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中国第一经《易经》

燕子文化 2024-04-17 03:29:49

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解读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中国第一经《易经》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他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博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传说伏羲所画的八卦是中国文字的雏形,由此衍生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的祖先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对日出日落、电闪雷鸣等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后来圣人伏羲氏仰观日月星象、下察山川地理,通过观察鸟兽身上的花纹,在河图、洛书的启示下,画出了八卦图,成为《易经》的核心内容。古人用八卦来与神明沟通,并以此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易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以无所不包的最终原理来统摄万物。通过对《易经》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穷究天人之际,通晓古今之变,而且可以得到基本的处世法则,这对指导我们的人生有重大的意义。

纵观整个中华文明史,几乎每一步发展都与《易经》息息相关。先秦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国第一个思想高峰,尽管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研究《易经》的经历,并且把《易经》原理应用到各自的理论之中。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奉《易经》《老子》《庄子》为“三玄”,并把《易经》作为“三玄”之首,围绕着“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辩论,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二个高峰。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发展到顶峰的形态,而它的开端正是以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为标志。宋明理学的另一开山人物邵雍所著《梅花易数》一书,对《易经》的占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成为占卜的重要依据。

《易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典籍之一,孔子“晚而喜易”,并亲自作《易传》来阐述《易经》的深刻内涵。在孔子的大力推动下,儒家将《易经》奉为六经之首,其他诸子百家无不研究《易经》、吸取《易经》理论为之所用。

《易经》中的五行生克原理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根基,中医认为人得病的原因不外乎阴阳的失调。

古代星官直接把《易经》中的四象对应到天上,这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再进一步划分为二十八宿。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受到六十四卦的启示发明二进制数,揭开了数字时代的序幕。

《易经》的成书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一般认为它指的是上古时期的伏羲、中古时期的周文王和近古时期的孔子。

伏羲根据河图、洛书,制定了先天八卦,是《易经》最早的“作者”;“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为后天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这是《易经》与八卦的又一次大发展;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易经》列为六经之一,以此教授弟子,从而使得《易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二是作《易传》来详细解释《易经》。

孔子删定的《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又说:“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可见《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一般称之为“三易”。

关于三易的说法有多种,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经》,《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经》,《周易》是周朝的《易经》。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例如汉朝思想家郑玄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易经》。

可惜的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易经》只剩下了《周易》。

《易经》与儒家

有人说儒家只关注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而不注重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哲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全面的,因为在孔子时代,《易经》就作为六经之一而成为孔门弟子必须要研究学习的书。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到了老年时喜欢上了《易经》,并亲自为《易经》作了注,这十篇注称为《易经》的“十翼”,其中有注解卦名和卦辞的《彖》上下篇、注解卦名和爻辞的《象》上下篇、作为总纲的《系辞》上下篇、解释八卦卦象的《说卦》篇,进一步解释乾、坤二卦的《文言》篇等。

此外,还有《杂卦》和《序卦》两篇,这两篇则着重讲了六十四卦的理论。孔子是如此喜欢《易经》,竟至于把穿竹简用的牛皮翻断了好几次。

由于孔子的提倡,儒家一直奉《易经》为根本经典。从汉朝刘歆、班固开始,《周易》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

到了宋朝,儒家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理学或道学。理学从一开始就是以研究《易经》为契机的,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是理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其他代表人物几乎都有关于《易经》的论著,如象数学派的邵雍作《梅花易数》,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作《周易本义》,说“某不敢教人看《易》,为这物阔大,且不切己”,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易经》的误解而为《易经》正名。

易经与“三易”

由于《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经失传了,所以人们对于《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产生的时间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对于它们所蕴含的智慧也有不同的见解。不过从先秦典籍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一些知识。

《连山易》从“艮”卦开始,表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是“生生之谓易”的体现。

《归藏易》从“坤”卦开始,表示大地具有包容性,世间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万物生于大地之上,而终要归藏于大地之中。这是中国重土观念的开始。

《周易》从“乾”卦开始,表示至大至刚的“乾”卦成为周人关注的焦点。《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

无论是哪种《易经》,它们所代表的内涵都是一致的,都不外乎“简易”、“变易”、“不易”三种基本精神。《易传》以及后世由《周易》衍生出来的各种思想,其实大多数可以看成是对三种《易经》共同精神的诠释。

《易经》与道教

道教在创立的初期就把《易经》作为经典,道教徒把《易经》的深刻理论吸收,并使其渗透到道教的基本信仰之中。从道教发展史上看,以易解道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在道教看来,《易经》中的理论和《老子》中的“道”本质上是一致的。

北宋初年的华山高道陈抟(陈希夷)对《易经》作出了重要发展。陈抟绘制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等一系列《易经》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陈抟还提倡用《易经》原理养生,著有《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作品。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易经》思想已经成为道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道教的神仙体系、方术仪轨、丹鼎符箓,还是戒律道德等方面,到处都充满了《易经》思想的影响。

《易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道教吸收了《易经》的阴阳消长、五行八卦等理论,以此建构起自己的神仙谱系,服饰宫观、丹鼎符箓等体系。道教的健身之术——太极拳更是把《易经》的太极理论与《老子》的以柔克刚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武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道教中的“四极大帝”即北方的北极紫微大帝,南方的南极长生大帝,西方的太极天皇大帝,东方的东极青华大帝。这四极神仙分别总御一方,形成道教的四方之神。

道教的服饰处处体现出《易经》的影响,从他们的簪、冠、中、衣、裳、履等服饰上随处可见太极图和八卦符号。

丹鼎派是道教的主要派别之一,炼制以及服用丹药的依据就是五行生克理论。从《易经》思想发挥而来的《周易参同契》是丹鼎派的经典著作。

符箓派在道教中是与丹鼎派对立的,但他们画符的根本依据仍然是《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道教方术纷繁复杂,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依靠《易经》来推测人的古凶祸福。

《易经》主要论述阴阳两方的激荡、消长,《老子》则强调其中和。太板拳就是《易经》与《老子》结合的产物。

太极、两仪与四象

太极、两仪与四象是《易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易传·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因此要了解《易经》与八卦、六十四卦,必须先弄清楚太极、两仪与四象的含义。

易有太极

“太”的意思就是至、到、臻于,“极”的意思就是极限,“太极”含有到达最终极真理的意思。太极指的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此时没有任何分化和对立,但它却包含一切,是万物的根源,由此可以生出世间万象。

太极生两仪

太极是一切矛盾的统一体,两仪则是一切矛盾的展开。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有黑白两面,这就代表了互为矛盾的双方。北宋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可见两仪就是由太极分化而来。

那么两仪究竟是什么呢?在古代易学家的理论中,提到最多的共有七种说法:阴与阳、天与地、奇与偶、刚与柔、玄与黄、乾与坤、春与秋,但其中阴与阳是最常见的说法。

其实两仪并不局限于哪两种具体的事物,一切有对立、有矛盾的事物或事物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两仪。比如水与火、寒与暑、“润下”与“炎上”等等。

两仪生四象

两仪在运动对立的过程中,会出现阴与阳的消长,这引起了四种新的状态: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其中太阳与太阴分别是阳极与阴极的表现,少阳是阳性逐渐增加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少阴是阴性逐渐增加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四象应用最多的是在天文学中,古代天文学家把星空划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在古代星相学中,四象指的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四种形象,与之对应的则分别是少阳、少阴、太阳、太阴。

此外,关于四象还有多种说法,如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金、木、水、火等等。和两仪相似,四象不仅仅是四种具体的事物,而主要是四种属性。

从太极到四象

从太极到四象

两仪生四象

两仪生四象

五行与天干地支

五行和十天干、十二地支虽然不是直接来源于《易经》,但是它们是《易经》理论的重要基础。五行原来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利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干支创制于黄帝时期,最早是用来计时的。

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由这五种元素的性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见这五种性质早就被古人掌握了,并由这些性质抽象出这五种基本元素,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组合。

五行的内在关系在于“相生”与“相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样,通过相生与相克,就把五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使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金”的性质:“金曰从革”。“从革”的意思是变革,具有肃杀、延展、能柔能刚等作用的人或事物均归属于金。

“木”的性质:“木曰曲直”。曲直就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是对木性柔和的形象描述,一切具有生长、舒展、柔和、仁慈等性质的人或事物均属于木。

“水”的性质:“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性质。一切具有湿冷、滋润、向下、变化多端的特点的人或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性质:“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和上升的性质。一切具有温热、升腾、性格急躁特点的人或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性质:“土爰稼穑”。土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凡是敦实厚重、能生发万物的人或事物都属土。

五行相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各元素之间互相资生、助长的关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其中任何一种元素都有“生我”和“我生”两种性质,这样循环往复,构成了一个自足的体系。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之间互相克制、互相限制的关系。五行中的每一种元素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它们互相牵制,从而使每个元素的性质都不能过于亢进。

干支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传说干支是黄帝命大挠氏创制的,“干”原意是指树干,“支”原意是指树枝,以此计算时日。

十天干

甲:比喻草木冲破铠甲而萌发。

乙:草木刚刚萌芽,枝叶柔软屈曲的样子。

丙:即“炳”,如太阳一般的火光,万物皆得光明。

丁:草木成长丁壮,又好比人的成丁。

戊:即“茂”,象征万物茂盛繁荣。

己:即“起”,万物生起,欣欣向荣的样子。

庚:即“更”,时间更替,秋收已毕而待来春。

辛:即“新”,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即“妊”,阳气潜伏,万物怀妊。

癸:即“揆”,万物潜藏于地下的样子。

十二地支

子:即“孳”,阳气萌发,在地下开始孳生。

丑:即“纽”,草木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的意思。

寅:即“演”,指万物开始生长的意思。

卯:即“冒”,万物从地上冒出的样子。

辰:即“伸”,万物得以舒伸。

巳:即“已”,指万物已成的意思。

午:即“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阴阳相交的时候。

未:即“眛”,日中则昃,阳气开始减退。

申:即“身”,是万物初具形体的意思。

酉:即“就”,万物已经成熟。

戌:即“灭”,万物即将灭尽。

亥:即“核”,万物收藏,以核的形式藏于地下。

十二地支与十二时辰

地支最早的用途是计时,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用一个地支来命名。后来将十二地支与十天干配合,用来计算年、月、日、时,我国传统的农历至今仍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计时的。

十二地支与十二时辰

天干地支在《易经》占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常见的纳甲法就是用天干地支和五行、八卦相配合而得到的。五行和八卦主要决定空间方位,而天干地支则与时间次序息息相关。

从八卦到六十四卦

八卦和六十四卦是《易经》最核心的内容,伏羲氏根据对立统一创制先天八卦,是八卦最早的形态,后来周文王针对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真实情况创制了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易经》占卜的基本依据。

八卦

八卦是几千年前由伏羲氏创制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条连续的线“—”代表阳,称为阳爻;用中间断开的线“--”代表阴,称为阴爻。然后把三条这样的符号排列在一起,就得到八组线条,这就是八卦。八卦的名称分别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古人总结出了记忆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易经》认为,每一个卦形都有一定的事物相对应,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这样八卦就有了八种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是后世占卜的依据。

八卦的代表物远远不止这一类,它可以应用到许多方面,例如用在一家之内,则它们又有了新的类象: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又如用于人体,则有:乾为头,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舌。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是伏羲氏观物取象而创作的。“太极生两仪”,即阴爻和阳爻;“两仪生四象”,即由阴阳二爻组成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个卦象;在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的基础上再加上阴爻或阳爻,就组成了八卦。如在少阳上加一阳爻,就生成了巽卦,而在上面加一阴爻,就生成了坎卦,依此类推就可得到八卦。

先天八卦对应着先天八卦之数,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太初时刻只有一片混沌,太极无形无象,没有定位,由阴阳消长而生成这八个数,所以叫做“先天”。

从八卦图我们可以看出,先天八卦图从乾到坤形成“天—地”的经线;从坎到离形成“水—火”的纬线,相对的两个卦阴阳爻恰好相反。

先天八卦是矛盾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详述如下:

先天八卦是矛盾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

天地相对:乾卦与坤卦相互对峙,一南一北,一上一下,而乾是纯阳之卦,坤是纯阴之卦。

山泽相通:艮为山,兑为泽;艮居西北,兑居东南。山与泽是相对立的两种事物,象征着中国西北多山地、东南多沼泽。从两卦爻象来看,艮是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而兑卦恰好相反。

风雷相激:巽为风,震为雷;巽居西南,震居东北。在自然界中,风与雷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风雷激荡的状态。从卦象来看,震是二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而巽恰好相反。

水火相克:离为日,坎为月;离居东,坎居西。水火不容,故一东一西。从卦象来看,离是上下为阳爻,中间为阴爻,坎恰好相反。

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是周文王改进先天八卦而创制的。周文王在研究先天八卦的过程中发现先天八卦与实际应用有很多不相符合的地方,于是周文王改进了八卦的方位,使其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

在后天八卦中,每个卦也有相应的卦数,即: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可见在后天八卦中多出了一个数字九,同时多出了中土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要以先天八卦图为体,后天八卦图为用,像天干、地支、五行生克等配置,都以后天八卦图为依据。

在八卦图上可以看出,后天八卦图以震卦为起始点,放于正东方向。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南巽卦、正南离卦、西南坤卦、正西兑卦、西北乾卦、正北坎卦、东北艮卦。

从震卦开始,八卦分别代表了八个节气,即: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

后天八卦与节气

六十四卦

周文王又将八卦互相搭配,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易经》基本上就是来解释这六十四卦的。

宋儒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作了《卦名次序歌》,有助于我们记忆《易经》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诀

上经三十卦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下经三十四卦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夬姤益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将六十四卦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得到“六十四卦方圆图”。按照排列的原则不同,六十四卦方圆图也有先天后天之分。

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反映了事物的总体变化规律。事物总是从阴到阳,又从阳到阴,这样周而复始不停地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后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则反映了事物变化的具体规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阴阳互补、物极必反等规律。

六十四卦是八卦的具体展开,它所反映的规律既蕴含在八卦之中,又不仅仅是八卦所能概括的,两者互为参照、互相影响而形成了《易经》的核心内容。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

图中的六十四卦方圆图又称为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其中外层是圆图,内层是方图。无论内层外层,都是由六十四卦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而成的。

外层其实是“放大”了的先天八卦图,因为它是按照“伏羲定位,天南地北,离东坎西”的顺序排列成的,即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巽西南、震东北、艮西北,这个顺序与伏羲先天八卦图相同。

颐卦

《易经》的思想主要是在六十四卦中具体展开的,以“颐”卦为例,此卦是下震上艮叠加而成,山在上而雷在下,外实内虚、阳实阴虚,实则可以养人。所以《彖》说:“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此卦含有颐养天年的意思,所以本卦卦辞说:“颐,贞吉。”属于上上之卦。

象数与义理

古人将易象、易数、易义、易理称为“易之四德”。简单来说,“象”是八卦、六十四卦及其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数”反映易经六十四卦之间数量上的关系,“义”反映《易经》所代表的伦理与道义,“理”是《易经》对事物的规律所做的探讨。

研究《易经》的两种思路

由于孔子的大力弘扬,后世研究《易经》的人不计其数,人们从各种角度阐述《易经》的深刻内涵,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大致来说,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研究者共分为四大流派:象、数、义、理,而象与数、义与理又可分别归为一类。

象数学派

《易经》中的象有三种含义:一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状,二是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三是卦辞和爻辞中提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数也有三种含义:一是表示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二是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三是占卜过程中的一种计算方法。

两汉时期,《易经》被尊为儒家五经之首,所以《易经》成为一代显学。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两汉易学家认为,《易经》中最重要的是象,一切卦辞和爻辞都是以象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从象数角度解释《易经》。

经过一段时间的衰落以后,北宋时期,华山道士陈抟重新振兴了象数学派。陈抟创制了包括太极图在内的各种图式,用以解说《易经》卦象爻辞。陈抟的继承者邵雍则创制“皇极经世图”取代汉朝的天人感应说。

义理学派

与象数不同,义理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它们蕴含于《易经》爻卦形象之中。汉末儒生以象数解《易经》,过于追求卦辞、爻辞与卦象的一一对应,这使得他们的体系变得纷繁复杂。

义理学派开始于三国时少年天才王弼。王弼针对当时象数学派的弊病,提出了“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驳斥汉儒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的方法,主张着重领会和把握《易经》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

南宋王安石等人则从历史角度解《易经》,他们不过于追究卦象本身的意义,而是引用历史事实证明《易经》理论的正确性。

汉朝以来的《易经》研习流派

《四库全书提要》把《易经》研习流派分为两大类:象数派和义理派,其中象数派又分占卜、祥、图书三宗,义理派又分老庄、儒理、史事三宗。

象数派

义理派

近人南怀瑾把“两派六宗”说扩充成“两派十宗”说。两派为道家易学和儒家易学,十宗是:一曰占卜、二曰灾祥、三曰谶纬、四曰老庄、五曰儒理、六曰史事、七曰医药、八曰丹道、九曰堪舆、十曰星相。

占卜法

《易经》包罗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法则,一切天理和人道都能在其中找到依据。占卜是《易经》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对象数学派来说,《易经》的占卜功用更为突出。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易经》就是一部占卜书。

占卜是《易经》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虽然《易经》早就成了儒家六经之一,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却唯独把《易经》保留了下来,因为当时的人们把《易经》当成了纯粹的占卜用书,而秦火是不烧占卜书的。

什么是占卜

在古代文字中,“占”、“卜”和“筮”是有区别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疏云:“占者,视兆以知吉凶也。”可见“占”是占卜的整个过程。

《周礼·大卜》注云:“问龟曰卜。”可见“卜”是用龟甲占卜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火灼烧龟壳,使其产生裂痕,通过观察其裂痕就可以知道吉凶祸福。

《礼记·曲礼》云:“龟为卜,蓍为筮。”所以“筮”是用蓍草来占卜的方法。

但在现代语言中,三者的区别已经很不明显,所以,我们用“卜筮”或“占卜”来统称不会引起误解。

《易经》与占卜

伏羲创制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他们的共同目的只有一个,即阐明天道之理,教人性命之旨。

《系辞上》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既然《易经》是圣人参照“天生神物”、“天地变化”、河图洛书而作成的,所以用《易经》占卜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若只读《易经》而不学占卜之法,那就很难全面领会《易经》的要旨。占卜还含有道德上的意义,有时候用它可以判定道德标准上的是非对错。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社会流变,中国传统占卜学始终都是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

学《易经》占卜法在古代是官方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人的必修之术。对现代人来说,《易经》也不失为人生的指南,趋利避害的宝典。

《易经》占卜法

占卜在中国的历史十分久远,从最古老的典籍中就可以找到关于占卜的记载。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很多符号就是直接来源于占卜。《易经》出现以后,更是成为占卜的必备之书。

伏羲、文王、孔子等圣人取法天地造化、河图洛书而作《易经》,是为了阐述天地造化之理,所以《易经》就具备了预知天地人世变化的功能。若只读《易经》而不学占卜之法,那就很难全面领会《易经》的要旨。

易经

对古人来说,占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它是在人的正常判断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提供启示。在儒家看来,《易经》除了反映自然天道之外,也对伦理道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用《易经》占卜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合乎世间伦理的,所以占卜从一开始就含有道德意义。

占卜本身的意义

占卜是人们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所采用的一种获得启示的方法,当正常的判断力在困难面前力量不足时,占卜成为最常见的选择。

古人在遇到重大事件时,也常常事先求助于占卜,这样就可以预测事情的吉凶。国家若有什么重大举措,首先需要占卜,军队出征前也要占卜,平民百姓的祭祀祖先、婚丧嫁娶等事情往往也要事先占卜。《史记·龟策列传》说:“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占卜的政治意义

《礼记·曲礼》云:“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占卜也成为统治阶级屈民伸君的一个重要手段。

古代的明君多能从占卜中总结自己统治的经验教训,好的方面需要继续发扬,坏的方面必须改正,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掌管占卜的官吏往往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就像今天的中央决策组成员,像两国交战、兴修工程、祭祀大典、立继承人等国家大事都必须参考他们的意见才能决定。

占卜的道德意义

占卜所得到的结论并非就是注定了的最终结果,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警示的作用。例如占卜得到了吉兆,并不是说可以坐享其成,而是要求人努力进取,以保证吉兆所预言的好处成为现实;若得到了凶兆,就要反思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在儒家看来,《易经》除了反映自然天道之外,也对伦理道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儒家把爻辞中所反映的道德标准称做“义”,用《易经》占卜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合乎世间伦理的,所以占卜自从一开始就含有道德意义。既然是道德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卦象的吉与凶,而在于伦理道德标准上的是非对错。

占卜的意义

古代的国家大事经常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政策导向、两国交战、兴修工程、祭祀大典、异常事件、立继承人等。人们相信,只要得到吉兆,就会有神灵或祖先在暗中保佑,如果得到了凶兆,就要三思而行,反省自己犯了什么过错。

占卜与国家

占卜与国家

占卜与个人

占卜与个人

占卜法总原则

无疑不卜,筮不过三

占卜是利用卜法或筮法得到某些启示的方法,占卜的原则要求人们不能随便占卜,只有在有疑问而又无法用其他方法解决的情况下才能用占卜法。对于同一件事情,占卜的次数限制为不超过三次。在具体的占卜过程中,还有很多要遵守的准则。

无疑不卜

古人认为占卜是与天地造化沟通,得到的启示是神灵给予的,所以占卜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占卜法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使用的,只有那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在理智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占卜法。占卜之前,首先要正心诚意,不可以玩笑试之,卜时态度要庄重。对于一些比较重大的占卜活动,还要沐浴焚香,提前一天就要休息好,为次日占卜做好充分准备。

先筮后卜

古时候“卜”和“筮”是有区别的,按照《礼记·曲礼》的说法,“龟为卜,蓍为筮”“卜”是用火烧龟壳使其产生裂痕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法,“筮”是用蓍草来占卜的方法。

在占卜理论中,龟与象对应,蓍与数对应。根据《易经》的原理,象为本,数为末,所以“卜”与“筮”两种方法的地位也不相同,古人认为“小事则筮,大事则卜”。如果遇上更重大的事情,就要两种方法兼用。又因为象在数之前,所以要先用筮法后用卜法。东汉大儒郑玄认为,如果把筮和卜的顺序用错了,那就是对神灵的亵渎。

如果先用了筮法而得到了凶兆,那么也可以再用卜法以求神灵护佑,这时的最终结果要按照卜法来确定。

筮不过三

既然占卜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那就不能无限制地反复进行。一般认为对同一件事连续卜筮不能超过三次,超过三次就是对易理的滥用,是亵渎神明的行为。

在卜卦时,如果第一次得到了凶兆,则必须取消原定的计划,待沐浴熏香、虔诚祷告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次卜卦;而用筮法则不受此限制,如揲蓍法可连续进行三次,第一次若得到凶兆,可以马上进行第二次,但最多也不能超过三次,否则揲蓍法就不灵验了。如果三次揲蓍都得不到吉兆,那就只好再等待良辰吉日来重新占卜了。

卜筮的总原则

卜与筮

古人认为“龟为象,蓍为数”,象的重要性在数之上,所以用龟来卜比用蓍草来筮更加严肃。

卜与筮

卜筮的具体过程

卜筮的具体过程

占卜的历史

《易经》占卜的演变

用《易经》原理来进行占卜,是一种年代非常久远的占卜方式。从先秦开始,每个历史时期都对此有重大的改进。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占算家的发展,《易经》占卜术已经成为一门非常成熟的艺术。

利用《易经》进行占卜,不是一朝一代特有的现象。对于占卜的理论和方法,从远古到现代,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创造性的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时期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等。

先秦时期

古代的人们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现象而不能理解,于是相信冥冥中有神灵在主宰着这一切,相信神灵和祖先在暗中会保佑自己,所以他们很注重与神灵和祖先的沟通,占卜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占卜方法流传了,但是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不过在最早的甲骨文中,我们就发现了占卜的描述,事实上有些甲骨上的纹理就是占卜留下的。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已经有了很多卜筮、占星、风水等方面的比较详细的记载。《周易》出现以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占卜术的发展。

两汉时期

两汉时出现了相面术、解梦术,由于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所以占卜更多地运用到个人身上,这不同于先秦时只有天子或诸侯才能占卜的情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两汉时期的术数著作共有2000多卷,分为“阴阳”、“天文”、“占星”、“形法”、“蓍龟”、“杂占”等六大类,足以看出当时占卜的发达。

两汉时期的易学家以孟喜、京房为代表,他们重点发展了象数之学,从象数角度解释《易经》,并以此为出发点创造了飞伏说、卦气说、纳甲说、爻辰说等象数学体系,使象数之学成为《易经》研究的主流学说,其中纳甲法是两汉易学家最重要的创造。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玄学和佛学大盛的时期,又加上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更多地关注起了自我的命运。原来用于立继承人、两国交战、兴修工程、祭祀大典等活动的占卜之术,现在却被应用到了个人命运的预测上。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更为简单易行的占卜方法,如金钱占法。金钱占传说是战国奇人鬼谷子发明的,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在传统的卜法中,这时的人把龟甲改为一般的兽甲,这就给占卜的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占卜术有“六壬”、“太乙”、“九宫”、“奇门遁甲”等。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探讨《易经》占卜的理论性的著作,如东晋术数大师、游仙诗的祖师郭璞所著的《葬经》,是中华风水学的开山宝典。

形形色色的占卜法(一)

占卜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人类开始对自然感到敬畏的那一刻就产生了占卜法。古代出现过无数形形色色的占卜法,但多数都很复杂,有很多已经失传了。但是也有很多占法流传至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离不开《易经》原理。

形形色色的占卜法

唐宋时期

《易经》是唐朝的九经之首,在唐朝初年,天象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就作了用《易经》来推知未来的《推背图》。传说《推背图》曾经准确地预言到了武则天当政的史实,因此名震一时。

北宋时期出现了很多系统化的占卜著作,由于《易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新兴的宋明理学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占卜术理论性非常强。

北宋初期,华山高道扶摇子陈抟创建了“紫微斗数”理论,用星象法进行占卜,成为中国传统命理学的最重要的流派。紫微斗数从《易经》阴阳五行说出发,将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与位于北极中心的紫微垣相对应,并赋予诸星不同的命理意义,借此推知人的命运。

理学大师邵雍发明的“梅花易数”也是一种占卜奇术,它将一切天时、地理、声音、方位、人物、颜色、形状等都转化为数字,通过《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象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邵雍还创作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理论性的易学著作。

明清时期

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成熟的时代,传统的学术、技艺、民间文化等都达到了鼎盛时期,《易经》占卜术也不例外。

明清时期的占卜著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集大成性,如刘伯温的《灵棋经注》,袁详的《六壬大全》等等。但美中不足的是,明清占算家只注重总结前人的成就,所以相对地缺乏独创性,但这并不表示占卜的时代已经过去。

形形色色的占卜法(二)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更加随意、更加灵活的占卜方法,由于它们易于在民间流传,所以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无论占卜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基本原理都没有脱离《易经》中的八卦、六十四卦,以及五行理论。

形形色色的占卜法

三大神数之首

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被誉为铁板神数、紫微斗数、六壬这“三大神数”之首,它的基本原理是按照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来排列十二宫,以此构成“命盘”,利用各个宫位的星系之间的关系来预测一个人命运中的吉凶祸福。

古代天文学的分区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非常发达,很早就建立了天文分区系统。古人将天空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其中三垣就是紫微、太微、天市这三个区域,紫微垣中的紫微星就相当于是天上的帝王,统领天上的星辰。

在紫微斗数理论中,将天空中的全部星星分为北斗、南斗和中天三个系统,“紫微斗数”中的“斗”指的是南斗和北斗。

紫微斗数简介

紫微斗数是中国古代《易经》占卜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它是由北宋时期道家的一位重要人物陈抟发明的。历史上研究紫微斗数的人较少,留下的著作也很少。它的基本原理就是用星象法进行占卜。紫微斗数从《易经》阴阳五行说出发,将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与位于北极中心的紫微垣相对应,并赋予诸星不同的命理意义,借此推知人的命运。

紫微斗数的派别主要可以分为两派,即三合派和四化派。三合派主要根据星情,以及星群和星系组合来讨论人的命运。四化派主要以四化飞星为主线,依据命盘十二宫的宫干飞出四化,依据六九宫位来推断人的命运。

紫微斗数的特点

紫微斗数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农历,因此它看重的是月亮对人的影响。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它是用星象来推断命运,但是紫微斗数中的星曜都是虚星,即只有名称没有实体的符号,因此它与一般的占星术完全不同。例如它也采用十二宫的划分法,但是它的十二宫并不是通过观察星体在黄道中的运行得出的分区,而是出于命理的需要作出的划分,所以不能把紫微斗数十二宫与黄道十二宫相混淆。

虽然紫微斗数命理方法异常复杂,但是因为它可对人的命运凶吉作出具体的说明,比其他方法的威力大得多,所以近年来又掀起了研究紫微斗数的热潮。

紫微斗数十二宫

紫微斗数是中国古代术数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种,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来排出十二宫的位置以构成命盘,并参看各个宫位的星系之间的关系来预测一个人一生的总体运程和吉凶祸福的一种术数。

紫微命盘有十二个宫位,按十二地支顺序排列。紫微斗数十二宫包括:命宫、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疾厄宫、迁移宫、仆役宫、官禄宫、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

紫微斗数十二宫

紫微斗数中的十四正曜

干支与八卦的结合

纳甲法

纳甲法俗称六爻法,是由西汉易学家京房先生根据《易经》原理创造的卜筮法,此后又出现了虞翻等人的纳甲法。纳甲法对后世的“火珠林法”和《周易参同契》中的内丹修炼法有重要的影响。

纳甲法简介

纳甲法最早是西汉易学家京房先生根据易学原理创造的。纳甲法的特点是把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与五行、天干地支结合,利用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进行预测。

简而言之,就是在六十四卦的六爻上配以天干、地支、五行、方位,这样每个卦甚至卦中的每个爻就都有了干支和五行属性,根据《易经》原理,五行元素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卦与爻之间也就有了生克关系,这使得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根据同样的道理,天干地支所具有的比阴阳更广泛的属性也转移到了卦与爻上,大大丰富了卦与爻的性质。

在纳甲法中,以乾纳甲,以坤纳乙,甲乙五行为木,在方位中表示东方;依此类推,我们得到如下结果:艮纳丙,兑纳丁,丙丁为火,表示南方;坎纳戊,离纳己,戊己为土,表示中央;震纳庚,巽纳辛,庚辛为金,表示西方;乾纳壬,坤纳癸,壬癸为水,表示北方。

因此所谓“纳甲”其实是“纳”遍全部十天干,只是因为甲为十天干之首,用它来概括其他九个罢了。

纳甲法的影响

纳甲法不但是一种流传甚广的占卦方法,而且为后世用于卜筮的“火珠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清朝王洪绪在《卜筮正宗》中对火珠林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使其成为近代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占卦预测的方法。

另一方面,东汉时期的魏伯阳真人把纳甲法引入《周易参同契》,阐述内丹修炼之理,成为道教丹鼎派的理论基础之一,并经由唐代钟离权、吕洞宾的发扬光大,成为流传最广的一种道家修炼方法,也是一种极好的健身之术。

纳甲法的历史从汉代一直延续到现在,除了京房、虞翻、魏伯阳之外,扬雄、葛洪等人也对纳甲法作了重大改进,使此法成为古代最著名的占卜法之一。

纳甲法的基本原理

纳甲法就是把五行、天干与八卦结合的占卜法。东方为木:乾纳甲,坤纳乙;南方为火:艮纳丙,兑纳丁;中央为土:坎纳戊,离纳己;西方为金:震纳庚,巽纳辛;北方为水:乾纳壬,坤纳癸。

纳甲法的基本原理

八宫与月相

纳甲法的具体应用

纳甲法虽然名目繁多,但最主要的只有两派,即京房纳甲法和虞翻纳甲法。京房纳甲法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配以五行和天干地支,利用它们的属性推测人的命运。虞翻纳甲法则是根据月亮在一个月之内的圆缺变化来得出纳甲规则。

京房纳甲法

在《京氏易传》中,京房将八卦的重卦划分为八宫,按照乾、震、坎、艮、坤、巽、离、兑的顺序进行排列,称之为“八纯”或“上世”。这种排列方式既不同于先天八卦,又不同于后天八卦,但在孔子《易传·说卦》中可以找到依据。它体现了以乾坤为“父母”,各统领三“男”三“女”的卦象。

京房纳甲法以乾、震、坎、艮四卦为阳卦,坤、巽、离、兑四卦为阴卦,每一宫卦统领六十四卦中的八个卦,除了以自己为卦的本卦外,还有“一世”至“五世”等五卦加上“游魂”、“归魂”二卦。这样就把从乾卦到归妹卦的六十四卦都收纳进来了。

六十四卦分宫以后,再与五行相结合,配以天干地支,得出父母、兄弟、子孙、妻财、官鬼和卦身等“六亲”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腾蛇等“六神”,然后就可以结合六十四卦原理推测人的命运了。

虞翻纳甲法

虞翻纳甲法的主要依据是月亮的圆缺变化,《易传·系辞》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虞翻在注《周易参同契》时提出,根据一月中月相的变化,可以得出纳甲的具体规则,这就是:三日出新月,震卦纳庚;八日见上弦月,兑卦纳丁;十五日见望月,乾卦纳甲;十七日见既望月,巽卦纳辛;二十三日见下弦月,艮卦纳丙;三十日为朔,坤卦纳乙。

月亮的圆缺表示阴与阳两种势力的消长情况,十五时满月代表阳极,是乾卦卦象,初一代表阴极,是坤卦卦象,其余六卦介于其间。

这样就根据月相得出了八卦纳甲的基本规则。然后要做的与京房纳甲法基本相同,就是将五行和天干地支与八卦或六十四卦相对应,从六十四卦的五行属性来推断人的命运。

纳甲法的应用

纳甲法中引入了勾陈和腾蛇二神,使古代天又学中的四象又多了二象。

六神方位图

六神方位图

虞翻纳甲图

虞翻纳甲法与京房纳甲法的起卦方法不同,但起卦之后的情况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虞翻纳甲图

草木之中的奥秘

揲蓍成卦法

揲蓍成卦法是利用《易经》占卜的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摆弄蓍草而得出卦象的方法。在摆弄蓍草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易经》原理,最后的预测也是要回到《易经》六十四卦,所以它又是最典型的《易经》占卜法之一。

神奇的蓍草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并认为蓍草与人间的兴衰息息相关,当朝廷清明,天下太平时,蓍草可以长一丈,一丛可以生满百茎。司马迁认为周朝以前的蓍草都能长到这个程度,而到了汉朝就连长八尺、一丛八十茎也难以见到了,所以只好选长六尺、满六十茎以上的来用。实际上蓍草在今天仍然生长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不过蓍草难以长那么长、那么多倒是事实。

揲蓍成卦法之三变

揲蓍成卦法的具体方法是:准备好50根蓍草,要求这些蓍草要长短一致,这不但可以方便使用,而且表示揲蓍的严肃性。在占算之前,先要取出1根,只用其余49根;然后把这49根随意地分成两堆,这叫做“分二”;再从其中一堆中取出1根夹在手指间,这叫做“挂一”;然后4个一组、4个一组地数,这叫做“揲四”;最后将每一堆余下的草放在一起,这叫做“归奇”。这四个步骤合称“四营”,至此就完成了“一变”。

接下来是“二变”,首先将在一变中挂一和归奇的蓍草除去,则剩下的蓍草只能是40或44根,然后再把前面的步骤重复一遍,这就称为“二变”。完成第二变之后,剩下的蓍草数量可能有三种情况:40、36或32。

第二变完成之后,再继续第三变。按照同样的方法,结果剩下的蓍草数量可能是36、32、28、24等四种情况。

揲蓍成卦法之画爻

我们看到,36、32、28、24这4个数都是4的倍数,这时用4去除这4个数,又得到4个数:9、8、7、6,然后就可以画爻了。

如果商是9或7,就画出阳爻“—”,因为9、7都是阳数;如果商是8或6,就画出阴爻“--”,因为8、6都是阴数。通过这些过程,经过三变之后,我们就得出了一爻。

揲蓍成卦法详解

揲蓍成卦法虽然并不深奥,却十分复杂,在占算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则办,否则再灵验的占卜法也会失去效力。无论用哪种占卜法,一定要遵循无疑不卜、筮不过三、心诚则灵的总原则。

揲蓍成卦

因为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是六个爻,每个爻要经过三变才能得出,所以要得出一个完整的卦象,就要“十有八变而成卦”,即要经过十八变才行。

画出完整的六爻之后,就可以对应《易经》六十四卦以及《易传》中的解释来预知人的命运了。

揲蓍过程中的易理

揲蓍成卦法的基本方法是用手数蓍草,根据所数的结果画出卦来。揲蓍成卦法的依据出自《易传·系辞上》中《大衍之数》这一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也就是说,要经过十八次“变”才能得出最后的卦象,可见这种方法并不十分简单。

在开始占算之前,先要取出一根蓍草,取出的一根象征着太极,太极是体而不是用,所以它不参与后面的过程;然后把四十九根草随意地分成两堆,则象征着“太极生两仪”,两堆草的数目是不确定的,因为一开始阴阳的对比尚未确定;再从其中一堆中取出一根夹在手指间,取出的这一根与剩下的两堆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之象,而人与天地不在同一个层次,所以要把象征人的草取出;然后“揲四”的过程象征着“两仪生四象”,或者说是四季;最后将余下的草放在一起,即“归奇”的过程象征着积累余日而得到闰月。在某些揲蓍派别中,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五岁再闰”即五年中有两个闰年的置闰法,这虽然不是很精确,但与中国传统农历中“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十分接近。

在揲蓍成卦法的具体过程中处处体现了《易经》原理,而揲蓍的最后也要回到《易经》六十四卦中寻找解释,所以说揲蓍成卦法不愧为最典型的《易经》占算法之一。正因为这样,它在历史上才得以长盛不衰,一直流传到现在。

揲蓍成卦法与《易经》原理

揲蓍成卦法堪称是最典型的《易经》占算法之一,这不仅仅因为它要从《易经》六十四卦中寻找依据,更因为在揲蓍成卦法的具体过程中处处体现了《易经》原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乃至三才、闰月原理都体现在成卦的具体步骤中。

揲蓍成卦法与《易经》原理

揲蓍成卦法在《易传·系辞上》中有原文作为依据:“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最简单的卜筮法

金钱卦法

金钱卦法据传是战国奇人鬼谷子发明的,它的最吸引人之处在于简便性,整个起卦过程只用几分钟,而且工具也不像蓍草那样难以找到。由于这些原因,它成为最常用的也是流传最广的占卜法之一。

金钱卦的优势

揲蓍成卦法的最大弊端是极为烦琐,而且蓍草并不是随处都可以找到的,这一点相对于金钱卦来说特别突出,因为金钱卦正是以简单易行而著称的。金钱卦法据传是战国奇人鬼谷子发明的,它所使用的工具只是三枚相同的铜钱。

占卜之前的准备

首先要准备好三枚相同的铜钱,最好是“乾隆通宝”,因为它的正面就出现了“乾”字;如果方便的话还可以准备一个竹筒。然后确定铜钱的正反两面,象征着阴阳两仪。

起卦

起卦之前要默念自己要问的事情,念完之后就可以把三枚铜钱合在手心里,或放入竹筒中。晃动手掌或竹筒,将铜钱丢在桌子上,观察铜钱的正反。

这时会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三枚铜钱都是正面向上,这是老阳之象,记做“O”;

第二种是三枚铜钱都是反面向上,这是老阴之象,记做“×”;

第三种是三枚铜钱中有两枚正面向上,这是少阳之象,记做“—”;

第四种是三枚铜钱中只有一枚正面向上,这是少阴之象,记做“--”。

画爻

画爻时要按照从初爻到上爻,即从下到上的顺序。根据“阳极变阴,阴极变阳”的原则,老阳要变成阴,老阴要变成阳,少阴和少阳则分别记成阴和阳。这样就只剩下了两种爻,即阴爻和阳爻,由它们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卦象。按照上面的顺序就得到了一爻,如此连续六次就得到了六爻,即成了一个完整的卦象。

得到完整卦象之后,就可以对照《易经》六十四卦进行预测了。

金钱卦法的步骤

金钱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简便易行,只要手中有三枚铜钱,随时随地都可以起卦。

金钱卦法

1 阅读:2

燕子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