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准教学改革核心课题,持续实现教育质的飞跃?

识课程 2024-03-03 08:01:57

为了使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真正探索,将素养落地,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一线教育人需要将课程改革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如何基于新课改的步伐找准教育发展的“课题”?

秉承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文海”)自2004年成立以来就以此为使命,踏上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征程,并始终紧跟教育发展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再创新高。

本文从三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文海二十年间不断探索的课改历程,为一线教育人提供了一个向内探索、向外突破的课改典型案例。

本文共5132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立足师生全面发展,确定学校发展的底层逻辑?

※ 如何指向生活价值,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 如何让思维注入教学,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只有令课程改革进入课堂教学层面,才能真正探索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模式。正因如此,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自2004年创办起便开启了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多年来,学校始终紧跟教育发展趋势,不断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回顾文海创建20年,课堂教学改革不停步,一直螺旋式推进迭代升级,不断探索教育的本源问题:学什么以及如何学,并借助教育科研践行“以文化人”办学理念,为文海大步前行成功提供驱动力。

接下来,我将从文海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介绍文海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2004.08-2014.07:立足师生全面发展,奠定“以文化人”的底层逻辑

文海小学2004年建校,首任校长钱晓华确立“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2006年文海中学建立,2007年学林街小学建立,2008年合并文海小学和文海中学成立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并和学林街小学组成文海教育集团。

如何在整个文海教育集团三所学校推广“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深化文海教育教学改革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文海成立了“以文化人:文海育人模式的创新”课题组,并成功申报为浙江省规划课题。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以文化人”引领下的文海教育第一个10年的探索。

通过研究,文海从三个维度确立了教育的顶层设计。

1.丰富“以文化人”的教育内涵,确立办学的整体基调

文海的定位是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有效的成长帮助,为每一位教师创造有效的职业发展机制,并努力使文海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

同时,文海还提炼出20字的育人目标,期望通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培养出身心健康、文明文雅、学识博厚、多才多艺、和谐发展的文海少年。为培养出这样的文海少年,文海确立了“一训三风”的校训和学风、教风、校风。其中,校训为“以文化人,海纳百川”,学风为“让读书成为习惯”,教风为“让学习成为享受”,校风为“让求索成为乐源”。

可以说,文海教育的起步、发展与辉煌正是文海“以文化人”育人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成果体现。

2.从“三好学生”到“五星少年”,完善学生发展综合评价改革

为了深入推进立德树人,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在改革文海“新三好学生”评价办法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综合评价改革,引导每个文海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基于学校20字育人目标,文海分项制定健康之星、文雅之星、学习之星、才艺之星、实践之星等五个单项评价标准。不仅如此,我们还根据评价改革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文海之星”评价凸显六个方面的转变与创新:

评价导向由注重“评选甄别”向“考核激励”转变

评价机制由单项评选优秀向评价学校育人目标转变

评价程序由班级推荐候选人向个人申报候选人转变

评价对象由面向部分“尖子”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评价内容由偏重学科成绩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转变

评价主体由学校单一评定向学校家庭社区多元转变

3.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培育助推教学改革的“火炬手”

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每年一届的“文海之星”是我校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传统舞台。

“文海之星”教学比武活动本着与常规课堂教学、教研、科研、师训活动紧密结合的一贯做法,搭建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展示平台,是课题成果研究推广的实践平台。

教师“文海之星”坚持下列原则:

(1)分类梯队发展原则

每届“文海之星” 按教龄划分三个组别:教龄0-8年为“希望之星”组,教龄9-20年为“活力之星”组,教龄20年以上为“实力之星”组。“文海之星”采用分层针对性培养,希望之星重在历练教学基本功,活力之星重在展示课堂教学风采,实力之星重在传授丰富的教学经验。

(2)人人参加组团参赛原则

全校有授课任务的教师均需参加文海之星初赛。但需在学科组自由组团参赛,初赛主要由学科组负责,按备课组组团展示,每个团队3-4人。复赛由各校区负责,将以学科组组团展示(2+1模式)。

决赛由集团负责,是以校区为单位团队展示,形式为1+1+1(课堂展示、组长观点报告10分钟和校区课改方案汇报15分钟),每个团队需要现场接受专家提问1-2个问题。

近10年文海之星教学比武所聚焦的主题如上图所示,以2014年第十一届“文海之星”课堂教学比武为例,其围绕“学为中心”,践行“以学定教”实践,关键在于两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文海之星决赛之观点报告围绕“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之“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课堂反馈评价”展开。

综上,历届“文海之星”坚持素养导向,随着对“以文化人”的课题研究逐步深入,文海“以文化人”的办学内涵不断丰富,真正实现了课题引领学校发展。

▲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在文海第一个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领悟到了教科研的巨大价值,并积极投身于教科研事业,不断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2014.08-2019.07:转变学习方式,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

2014年8月-2019年7月是文海第三个五年规划期,也进入到文海教育发展第二阶段,期间正值全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期。因此,文海借力打力,以“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引领教育创新实践。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因而探索让课堂发生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面对“讲得多学得少”的课堂,我校课堂改革从尝试“少讲多学”起步,腾出时空让位于学生的学习;接着,从变革教与学的顺序切入,探索“先学后教”: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开展“自学、组学、展学、拓学”四学模式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以“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实践研究”列入省市课题为契机,我们开启了对课改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在常态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该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将知识融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经验,播下了“从学科到生活世界”的种子。

经过第一阶段的10年探索,我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后提出两个新问题:

学生学习的发生总停留在“表层次”的思考,知识学习缺乏对应的生活实践运用;

“四学”课堂结构过于程式化,体现不出学科特色。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哪些知识是令学生终生获益、真正有用的知识?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答案是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什么是“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珀金斯(D.Perkins)教授提出要学习“有生活价值的内容”,即所学的内容是要有用的,要为生活提供便利。他指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包含两个部分:

知识本身,即学习内容;

思考方式,即学习工具。

关于有生活价值的内容,珀金斯总结了四条标准:

具备深刻见解,即所学的内容有助于人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及事物的运行规律;

行动,即所学的内容对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有指导意义;

伦理道德,即所学的内容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良性追求和互动;

机会,即所学的内容涵盖足够的现实状况,可借以思考和分析。

为此,我们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的研究思路,力求构建“文”课堂,破解传统教学长期存在的学科课堂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问题。

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了“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的“文”课堂建构理念:学习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拓展实践体验的创新思维,解决生活世界的真实问题。该理念的内涵包含两大要素:

问题要素——体现真实情境的核心问题或聚焦学科本质的未知问题;

应用要素——体现学科本质的拓展应用,知识必须与学生的经验世界相联系,知识必须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知识必须在新的情境中得到真正运用。

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建构了“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的“文”课堂教学模式。如图所示,该模式凸现学科和生活世界相融合,强调共同体合作,拓宽课堂学习的时空,并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两主线:主线一为“学的活动”之“四学”——感知情境(自学)、经历过程(组学)、交流比较(展学)、关联应用(拓学);主线二为“教的活动”之“四导”——引、助、评、促。

第二,三策略:策略一是设计转化,把学科知识转化真实生活问题;策略二是思维可视,多样方式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策略三是评价多元,基于学习过程的项目式多元评价。

第三,四结构:课堂结构包含四个核心环节——感知、经历、交流、运用;学习形式继续采用自学、组学、展学、拓学的“四学”模式。

▲第二阶段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的探索,课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在推进课改2.0的教学实践中,让学习不断走向深层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世界的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课题研究能够激发和唤醒对教育改革的激情。

2019.08-2023.11:以思维型教学赋能,探索学习本质

高位发展的文海课堂教学改革进入高原期,但文海并不满足于现状。如何进一步深化课改?沿着什么样的方向继续深化?找到一条深化文海课改的前进道路尤为重要。

这一次,我们将关注点转向了思维,旨在让课堂教学真正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维型教学理论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思维,这与文海的课改理念高度契合。思维型教学理论包括五大基本原理和六大基本要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抓手。

因此,在何家壁校长的带领下,文海于2019年与思维型教学团队建立合作,在思维型教学研究团队的指导下,文海明确了三轮课改的前进方向。从2019年到2023年,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实现四年的四个进阶。

2019-2020年,文海整体学习思维型教学理论,并借助开展学思维活动课程帮助教师与学生掌握思维的4种形式、5种品质、20种思维方法。

2021年,文海将思维型教学理论与文海六学六思教学范式进行了融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抓手。

2022年,伴随着新课标公布,我们发现,在常态课中教师教会学生知识并非意味着核心素养落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仍有三大难题摆在我们面前:

其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内容之间存在断层,需要桥梁连接。

其二,学科核心素养无法一课一得,需要改变传统孤立的课时教学。

其三,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学生在真正的学习中获得。

为了破解以上难题,在区第三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文海教育集团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新起点,在思维型教学五大原理的指导下,用核心概念架起连接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桥梁,开展聚焦核心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架构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文海“四新”课堂教学改革框架。

其中,集团四个校区各重点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大单元为载体,形成“教—学—评—作”一体化,同时校区之间保持研究成果共享和改革进程同步。最终,形成了文海教育集团课堂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深化指向生活价值的“新教学”——聚焦核心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

推动指向生活价值的“新学习”——聚焦学科思维的深度学习

推行指向生活价值的“新评价”——聚焦问题解决的学习评价

设计指向生活价值的“新作业”——聚焦思维进阶的精准作业

新课改背景下,将思维注入学科教学是一线教育人实践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文海课改素养导向的方向已经明确,各校区四新研究主题已经确立,怎样在学科教学中落地夯实?调查发现,学科思维仅停留在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形式层面,需要在每个学科、每一节课中聚焦学科思维,才能让其真正落地。

为此,文海开展了“聚焦学科思维: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并总结了有利于学科思维落地的四大策略:

以核心概念为学科思维的主干

以学科问题为学科思维的动力

以学习活动为学科思维的支架

以学习评价为学科思维的诊断

在新课标的视域下,文海的课堂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为目标,以学科核心概念的探究与理解为主线,即将概念性的理解置于课程目标的中心,将知识和技能提升到观念层面,转化为获得大概念。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从尝试学习方式改变的“先学后教”课改1.0,到关注学习内容选择的“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课改2.0,再到聚焦学习本质探索的“思维型教学赋能”课改3.0。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文海踏入课堂教学改革“深水区”,未来,文海将秉承坚持改革的初心,不断探究教育的臻善之境,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丨汪志华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0

识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