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还能再硬十年?数字经济会拖后腿吗?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2-21 17:03:35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答案就是实体经济!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究,实体经济凭什么还能再硬十年。

实体经济,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把目光投向美国,曾经公布的通胀数据,竟与中国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美国疫情恢复后,耐用品消费高速增长,可大部分订单都来自中国。

人民币一升值,美国通胀瞬间飙升。在货币泛滥的时代,生产力才是硬通货,这也凸显出实体经济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所以,十四五规划12次提及实体经济,24次强调数字化。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惊人。工信部数据显示,前些年企业数字化市场规模增长率远超同期GDP增速。但微观层面却大相径庭,调查身边做传统生意的朋友,大多表示数字化转型雷声大、雨点小。

德勤咨询调查也显示,70%的公司认为自身数字化转型成果一般,低线城市的公司更是如此。这种反差让人困惑,如果只有少数企业飞速进步,广大普通组织被抛在后面,10年后中国靠什么支撑实体经济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突破困境寻求发展。企业经营本质是“人-钱-事”的运转,形成闭环。中国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革命,从系统升级开始,可能引发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

良性循环中,系统升级提升人的能力,赚取更多钱;恶性循环则是系统升级增加冗余,懂业务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业务,削弱企业竞争力。中国数字化转型面临阻碍,就是因为许多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钉钉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操作系统,对中国数字化落地困境有深刻体会。这种困境本质是数字化鸿沟,转型速度越快,传统产业跟不上的就被甩得越远。

要改变现状,中国数字化转型必须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1.0阶段是人适应系统,员工像执行者;2.0阶段是系统适应人,员工像创造者。

推动这一跨越的是低代码开发模式。它把接口转化为图形界面,让不懂代码的人也能开发软件。例如,安徽合肥的校长和老师用低代码一个多月开发出五十多个软件应用,最快10分钟就能完成一个。这让企业中不懂编程的员工也能发挥创造力,企业回归良性循环。

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还为中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扫除障碍。中国真正的人才红利应是大众红利,只要降低创造门槛,民间处处是人才。

比如B站、快手上创作鬼才涌现,就得益于视频工具平民化。在低代码普及过程中,也有类似故事。一位三线城市检修人员借助低代码能力,开发出设备巡查系统,提高了检修效率。

未来,基层创新不断积累,实体经济效率提升将不可估量。

从宏观视角看,中国面临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下降等问题,迫使企业向高创新、高利润经营模式转型。但创新谈何容易,创新的幂律效应让许多公司望而却步。

信息社会发展多年,技术变革巨大,但社会管理思想仍遵循20世纪初的泰勒福特法,与信息时代员工的需求产生矛盾。过去两年,类似钉钉低代码平台的出现,让企业管理创新和试错成本大幅降低,推动了企业创新。

未来实体经济将再铸辉煌!在数字时代,新操作系统是新思想的载体。中国复杂的产业环境为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无数机遇。中国拥有全球最复杂的经济阶梯,有广阔的成长空间,深入挖掘能发现大量微创新机会。

低代码模式构建全新生产函数,未来或许能培育大量创新者,微小创新汇聚起来,将成为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力。

曾经,《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报道点燃国人激情,无数人投身中国崛起浪潮,铸就了今天的实体产业根基。如今,这个根基面临全面升级,我们需要激发新生代的全民力量。

中国新生代更具创新潜力,彭博商业周刊也曾反思,应对变局需激发普通人的创意,给予后来者公平回报。

所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借助低代码开发等新技术推动创新,激发新生代力量,就是实体经济再硬十年的底气所在。你对实体经济发展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文章来源:所长林超

0 阅读:3
寻琴观看商业

寻琴观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