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在大唐盛世那可是响当当的名门大户,家里有钱有势,地位老高了。杨玉环这杨家的宝贝闺女,打小就机灵得很,悟性超高,对音乐、舞蹈这些艺术玩意儿有着独特的感觉和天赋。那身材,婀娜多姿,就像是老天爷精心雕刻出来的;脸蛋更是美得不像话,跟盛开的牡丹似的,魅力四射。
这么个大美人儿,自然引得一帮贵族子弟争着抢着要娶回家。杨家遵循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一门心思要给女儿找个前途光明、品德又好的郎君。巧了,在一次家宴上,杨玉环和寿王李瑁对上眼了。李瑁年轻有为,风度翩翩,两人眼神一碰,爱情的小火苗“噌”地就冒起来了。在武惠妃的极力撮合下,他俩顺顺利利地成了亲。
刚结婚那阵儿,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甜。李瑁把杨玉环捧在手心里,当成稀世珍宝;杨玉环也贤惠得很,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小两口恩恩爱爱,就跟神仙似的,在岁月的小河里优哉游哉,尽情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温馨。
可命运这东西,说变就变。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回偶然路过杨家院子,正好瞧见杨玉环在浇花。这一眼可不得了,杨玉环的美就像磁石一样,把唐玄宗的魂儿都给吸住了,心里头那叫一个小鹿乱撞,情丝就这么缠上了。
回到宫里,唐玄宗对杨玉环那是念念不忘,这爱意就跟野草似的,呼呼地长。为了把她弄进后宫,唐玄宗动用皇帝的特权,下旨让李瑁把杨玉环送进宫里伺候自己。李瑁心里别提多舍不得、多痛苦了,可在皇权的威压下,也只能干瞪眼,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老婆被卷进宫廷的大漩涡里。
杨玉环进了宫,一开始心里怕得要命,慌得不行。不过她脑子好使,洞察力又强,慢慢地也就适应了宫里的生活。她的才情和美貌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在宫廷里亮瞎了众人的眼,很快就把唐玄宗迷得晕头转向。唐玄宗对她宠得没边儿了,不但给她改名叫杨贵妃,还破格把她从普通妃子提拔起来,甚至专门把年号改成“天宝”,就为了显示对她的特别宠爱。
杨贵妃在宫里的地位越来越高,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可这风光背后,她心里头满是无奈和痛苦。她常常想起和李瑁在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些回忆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可她也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叹气,默默忍受命运的捉弄。
好景不长,唐玄宗后期越来越昏庸,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对朝政不管不顾,结果朝廷里腐败成风,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造反,这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乱”。叛军跟发了疯的潮水似的,一个劲儿地往长安冲,所到之处,百姓遭殃,一片凄惨景象。
长安城里乱成了一锅粥,唐玄宗吓得六神无主,慌慌张张地决定带着文武百官逃往蜀地避难。逃亡的路上,队伍狼狈得很,人心惶惶。禁军将士们看到叛军的残暴行径,气得不行,心里头的怨恨一股脑儿地都撒在杨国忠的专权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而骄上,觉得杨氏一族就是把国家搞成这样的罪魁祸首。
走到马嵬坡的时候,禁军大将陈玄礼发动了兵变。他们先把杨国忠父子给杀了,可还不罢休。“贼本尚在!”这句话冷冰冰地指向了杨贵妃。唐玄宗虽然对杨贵妃爱得深沉,可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心里明白要是不放弃杨贵妃,自己和整个队伍都得完蛋。没办法,只好咬着牙下令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听到这个噩耗,悲痛得要死,可她也知道这事儿没救了。在佛堂里,她哭得稀里哗啦,然后心一横,结束了自己年轻漂亮的生命。她的尸体被草草地包起来,埋在驿西道旁边,这时候她才三十八岁。曾经那么绚烂夺目的生命之光,就这么在马嵬坡的尘土里熄灭了。
时间过得飞快,一年后,安史之乱慢慢平息下来,唐玄宗回到长安。一个人在宫殿里的时候,他常常想起杨贵妃,思念和愧疚就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的心。为了弥补心里的遗憾,他下令把杨贵妃的遗体改葬。
当使者们怀着崇敬和哀伤来到马嵬坡,挖开坟墓一看,全都惊呆了。原本应该在里面的杨贵妃尸体竟然不见了,只剩下一个香囊静静地躺在那儿,好像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怨和神秘。这可太惊人了,各种猜测和疑问像雪片一样飞来。
从杨贵妃去世到改葬,才过了一年半。按常理说,尸体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烂得连骨头都不剩。这事儿太违背自然规律了,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难道杨贵妃根本就没死?还是有人偷偷把她的尸体弄走了?这些谜团就像浓雾一样笼罩在马嵬坡上空,也让后世的史学家和老百姓们绞尽脑汁。
历代史书对杨贵妃尸体失踪这事儿都有记载,可说法都不太一样,也没个准信儿。
《旧唐书》里说,宦官打开坟墓后,发现杨贵妃的尸体没了,就剩下个香囊,没办法,只好把香囊献给太上皇唐玄宗。这记载虽然简单,可也给这事儿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新唐书》详细描述了安史之乱的起因和马嵬坡兵变的过程。说到杨贵妃之死的时候,和《旧唐书》差不多,说她在佛堂或者庙里被勒死,然后埋在路边,可对尸体失踪的原因没怎么深究。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高力士劝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经过,高力士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这话把唐玄宗当时的两难处境说得明明白白。可说到杨贵妃的死法,就一个“缢”字,搞不清楚是自己上吊还是被别人勒死的,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好多瞎猜的空间。
《唐国史补》的记载比较简单,就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的时候,让高力士在佛堂前的梨树下勒死杨贵妃,还讲了马嵬店的老太太因为捡到杨贵妃的锦靿发了财的传说。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杨贵妃之死的一种看法,可对尸体失踪的谜团没什么帮助。
《玄宗本纪》写得更简单,重点说了陈玄礼请求杀杨国忠和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事儿,对杨贵妃埋葬的地点等细节提了一点,可对尸体失踪这个关键疑点没怎么详细说。
这些史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可对杨贵妃尸体失踪的真相,就是没个清楚明白的说法,这事儿就成了千古之谜,引着无数后人想去解开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对杨贵妃的生死之谜有了好多传说和猜测,流传最广的就是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
据说,马嵬坡兵变的时候,杨贵妃根本没死,是唐玄宗偷偷安排了一个宫女替她去死。然后杨贵妃在亲信的护送下,悄悄地从马嵬坡跑了,踏上了东渡日本的漫长旅途。她一路上吃了不少苦,漂洋过海,最后到了日本,在那儿度过了余生。
支持这个说法的人觉得,白居易《长恨歌》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这些诗句,暗示杨贵妃没在马嵬坡死,而是在别的地方活着。而且日本有些学者也这么认为,说杨贵妃在日本久谷叮久津等地留下了好多传说和遗迹,好像在证明她在那儿生活过。
可这个说法漏洞百出。古代航海技术特别落后,东渡日本难如登天,风险大得很。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失败了好多回,花了好长时间,费了好大劲儿才成功。再说了,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朝国内乱哄哄的,东边有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大军到处烧杀抢掠,西边有吐蕃大军在旁边盯着,国内的交通要道都被封锁了,人员流动管得特别严,尤其是杨氏一族,那可是重点盯着的对象。杨贵妃想在这种情况下偷偷跑到海边,还组织船只东渡日本,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而且,安史之乱是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的,叛乱平定后,杨贵妃也没生命危险了,何必大老远地跑到日本去呢?还有,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大多是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瞎编的,没什么真凭实据。所以说,杨贵妃东渡日本这个说法,也就是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民间幻想,不靠谱。
杨贵妃的死和尸体失踪之谜,就像一颗神秘又迷人的历史之星,吸引了无数史学家和爱好者。虽然研究探讨了上千年,到现在也没个确凿的结论。
从历史的角度看,杨贵妃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候,她的命运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好多方面都紧紧相连。当时唐朝宫廷里,杨氏一族势力大得很,杨国忠在朝廷里专权,跟各方势力都有矛盾。安史之乱后,禁军将士和其他政治势力趁机闹事,杨贵妃因为身份特殊,又特别受宠,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了各方矛盾集中爆发的焦点人物。她的美貌和才情确实让人着迷,可在宫廷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这也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导火线。
在马嵬坡兵变这个历史事件里,杨贵妃可能就是个无辜的政治牺牲品。唐玄宗晚年昏庸,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在逃亡的路上,面对禁军将士的愤怒和压力,他只能牺牲杨贵妃来保全自己和队伍。杨贵妃的死,成了平息众怒的办法,也成了唐朝历史上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转折点。
至于尸体失踪之谜,虽然还没个定论,可综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和各种可能的因素来分析,也许是战乱的时候,坟墓被破坏或者被盗了,尸体才丢了;也许是因为某种特殊的自然原因或者人为因素,让尸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奇怪的变化,这才给后人留下这么个解释不清的谜团。
不管真相到底是什么,杨贵妃的故事已经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形象在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不停地被演绎和诠释,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传奇。她的命运也让我们对权力、爱情、命运和历史的沧桑巨变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