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种菜的热爱,在地球上恐怕就找不出第二个种族了,只要看到有土的地方,不种上一点菜,就感觉是一种莫大的浪费。
经常在马路边绿化带上,小区的花坛中,甚至是树底下都看到茁壮成长的蔬菜。实在没地方种,挖点土到阳台上,也要种上一波。
中国人种菜的这项技能,与其说是热爱,倒不如说是一项种族天赋,在国内种,一些移民海外的中国人也在国外种菜,甚至在环境极端恶劣的南极,中国科考队员们也种起了菜。
说到南极种菜,就不得不说下南极的恶劣环境了。
南极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发,未污染的无主之地,被称为全球第五大洲,其总面积达到1400万平方公里,可谓是幅员辽阔。
南极极度寒冷,平均气温在-25℃以下,不适合大多数动植物生存。但南极物产丰富,目前探明的矿物有200多种,并且南极的冰雪中蕴藏了2400万立方公里的淡水,占全球72%的淡水资源。
南极化石能源储量也非常惊人,目前探明石油储量约有500-1000亿桶,天然气的储量约为30000亿-50000亿立方米。
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南极除了不适合住人外,其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矿。南极由于气温极度寒冷,亿万年来,很少受到外界太多侵扰,其内部的微生物等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圈,极具科研价值。
为了保留南极地球最后一块净土,在1959年多国共同签订了《南极条约》,这个条约目的就是为了约束人类,让南极不被被人类足迹所污染。
在这份条约中,虽然有诸多的限定,但是对于科学研究却没有限制,为此各国开始在南极建立起科考站。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上午举行落成典礼,正式开站。截止到目前,中国在南极总共有4个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自从长城站开站后,就要派人驻守科考站,人员差不多1年一轮换,在长城站早期由于准备不是很充分,条件异常艰苦。
在随后多年里,长城站经过4次扩建,如今拥有这种建筑25座,面积达到4200平方米,拥有办公区、宿舍区、医务区,文体活动区、气象区、通讯区和科研区等7个区域,已经涉及到科考队员生活的方方面面了。目前在南极夏季的时候可以容纳60人,南极冬季的时候可以容纳20人左右。
如今来说,南极的待遇有极大的提升,这只是相对于以前设施不完善的时候。但是南极在极端环境下,其生存条件与其他地方相比,还是异常刻苦。
这些刻苦除了体现在身体上以外,还体现在心理上,与家人相隔万里,在地球最偏僻的地方,对于科考队员来说,无时无刻不是一种煎熬。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南极工作,除了身体疲劳和心理煎熬外,更多一重便是对家乡味道的怀念。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对于家乡味道的怀念,是刻录在基因里,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改变,所以,“吃”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南极科考站与中国相隔万里,物资运送非常不方便,只有在南极夏季冰薄的时候,才用雪龙号科考船进行物资补给。
因此科考站中食物最多的就是,肉类和各种存放很久的食品,蔬菜基本都是脱水的,就连鸡蛋时间放长了也会缩水,吃起来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怪怪味道。
在南极上的科考队员们,为了身体健康,补充各种维生素,每天必须吃那些脱水的蔬菜,这种蔬菜吃久了,闻到味道就想吐。
无论是为了身体健康需要,还是怀念家乡的味道,一口新鲜的蔬菜在南极,那是比珍馐美味还可口,也可以减少长期驻守南极科考队员们的困苦。但如此遥远的路途,运送新鲜的蔬菜,显然不太现实。那南极上科考队员自己种不就行了吗?
可是南极环境实在太恶劣了,不仅常年温度在-25℃左右,而且最大的一个难题是南极被冰层覆盖,一点土都没有,这可怎么种呢?
大爷大妈们在小区的空地上种菜,更多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一种心理慰藉。那么在南极种菜,更多就是有迫切的需求了。
南极种菜虽然条件不允许,非常困难。但种菜可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有条件要种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菜。
2012年,南极科考队队医王征,正式加入中国南极科考队,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南极无新鲜蔬菜的历史。
王征此行是提前做了准备的,从上海出发前,就采购了一批蔬菜种子。但是到南极以后,南极的恶劣条件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除了没有土,并且冷外,南极由于臭氧层遭到破坏比较薄,紫外线等特别强烈,这种情况下蔬菜根本就无法培养。想搭建一个玻璃暖房来进行种植的计划破灭。
最终,在科考队里面修建了一个温室实验室,面积约为16平方米,用电脑控制温度,用灯光模拟自然光源。
恒定的温度,合适的湿度,充足的光照,和24小时的轻音乐,让科考站的队员们都羡慕,纷纷表示蔬菜比队员们过得还舒服。
王征除了给队员们检查身体外,最重要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放在蔬菜上,每天起床后第一时间,就是跑到种植蔬菜的房间,看下营养液有没有泄露,光线和温度是否适宜,蔬菜是否在生长。
万事开头难,好在在王征的悉心培育下,第一批蔬菜慢慢长大,比较顺利,其他队员们每天有空也会过来看看,看着这些渐渐长大的蔬菜都是满心欢喜。
终于到了蔬菜收获的时候,那一天,科考站的队员们就像过年一样,蔬菜刚被被端上桌,其他菜还没动,蔬菜就被一扫而空。
首次种菜成功后,为南极科考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弄清楚了蔬菜生长的各项数据,接下来就是增加蔬菜的品种,想办法提高蔬菜的产量。
有了王征成功种植的经验,后续轮换的队医接手了王征的种菜任务,品种也从单纯的青菜,发展到辣椒、西红柿、白菜和黄瓜等,甚至在南极还种出了西瓜等瓜果。
就这样我国南极科考队的队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还多了一项种菜的技术,可谓是多才多艺了。
在他们不断的努力下,蔬菜的产量从最初半年吃一次,到一个月吃上一次,到如今几乎是每天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了。改变了南极科考队员长期没有蔬菜吃的难题。
这边中国科考队员们每天吃着新鲜的蔬菜,而在中国科考站附近的其他国家队员,简直是要馋死了。
特别是与中山站和长城站比邻的俄罗斯人,每天吃着肉食和罐头食品,简直要备馋哭了,经常跑到中国的科考站来蹭饭。
而每年中国农历新年的时候,中国科考站会邀请周围其他国家科考站队员一起聚餐,这时也是整个南极最热烈的时候,因为他们可以远在万里之外,吃到让他们心心恋恋的新鲜蔬菜。
如今,随着中国国力增强,除了地球最偏僻的南极外,中国人的脚步还要前往宇宙中的星辰大海。随着中国人的脚步走到哪里,那么中国人种菜的天赋就会带到哪里。
目前中国航天员们,在400公里外的外太空空间站中,已经成功种出了蔬菜。下一步,我们种菜的目标是月球,在嫦娥五号月壤被成功取回后,大家首先关心的不是其科研价值,而是关心其是否可以种菜。
我想月球种菜应该不是问题,即便月壤不能种菜,但是依照南极和太空空间站的种菜经验,即便没有土壤,也可以种出新鲜的蔬菜出来。
既然太空和月球可以种菜,火星呢?你认为可以种出菜不?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现在可不敢乱种菜了,农管会给你拔了还得罚款[不开心][不开心][不开心]
四叔
有证没,不然农管给你拔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回复 11-15 14:32
瞎说什么大实话[呲牙笑]
用户11xxx26
国家正在考虑是否要向南极和月球增派农管。
予萍;醉里挑灯看剑
这是一种文化基因,而不是一种生物基因!
天高云淡 回复 03-06 08:10
需要技术支持[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