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读懂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了吗?

书法有宋万正 2024-05-27 09:12:3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古诗背后究竟藏着何种深邃的哲理?它年年成为考试中的必考之题,让我们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逐渐领略其深意。然而,从小到大,老师总是简单地解释这是视角问题,却未曾向我们揭示这句诗背后所蕴含的苏轼生命境界的转折之谜。

苏轼写完这首诗不久,他与昔日仇敌交好,后来更是选择辞官归隐。只有了解当时苏轼的经历,才能真正答对。

1084年3月,苏轼刚刚结束了被贬黄州的苦日子,转到河南汝州担任团练副使,官职虽然没变,但是处境稍微好了一点,因为这一次转任其实是宋神宗的意思,他的原话是:苏轼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终究不忍心弃之不用。然而,在黄州的生活和历练,早已令苏轼脱胎换骨,境界大变。

他一路乘船来到江西庐山,刚到庐山脚下,放话说此行绝不作诗。结果,山寺中的僧侣听说大名鼎鼎的苏轼来了,全都跑出来看,一路上山,万众瞩目。这样让在黄州寂寞无闻的苏轼一下子兴奋起来,立刻打脸,挥笔连写三首。

随后几天,都有不同的禅师高僧来找苏轼,请他续诗题文,非常热闹。这样的盛况不免让他想起当年名满天下的自己,一文难求,无限风光。所有人都觉得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大文豪,同时也将问鼎大宋至高荣耀。

再回头来看乌台尸案,身陷牢狱,九死一生,被贬黄州五年,一度不敢写文,功名利禄,世人趋之若鹜,但权利高处不胜寒,蹉跎天才,半生沉浮。

有一天,他避开众人,独自来到山中,一言不发,静静观山。此时山光熹微,云雾缥缈,偶有山鸟飞过,风从远方而来。过了很久,也许只是过了不久,他沉思着,凝眸向远,缓缓开口道出这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透过这首诗,你能够明显的发现苏轼此刻的通透清醒。他自幼修儒,匡扶天下,济世为怀,20多岁跟着父亲、弟弟一起离开四川进京求功名,从此卷入政治风云之中,一上来就拿到了史无前例的成绩,被皇帝称为宰相之才,名震天下。欧阳修对他更是关照有加,一路提携。

被认可、被尊重、被敬仰,这是好事,但同时这件事也会带来反面,那便是被嫉妒、被攻击、被陷害。王安石变法,他挺身而出,直言不讳,锋芒毕露,一时仇敌无数,强打出头鸟,昔日的同僚背叛他,曾经的好友疏远他,他真的做错了吗?此刻,年近50岁的苏轼,青春不再,富贵远去。梦是十年梦,身是蹉跎身,所有是非纠缠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草书作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在棋局,自然身不由己,管中窥豹,必定不得全貌。所以他前半生被名利权贵所困,此刻如梦初醒,点出了问题的关键,一切的一切,皆因身在此山中,正因由此心障,故而人不自由。

想想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有此障碍,有时为了一点小事,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回头细想,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其实也能够互相理解。跳脱出此时此刻甚至此身的视野去看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摆脱局限和狭隘,拥有更包容的心态、更宽广的心胸以及更豁达的心境,这就是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0 阅读:13

书法有宋万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