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国小名气大,这里总是能诞生一些扬名立万的武器装备。究竟是什么原因,不清楚,反正能在轻武器史上留下那么一笔。
没去军博之前,不认为后装填或是弹仓式步枪不会有太多。当时总是认为不过屈指可数。去了才知道,型号竟然有N多。太多步枪外观近似,但是型号不同结构也不同。真是琳琅满目,百花齐放。如果还有机会,一定仔细瞧瞧。
很早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关注为军队装备半自动和自动武器(这种需求不仅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还受到了负责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法国军事任务指挥官推动相关法国武器的影响)。
然而,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专家们也决定参与即将举行的竞赛,其中不仅有捷克著名的雷尔·克恩卡(Karel Krnka)及其半自动步枪模型,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斯洛伐克人——约瑟夫·内奇(Josef Netsch),他出生在普鲁斯克村,位于普霍夫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内奇已经拥有一定的武器设计经验——1919年,他曾提出过一款使用9x23mm施泰尔子弹的冲锋枪模型。然而,由于精度不足和子弹威力过小,该模型未能获得军方的认可。
于是,约瑟夫·内奇决定尝试设计一款半自动步枪系统,使用步枪子弹。
这款武器于1921年12月21日向捷克斯洛伐克军方展示。
约瑟夫·内奇设计的系统最有趣的“亮点”是其自动化原理,它使用火药气体的能量,但有一个细节:气体推动活塞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在射击后,部分火药气体通过枪管上的几个孔口排出,推动套在枪管上的环形活塞向前移动。
在这个运动的某一阶段,气体活塞通过一个特殊的杠杆与闭锁架连接,并同时压缩自身的回弹弹簧。
当活塞移动到最前端时,在弹簧的作用下,活塞开始向后移动,带动闭锁架和闭锁组件,闭锁组件旋转,打开弹膛并提取已发射的弹壳。
闭锁架和闭锁组件向后移动时,弹壳被抛出,击锤被上拉,并压缩自身的回弹弹簧。此时,环形活塞到达最远的后端位置,与闭锁架脱离。
当闭锁架和闭锁组件到达最远的后端位置后,它们在自身回弹弹簧的压力下开始向前移动,送入新弹并封闭弹膛。
武器准备好进行下一次射击。
该自动化系统仅在半自动模式下工作。
供弹由一个10发的转轮弹匣提供,适配7.92x57毫米毛瑟弹。
保险是旗帜型的,位于枪机盒的左侧。
技术规格
总长度:1359 毫米
枪管长度:745 毫米
不含弹匣重量:6.48 公斤
子弹:7.92x57 毫米毛瑟弹
20发弹匣重量:740 克
弹匣容量:10 或 20 发子弹
武器的命运1921年12月的首次展示并没有引发系统的重大问题:据说,军方对武器的精度感到满意(在100步的距离上为15x20厘米),并决定忽略射击过程中偶尔掉落的弹匣。
武器共发射了约300发子弹。展示结束后,设计师被建议考虑增加完全自动射击模式。
第二阶段的测试于1922年2月4日进行。
步枪配备了更长的枪管(第一版原型枪管长度为490毫米),并提供了10发和20发的两个弹匣。
委员会的代表们仅能射击10个弹匣(120发子弹),之后连接闭锁架与气体活塞的杠杆发生了故障。
根据这些测试结果,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领导人建议约瑟夫·内奇为进一步测试提供15支半自动步枪和2挺由他设计的机枪。
这些武器在1922年10月中旬制造完成,并与雷尔·克恩卡(Karel Krnka)的系统一同于1923年3月15日进行了测试。
遗憾的是,委员会对两种系统(内奇和雷尔·克恩卡(Karel Krnka))的判定结果都不利:
“由于没有任何一款测试样品符合要求,因此在这一方向上的工作被停止。”
是什么阻碍了约瑟夫·内奇至少使用班戈气体捕集原理——谁知道呢。再说一次——一款重量达到7公斤的半自动步枪——对于士兵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换句话说,是会让他们感到惊讶的面孔……
结束语:转轮弹匣在20世纪初的武器中相当流行:有几款使用类似装置。
甚至曾有过使用布布诺夫-斯科尔佐夫(音译:Бубнов-Скворцов барабанный магазин)转轮弹匣的实验,应用于SVT步枪。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