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字风波”:刘半农因主张“她”指代女性,得全国女性3年痛骂

正一品 2023-08-31 18:06:58

请看下图:

《觉醒年代》中,刘半农教“她”

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刘半农教北大役工们认字的场景,只见刘半农举着写有“她”的纸张,在认真地讲解着什么。

但鲜少有人知道,“她”这个字,曾经是被废弃的,并且其也不代指女性,直到刘半农主张,“她”才成了专用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只不过就因为“她”,刘半农遭遇了一场“她字风波”,全国女性足足痛骂了刘半农3年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半农先生早年旧照

刘半农说“她”

我们必须承认,刘半农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她”字的使用。

要知道在中国近代以前,中文体系中并不存在详细的第三人称代词划分,人们往往会用“之”进行指代。不过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的兴起,让大家开始用“他”做第三人称代词。

只是这样仍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翻译外文时,无法精准地翻译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这里强调一下,其实早在19世纪初,就有来华传教士遇到了无法准确翻译《圣经》等文本中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she”的问题。

此前来华的传教士

这令来华传教士非常头疼,后来是一名叫罗伯特·马礼逊的基督新教传教士,暂时采用“该妇”来当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此外,“他女”也是当时常用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但这种翻译实在有些怪诞,能接受的人也并不多。

等到1878年,一名在英国求学的广州人——郭赞生决定翻译出版一本英文语法书。他给书取名为《文法初阶》,在其中用“伊”来翻译“she”。

而“伊”,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确时常被鲁迅等文学大家拿来使用,但随着大量文学新作品从国外引入中国,如何精准将外文中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she”进行翻译,成为摆在大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时《新青年》的各位同人编辑

在《新青年》编辑圈内部,刘半农和周作人等人讨论时,刘半农提出,用“她”当专门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但由于当时印刷技术和工序上的限制,刘半农的这一建议并未得到推行,仅仅是在《新青年》编辑圈内部流行,而当时刊发出版的《新青年》,在涉及到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时,则都使用“‘他’的右下角加一个小‘女’”的形式体现。

等到1919年,《新青年》刊登出一篇文章,名为《英文“she”字译法的商榷》。

《新青年》曾刊登了《英文“she”字译法的商榷》

因为这篇文章,刘半农提到的“她”被更多的人了解,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她”非常好用,所以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这个字。鲁迅先生曾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说,“她”是刘先生“很打了几次大仗”之一。

一个字招来3年痛骂

只是令刘半农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日后竟然会因为一个“她”字,招致全国女性长达3年的痛骂。

刘半农先生因为“她”被痛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前文我们有谈到: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等人都是使用“伊”作为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她”的人有,但不多,名气也不够大。加上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新青年》也没有使用“她”这个字,故而引起了不少学人对“她”的反对。

这些学人指出,“她”是由“他”改变而来的,直接去掉了“人”而改用“女”,这岂不是不把女同胞们当人看?暗示女性是男人的附庸?

在这样的言论影响下,加上当时中国女性逐渐开始思辨,她们便谴责甚至是痛骂起刘半农来。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

刘半农知晓此事后也是哭笑不得,为了避免在街上莫名收到女同志的白眼,刘半农特地撰写了名为《她字问题》的文章,后被刊载于《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上。

刘半农指出,“她”这个字涉及到两个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是在中国的文字中,是否需要加上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其次,要是必须加上这样一个代词,是不是能直接用“她”呢?

在刘半农看来,“第三位阴性代词”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得加入中国的文字中,并且这个代词最好的选择就是“她”。

刘半农先生写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指出,如果只用“他”,那么很容易出现人称性别含混不清的问题,所以“第三位阴性代词”的存在很有必要。

而在当下存在的可作为“第三位阴性代词”的字中,“伊”虽然有可取性,但这个字很难在全国范围内通用,且偏向于文言,并不符合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白话”。

“她”作为和“他”结构相似但分辨明显的一个字,完全体现出了女性和男性一样重要,但各有特点的现代思想诉求。

“她”和“他”结构相似但分辨明显

因为刘半农对“她”的系统阐述,之后虽然也有学人进行争辩,并认为“她”是贬低女性的一个字。

例如当时一个署名叫“寒冰”的人,他在刘半农发表相关文章以后,在短期内陆陆续续发表了《这是刘半农的错》、《驳〈她字的研究〉》和《再驳〈她字的研究〉》等文,以将“她”这个字彻底废除。

但更多的人还是很认可刘半农的观点。特别是女性,在了解了刘半农造“她”作为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的心路历程后,开始迅速接纳这个字。

“她”即“女也”,女子也能做很多印象中男人才能做的事情

刘半农先生在经历长达3年来自女同胞的痛骂后,终于“沉冤昭雪”。

如今,当我们再回头看“她”,不得不承认刘半农先生是有些巧思的,所谓“她”,就是“女也”,“女子也能做很多印象中男人才能做的事情”,岂不正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最有力写照吗?

参考资料:

[1]《刘半农是怎样成为新文化运动战士的》 团结报

[2]《冷知识 | 你知道“她”字是怎么来的吗?》 朱肖明.济宁新闻网

[3]《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大众日报

[4]《刘半农书话》 刘半农[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5 阅读:1339
评论列表
  • 2023-09-02 02:28

    最早他就指女性,那时候还没有男性这个性别概念,男字诞生于三千多年前,之前男性不算人类,和牲口同吃住,不能进屋。后来他字代表所有人,近代才发明了她字和祂、牠,祂是衣食父母和神,牠是家禽牲畜,它是世间万物。

    中日情侣宸宸与奈奈 回复:
    现在的他字是重新造的字,最早的他字实际上是女字站起来,女字是女人跪坐着怀抱双手,他字是站起来怀抱双手的女人。很多字都是重新造的特别是金文和新文化主义运动过后,甚至实际上有的字,在现代却未录入电脑数据库,但是古籍里确是能查到的。而且很多东西有人为修改成分,比如三从四德,人为故意曲解,还有丐字,本来是异体字,原来的丐字是句字把里面改为血字,在甲骨文里意为被砍断双手像奴隶主乞讨,另外祈和乞本来是一个字,为了区分后来才发明出祈字
    gentleman 回复:
    贾湖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所以你的意思是,上面的这些都是母系社会[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 2023-09-01 04:20

    刘半龙出生的年月应是1897年而不是1987年,实属笔误。

  • 2023-09-01 14:38

    上联:凤求凰下联:女性情横批:性别歧视

    哇噻啊 回复:
    [???]凤是公,凰是母,这哪会性别歧视
  • 2023-09-01 14:49

    时代在进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得好

  • 2023-09-01 04:14

    刘半农先生1987年出生于江苏😂 居然和我同岁[doge]

  • 2023-09-03 20:41

    其实再弄一个代表男性的他就好了

    肿足骑士 回复:
    不仅字不一样,发音也不一样才对,口语中分辨不出她他它得区别。
  • 2023-09-01 18:01

    第二人称也分你 妳。

  • 6689 1
    2023-10-07 15:18

    撑出了男人,女人的平等思想人格,行为准则。在中国男人就像太阳,女人就像月亮。很多优秀。[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3-09-04 02:05

    乃……

  • 2023-09-05 05:16

    这个她字还有的得地三个字,我觉得这有点吃饱了撑得

正一品

简介:揭秘历史,探索真相,尽在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