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杨得志,拒绝落座只为等一个人!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

遗忘旋律重现 2024-12-30 19:52:58

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前言

1991年,开国上将杨得志在北京的一个招待所,参加了一场特别的聚会。

这些人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从进入招待所开始,杨得志就一直坚持站立,没有落座。

当时杨得志已经80高龄,战争年代留在身上的伤痛时常隐隐折磨,又因为他年事已高,大家都让他落座,但他依然强忍着坚持不落座。

杨得志向门口张望着,然后说道:”咋敢,他不来,我哪能落座,我在外面站一会儿等他。“杨得志口中的他就是当年红军时期的老师长,上级李聚奎。

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杨得志上将的气度、风采和人格魅力。在聚会的这些人当中,无论是他的职务还是年龄都算是最高的,但他依然如此谦逊,这份涵养修行实在难得。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将军。

传奇将军的一生

杨得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贫困铁匠家庭。1928年17岁的时候加入我党,开始革命生涯。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天险乌江。作为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的杨得志临危受命,率领部队抢渡乌江。

面对湍急的水流和敌人密集的火力,杨得志组织了两次渡江,第一次因竹排撞上礁石失败,8名勇士全部牺牲。

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强渡的决心。经过重新调整方案,在下游水流较缓的地方选择了新的渡点,并且在竹排上绑了扶手,最终十几名战士成功冲上了对岸,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

这次行动为他赢得了“飞将军”的美誉。

同年5月,在长征最艰难的时刻之一——强渡大渡河时,杨得志再次挺身而出。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及时渡过河流,整个红军队伍可能会陷入绝境。

24日晚,杨得志带领红一团冒雨强行军70多公里赶到安顺场渡口。

次日拂晓前,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乘坐唯一一艘缴获的小船,在枪林弹雨中冲向对岸,成功击溃敌人守军,确保了后续主力能够顺利过河。

这一壮举被誉为“17勇士”,成了革命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杨得志担任115师685团团长,参与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杨得志率部设伏于平型关附近山区,利用有利地形对日军进行了突然袭击。

平型关战斗持续近五个小时,全歼了1000多名日军,其中光杨得志率领的685团就消灭了500多个日寇。

这场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神话,也鼓舞了全国抗击侵略者的信心。

解放战争时,杨得志的表现更加亮眼。特别是在1947年的清风店战役中,当时杨得志是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

他指挥若定,巧妙地诱敌深入,然后迅速合围并全歼了国民党的第三军1.7万多人,其中包括军长罗历戎在内的十多位高级将领被俘虏。

这次大捷扭转了华北战场的局面,创造了我军历史上首次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石家庄的成功战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得志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身为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的他,带领部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以及秋季防御作战。

随后又接替彭老总成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乃至司令员,积极参与指挥上甘岭等关键战斗。

结语

回顾杨得志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真正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更在和平年代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

比如曾经响应伟人号召,下连当兵一个月,和普通士兵同吃住、共训练,甚至在离开时被评为“五好战士”。

这种贴近群众的做法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不忘本色的精神。

这次聚会的时候,他已经80岁了,聚会上他如愿以偿的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师长,在杨得志看来,自己能够有后来的成就,是少不了老师长的栽培和帮助的。

两位许久未见的老人手拉着手,仿佛回到了当年战火纷飞并肩作战的年代。这样的革命情谊,着实让人感动。

让人难过的是,这是两位老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此次聚会后的第三年,杨得志就去世了。

紧接着,杨得志去世后的第二年,李聚奎也因病离世了。

或许是上天安排两位亲密战友在另一个世界再次重逢,再次并肩作战。

0 阅读:9
遗忘旋律重现

遗忘旋律重现

遗忘旋律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