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近期美俄就乌克兰问题举行单独会谈,而乌克兰和欧洲却被排除在谈判桌之外,这一情景不禁让人将其与二战前夕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相提并论。历史的相似性总是令人警醒,回溯到 1938 年,英国、法国、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这场会议中,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爆发,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虽被召到慕尼黑,却自始至终被排斥在核心决策之外。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代表马萨里克博士的遭遇,生动地展现了弱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与悲哀。晚上十点,英国代表霍拉斯爵士将新计划要点告知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并递上标明即将被占领地区的地图。面对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反对意见,霍拉斯爵士不仅毫不理会,还斩钉截铁地表示无可补充。最终,在会议结束后的凌晨两点一刻,张伯伦和达拉第在摄政宫饭店向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宣布了他们与希特勒达成的协定,且法国人以极其粗暴的态度宣称这是一项无权上诉、无法改变的判决。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清楚地意识到,依据 1918 年边界所确定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已在这场大国交易中名存实亡。
如今,美俄就乌克兰问题进行谈判,乌克兰却被拒之门外,这一局面与慕尼黑协定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乌克兰在这场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谈判中,如同当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一样,成为了被大国随意处置的对象。美俄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两大强国,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对乌克兰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乌克兰自身却没有机会在谈判桌上表达自己的诉求,维护自身的主权与利益。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之久,这场冲突不仅深刻改变了俄乌两国的命运轨迹,也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期,随着特朗普上台并明确表示要叫停战争,这一态度与拜登政府全力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特朗普推动停火的多重考量特朗普上台后急于结束俄乌冲突,背后有着诸多利益考量。从经济层面来看,能源产业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实现了从能源进口国到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国的转变。特朗普一直重视能源产业的发展,他上台后致力于促进油气产业,解除对开发油气的诸多法律限制。然而,能源的开发需要市场来消化,美国自身的能源消耗无法完全吸纳新增产能。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因制裁俄罗斯能源,不得不转而寻求美国的能源供应,这为美国能源产业开拓了广阔的欧洲市场。如今,特朗普认为该赚的利益已经到手,如果冲突继续持续,可能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比如,冲突的长期化可能导致欧洲对能源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或者欧洲加速开发自身能源替代方案,从而削弱美国能源在欧洲市场的优势地位。
从地缘政治战略角度而言,北约在俄乌冲突中 “起死回生”。原本被马克龙形容为 “脑死亡” 的北约,在俄乌冲突的刺激下,凝聚力和活跃度大幅提升。欧洲国家出于对俄罗斯的恐惧,纷纷抱紧美国大腿,加强北约内部合作。但特朗普深知,如果冲突无限期延续,一旦俄罗斯真的面临灭国风险,北约存在的价值将直线下降。因为欧洲强国一直以来都有摆脱美国控制、追求战略自主的意愿,当俄罗斯这个共同威胁消失后,欧洲国家很可能不再愿意紧密跟随美国,美国对欧洲的掌控力也将随之减弱。因此,特朗普希望在当前局势下促成停火,维持北约现有的活跃度,同时确保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局面不被打破。
特朗普推动停火的计划并非一帆风顺。他提出联合欧佩克打压石油价格,试图以此掐住俄罗斯经济命脉,复刻上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联合欧佩克打压油价导致苏联解体的策略。但今时不同往日,当前全球石油产业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增产不符合市场规律,会损害生产者利益。不仅欧佩克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可能不会配合增产,美国国内的页岩油生产商也需要高油价环境维持运营,一旦油价暴跌,他们将面临巨大亏损,所以对特朗普的能源政策也未必积极响应。此外,美国在巴以冲突中对以色列的偏袒,使得其在中东地区不得人心,欧佩克与美国的关系已大不如前,反而与俄罗斯建立了深厚的能源合作关系,这进一步增加了特朗普实施该计划的难度。
美国全球战略思想的潜在转向美国全球战略思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试图主导国际事务。从二战后构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到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全球争霸,再到冷战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军事干预和政治输出,美国一直积极在全球扩张其影响力。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在俄乌冲突中,美国投入了大量资源支持乌克兰,但俄罗斯并未如美国所愿被削弱,反而在战争中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这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全球战略布局。
特朗普上台后主张结束俄乌冲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全球战略思想可能出现的收缩倾向。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撤销海外干预机构,冻结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海外援助机构的资金和影响力,减少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干预,转而专注于国内事务。此外,美国战略部署呈现 “大陆化” 转向,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北美军事防线的强化,海外驻军规模不断缩减。同时,美国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关注重心逐渐转回美洲大陆,如鲁比奥要求巴拿马退出 “一带一路”,并讨论美国舰船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费用和优先问题,这一系列举动都表明美国正重新重视美洲大陆的战略重要性,试图退守美洲,重拾门罗主义。
当然,美国的这种战略收缩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放弃全球霸权。美国很可能在新的多极化格局中,以更加务实和利益导向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将全球霸权转化为区域统治的 “降维控制”。就像大英帝国从 “日不落” 帝国退守英伦三岛后,仍通过金融霸权等手段力图维护长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样,美国也在探索霸权未来存续的新形态。在这种战略转型过程中,美国可能会在某些关键领域继续保持对其他国家的压制,尤其是在科技领域。通过其联盟体系,如从 “巴统” 到 “瓦森纳协定”,再到如今拜登政府的 “小院高墙” 策略,美国一直试图对中国等新兴国家进行技术遏制,限制这些国家获取关键核心技术,以维持自身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进而巩固其全球战略优势。
乌克兰的艰难处境与未来抉择在这场大国博弈的漩涡中,乌克兰无疑处于最为艰难的处境。从军事形势来看,尽管乌克兰在过去三年得到了美国和欧洲的军事援助,但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仍处于劣势。乌克兰军队节节败退,在战场上不断丧失土地和人员。长期的战争使得乌克兰经济遭受重创,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乌克兰民众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着强烈的诉求,但在美俄谈判将其排除在外的情况下,他们对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国际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严重质疑,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动荡。
面对特朗普提出的和平计划,乌克兰陷入了两难境地。特朗普的和平计划核心内容包括乌克兰承认顿巴斯和新罗西亚地区为俄罗斯领土、放弃加入北约的计划、在境内设立非军事区并由欧洲军队驻守,战后重建费用由欧盟承担。对于乌克兰来说,任何形式的领土割让都是难以接受的,这不仅违背了乌克兰民众的意愿,也会严重损害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放弃加入北约意味着乌克兰将失去对抗俄罗斯威胁的重要战略保障,其未来的安全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而由欧洲军队驻守非军事区,可能会让乌克兰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部分领土的实际控制权,并且这一举措也可能引发俄罗斯的进一步担忧,导致地区局势更加复杂。
从外交角度来看,乌克兰需要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努力维护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方面,乌克兰应继续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争取欧洲在国际事务中为其发声,推动欧洲在对俄政策上保持对乌克兰的支持。另一方面,乌克兰也应通过外交途径,积极向美俄等大国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争取在任何涉及自身利益的谈判中拥有一席之地。同时,乌克兰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然而,乌克兰的未来走向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受到美俄等大国博弈以及国际格局演变的深刻影响。如果美俄能够达成和平协议,且该协议能够充分考虑乌克兰的利益,那么乌克兰或许能够在战后实现和平重建,逐步恢复国家的发展。但如果美俄在谈判中继续将乌克兰利益边缘化,那么乌克兰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甚至面临国家分裂的风险。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合格的政治家吗国内吃瓜群众总是嘲笑泽连斯基是个演员,搞乱了乌克兰,其实从乌克兰之乱,根源不在泽连斯基。但泽连斯基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值得深入探讨。把他比作长平之战中的赵括,虽有相似处,但也有不同。赵括面对的是战神白起,而泽连斯基的对手是政治经验丰富、在俄罗斯掌权三十多年的普京。
冲突爆发后,泽连斯基展现出坚定的态度,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坚守岗位,极大地鼓舞了乌克兰军民的士气,这一点难能可贵。在外交方面,他积极作为,凭借自身的沟通能力,频繁在国际场合发声,努力为乌克兰争取国际支持。通过在联合国等重要平台的演讲,以及与各国领导人的互动,成功促使欧美国家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援助,在国际舆论场和实际资源获取上为乌克兰赢得助力。
从军事角度看,尽管乌克兰军队在实力上远不及俄罗斯,但泽连斯基始终积极参与军事决策,努力协调军事力量,维持军队的战斗意志。在经济上,面对冲突对乌克兰经济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他领导政府积极争取国际经济援助,并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战时调整,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
不可否认,泽连斯基在领导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也存在一些争议。但考虑到他演员出身,缺乏深厚政治根基,且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和复杂的局势,他能做到如今的程度,已展现出超越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勇气与担当,值得给予一定的尊重。在五常之外的众多领导人中,很难有人笃定能比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