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头猪坐飞机到武汉!我国大量进口外国种猪,为何不用本土的?

凯歌还 2023-12-17 18:10:34

国人餐桌上,又一种食物被外国卡住了脖子!外国企业大批量向我国出口种猪,挤占本土种猪市场,这难免让人想起当年的大豆之战,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猪肉,是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肉类,我们平时吃惯了猪肉,却很少见到猪跑,更不知道这些猪从何而来。其实,我国虽然实现了“猪肉自由”,但生猪养殖业最主要的种猪,却主要依赖外国进口,外国资本疯狂抢占市场,中国土猪还有发展空间吗?

2023年夏,国家推出10亿补贴,专门用于扶持生猪养殖企业。与此同时,以美国高盛为代表的国际资本,疯狂入股中国生猪养殖企业,从国外大规模进口种猪。

2023年12月8日凌晨,900头来自美国的种猪,在武汉天河机场顺利入境,这是今年以来,外国种猪第二次从这里入境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外国资本疯狂抢占我国生猪市场,而各大养殖企业为了提高生猪产量,所使用的种猪也严重依赖进口。

目前,世界上有三大优质种猪,包括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猪,还有美国的杜洛克猪。三大种猪横行全球,更是抢占了98%的中国市场。

我国土生土长的种猪品种,目前只有2%的市场空间,而且这2%也是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被挤占掉的可能。

种猪之外,我国的生猪养殖业也被外国资本疯狂抄底。今年年中,高盛斥资30亿美元,入股我国生猪养殖企业。

在这次投资之前,高盛已经进入了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包括上游的饲料生产,下游的肉类加工企业等,我们平时经常见到或消费的双汇品牌,背后就有高盛的影子。

高盛此举,显然是想打通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从大豆进口到饲料生产,再到生猪养殖和后续的肉品加工,把整条产业链的利润都收入囊中。

我国是世界上猪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当年网上有一组猪肉消费对比图,其他国家都是缓慢上升稳步增长,美国比其他国家高出一截,到了中国那根代表消费量的柱子,直接高出天际。

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全球共产猪肉仅9800万吨,其中中国贡献了一半。巨大的生产量背后,是外国种猪大行其道。

12月8日第二批种猪落地之前,今年7月初,还有另外1000头种猪从美国降落到武汉天河机场,这批种猪价值超2300万美元。

它们可以继续繁衍出二代种猪,子子孙孙无穷匮矣,挤占中国本土种猪的发展空间。

自古以来,猪肉一直是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目前我国每年都要消耗掉大约7亿头猪,猪肉生产和消费量均接近全球的50%。

根据考古工作显示,中国老祖先养猪吃肉,最早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猪吃猪的国家之一。几千年发展下来,经过一代代繁衍和优中选优,老祖宗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质的种猪品种。

虽然现在外国种猪在我国大行其道,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种猪市场上,还是本土种猪占主流,能达到90%以上的市场份额,和目前的市场状况截然相反。

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手头逐渐宽裕的国人,对猪肉的消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通过本土种猪养殖的生猪,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国人需求,不得已开始从国外进口种猪弥补市场需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本土种猪繁殖出的小猪仔,出栏时间长达一年,当年很多农民自家养猪,辛辛苦苦养一年,只能长到200多斤。这么低的产量,自家过年吃吃还行,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而外国种猪就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它们出栏时间快,如前边提到的世界三大种猪品种,平均6个月就能出栏,而且重量还不轻。

一半的出栏时间,意味着农户或养殖企业可以消耗更少的饲料,养殖更多的生猪,大幅降低养殖成本。

总体而言,本土猪增重1公斤,需要喂4到6公斤饲料,而外国猪只需要不到3公斤。付出同样的劳动,外国种猪带来的收益,超过本土种猪一倍。追求经济效益的农户和养殖企业,大家会如何选择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是说国外种猪是一个学霸,那我国的本土种猪,毫无疑问是一个学渣,还是渣到爹不疼娘不爱的那种。

统计显示,我国曾有100多个种猪品种,后来随着优化,部分种猪品种彻底灭绝,还有大约三分之一处于濒危等级。如此状况,本土种猪的发展前景非常不利。

外国种猪虽然优势明显,但这类重要资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确实无法让人放心。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猪肉生产源头掌控在外国手中,随时都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我们普通人能想到的事情,国家自然会更早想到,不过种猪新品种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

培育一个全新品种的优质种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寻找合适的亲本到培育出达到育种标准的后代,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的时间,而且即便耗上这么久,最后也未必能成功。

虽然科研都有失败的风险,但就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内的状况而言,显然不支持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培育自己的种猪品种。

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生猪养殖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快钱,与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品种,最后还可能面临失败风险,不如直接一手交钱一手交猪,从国外进口成熟的优良种猪品种。

如此做法既保证好用,又相对花费更少,就和当年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口号一脉相承。

买来就用,三五年这批种猪的能力退化之后,可以再继续买新品种,这样一直循环下去,可以省下大量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可以比辛苦搞研发的同行赚钱更快更多。

不过话又说回来,国外企业不出幺蛾子,可以一直卖下去是没啥问题,无非就是承受一点种猪价格上涨的风险。一旦出幺蛾子,那中国养殖企业就得抓瞎。

就如当年的大豆之战一样,我国放开大豆市场之后,外国廉价大豆迅速挤占市场,本土大豆种植户或者企业接二连三倒下。

等到本土没有大豆种植了,外国资本开始骚操作,随随便便就涨价,疯狂收割我国的大豆加工企业,多年利润一朝被割,最终无力坚持只能倒闭。

种猪进口也是类似道理,开头先给我国养殖企业一点甜头,等后边把我国种猪品种挤掉了,国外企业就可以漫天要价了,到时候我们连坐地还钱的能力都没有。

如何保障国民猪肉安全?

14亿人口的肉食命脉,攥在外国企业手中,就算想想都觉着非常可怕。面对外国种猪大行其道,本土种猪即将消失的局面,国家也在努力想破局之法。

在政策方面,2021年农业农村部推出了《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明确了15年之内,我国种猪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促进我国种猪发展,确保到2035年实现自给率达到95%以上。

目前,全国有大约25家生猪企业,专攻种猪研究工作,正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指引,进行技术攻关。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深耕种猪研究30多年,就在努力培育我国自己的种猪新品种。

在技术方面,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猪芯片”,这是一种有384个小格子的芯片,每个小格子里都装着猪的基因密码。

在种猪培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基因芯片来判断,这头种猪甚至这个种猪品种,未来产猪量大不大,长得快不快,甚至还能判断出肉好不好吃。

这样从小猪刚出生就可以判断出以后的发展情况,大量节省了培育时间,加快种猪新品种研发。

第三,制定更高的行业标准,对种猪进口和繁殖加强监督。针对外国种猪进口问题,可以加强监管,汰弱留强确保进口种猪的品质,杜绝滥竽充数预防泛滥成灾。控制住了外国种猪的进口数量,才能给本土种猪留下发展空间。

刚去世不久的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世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绝对是头等大事。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直是国家努力的目标,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研究,培育出杂交水稻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猪肉安全也是类似道理,必须大力发展本土种猪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全国人的“猪肉自由”!

5 阅读:103

评论列表

苹果妈育儿经

苹果妈育儿经

3
2023-12-19 12:35

转基因

凯歌还

凯歌还

会有凌云志,赛场凯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