川下馆子,明明跟老板说了,不要放辣,结果端上来还是辣的。
我认识很多在中国的老外,他们普遍喜欢中国的食物,但也有两个槽点,那就是小餐厅的卫生和味精滥用。
我跟他们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人以前比较穷,荤菜少,缺乏滋味。后来得到廉价的味精,就如获至宝,用习惯了,就很难改。
美国食物含糖太高,也是同样的道理。大航海之前,欧洲比较穷,包括贵族在内,食物的可选择余地也不多,糖属于奢侈品,等到他们开着船走到哪抢到哪,在南方发现了甘蔗,提炼了蔗糖,运回欧洲也是贵得很,所以他们的甜点以谁家的更甜为尊,多放糖才能显摆财富,所以甜品越做越甜。
这坏习惯后来被美国有样学样,所以,现在美国的食物特别齁甜,甚至连同款美国奥利奥,也比中国奥利奥更甜!
规划滞后温州的城市政治地位低,各方面发展都受到制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南站。
杭甬温三地的人口相差不大,
杭州常住人口:约1237万宁波常住人口:约962万温州常住人口:约964万但火车站的规模却相差很大。
杭州东站:15台30线宁波车站:8台16线温州南站:4台10线温州南站的规模相当于杭州的三分之一,宁波的二分之一。不出意外,温州南站,建成就饱和,不仅站台数量严重不足,候车室面积也非常小,后来不得不弄了一个地下候车室。每年春运暑运,温州南站都是乘客吐槽的对象,严重伤害了温州的城市形象,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实在忍无可忍,温州又在原南站的对面,新建了一个站房,于是就有了一东一西2个站房。那么问题来了,有些车次只能去东站房,有些车次只能去西站房,如果走错了,就不得不穿越一条很长的人行隧道。在温州坐个火车,还真不容易。
温州南站就是温州城建的缩影,很多规划都不合理,后来修修补补,一言难尽!
人口调整
我查了我的滴滴记录,在疫情前的2019年6月,我从火车南站坐车到医学院,费用是39.65元。如今,2025年,同样的线路,费用居然只要19.6元,几乎是5年前的一半。
当时,网约车司机里面,以外地人为主。原因是温州赚钱比较容易,工资比他们老家高很多。
疫情后,每次我回温州,都感觉温州籍的司机越来越多。2025年,目测,温州司机已经超过半数。他们都是一些曾经在外地做生意的男性,人到中年,却要回老家跟外地人抢工作。这就是人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与此同时, 外地司机越来越少。这次,我遇到一个江西九江农村来的司机,他说,十年前,他们家族总共有二十几个人在温州,那时候,温州的工资比他们老家高很多。
如今,工资差距变小,原来那二十几人,陆陆续续回老家,只剩下他们兄弟两个,原因是他们的女朋友都在温州。
他说,最近10年,温州最大的变化是,中小企业数量减少,小商户也越来越少,就业机会随之减少。
外地人的离去带来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房屋空置升高,房价下跌。我从温州北站下车,沿途路过瓯江边的一个豪宅楼盘,打开手机app一查,非江景房居然不到9000,诚心要价格还可以谈,真是令人唏嘘。更惨的还是主城区的老破小,房价腰斩,依然无人问津。
总而言之,现在的温州,人口结构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调整,外地人离场,本地人回归。
软硬失调
甬台温沿线的车站(不只是温州),有人维持秩序的时候,乘客基本可以排成队伍,下车完毕后,再陆续上车。但在晚上,光线不好,缺乏站务员监督的情况下。
所有的乘客,在列车门口围成一团,只留下一个小缺口,车上的乘客提着大包小包,从人缝中挤出来,还没等人全部下车,月台上的乘客就迫不及待往车上挤。
滞留在车上的人,惊慌失措,逆着人流努力往外挤。这样的模式,不但效率低,还非常危险。我们的高铁系统,绝对世界第一,但我们的行为模式依然有待改进。
其实,所谓的行为模式都是工业文明下,都市生活的产物。中国应该是历史上最独特的工业化国家,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现在绝大部分中国人,三代之内,应该都有农民。我不是歧视农民,我只是说,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2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华夏历史5000年,前面4930年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识字、寿命短,只不过是为顶层封建贵族贡献税金的工具人而已,表面上看是人,但实际地位甚至连牲口都不如。人生在世,唯一的追求就是活着,还奢谈什么行为模式?总之,回顾人类历史,只有在工业文明里,普通人才能活得像一个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随后改开,经济发展,广大农民才有机会进入城市,享受都市的工业文明。
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进入工业文明,几代人保持一种衣食无忧的状态,才能慢慢形成都市生活的行为模式,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2025年初,对温州的几点观察。
现在有很多人说,温州衰落了。但在我看来,与其说温州衰落了,还不如说温州回归常态了。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阴差阳错地闯入历史舞台的中央,在聚光灯下,温州人胆怯过,努力过,也得意过,曾经创造奇迹,如今尘埃落定,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本分地活着。
温暖太阳
客观、中肯![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