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汽车关税政策下,汽车行业何去何从?
特朗普又要搞事情了,他再度挥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拳”——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这一举措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投下了一颗巨石,在整个汽车产业激起了千层浪。这时候我就不禁想问了,特朗普这么搞,真的能把美国制造重振起来吗?他有没有考虑过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各种复杂后果呢?
在其宣称“重振美国制造”的口号下,汽车行业确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大家都在讨论,这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关税,会导致汽车价格大幅上涨,整个汽车行业的格局恐怕都要被改写了。不过,在大众的目光都聚焦在整车价格上涨的时候,我觉得有一个方面却被很多人忽视了,那就是美国的电动车产业,在这关税政策下,它就像一个无辜的孩子,即将成为被压垮的意外受害者。
咱们先说说这高关税震动汽车行业的事儿吧。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业界预计这会让平均车价上涨高达1万美元呢。要知道现在美国新车平均售价都接近4.8万美元了,这再加1万美元,那消费者得多掏多少腰包啊。这就像一个人本来能吃个中餐,现在因为成本上涨得去吃豪华大餐了,很多人肯定吃不消。
虽然特朗普坚称价格上涨“值得”,觉得这将“让美国制造回归”,但是这关税的负面效应就像乌云一样已经开始聚集了。对于电动车产业来说,这1万美元的价格增长可能就是致命的一击。为啥这么说呢?这电动车电池核心原材料严重依赖中国,中国可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主要针对对象啊。这就好比你要盖房子,结果人家把砖给禁运了,这房子还怎么盖呢?这必然会直接推高电动车的制造成本。而且特朗普还不只是征税这么简单,他还威胁要取消现行的7,500美元电动车购车税收抵免政策。这就好比是给人家电动车产业来了个“税收+补贴取消”的组合拳,这一套下来,整个电动车行业恐怕是要摇摇欲坠了。
特朗普对电动车行业那可是向来就不太感冒。他曾经讽刺当前向清洁能源转型是“通向地狱的过渡”,还发誓要废除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IRA)。这法案对美国电动车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就像给小树苗浇水施肥一样,这个法案通过补贴政策刺激本土电池、零部件工厂建设,成功吸引了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尤其是在美国南部和中西部那些“红州”腹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你看这电动车销量在过去一年都增长了7%,这就是这个政策结的果啊。可特朗普的政策主张要是真实施了,那这一片大好形势恐怕就要夭折了。就像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突然被人掐断了营养供给,能不出问题吗?有普林斯顿大学发布的研究指出,如果税收抵免取消了,2026年及以后新建的电动车及电池工厂将“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就像给这个行业判了个死刑啊。
不过呢,在这一片哀鸿遍野之中,也有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况。就说特斯拉吧,它可能是少数能在这场风暴中“幸存”下来的企业之一。为啥这么说呢?特斯拉可是唯一一家全美电动车生产链几乎本土化的企业。它在德州和加州完成全部整车组装,大部分零部件,像座椅和电机之类的都是自己生产的。就像一个人啥都会干,不依赖别人,虽然马斯克也说关税“不会完全无害”,但是相比那些依赖进口零部件的企业,它的压力确实相对小一些。
还有一个潜在的受益者是韩国现代汽车。就在特朗普宣布征税当天,现代在佐治亚州新建的电动车超级工厂正式开业了。而且现代集团董事长郑义宣还现身白宫,宣布追加210亿美元美国投资,这看起来好像是在主动讨好美国政府。但你仔细想想,这投资其实也是因为对拜登政府税收激励有所期待啊。围绕佐治亚工厂,已经有至少17家零部件企业陆续落地了,这些企业的命运也都和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的存废息息相关。
这时候共和党内部也开始有不同声音了。虽然废除电动车补贴能给特朗普实施的新一轮减税腾出财政空间,哈佛大学估计十年能节省1680亿美元开支呢。但是政治不是只看钱的啊,现实的政治压力让共和党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决定了。你看美国现在正推进228个电池供应链相关项目,预计能创造11.8万个就业岗位呢。这些项目大多数都在共和党议员所代表的中西部与南方选区,像佐治亚、田纳西、肯塔基等这些传统红州。要是取消了补贴,很可能就会出现大规模裁员和投资流失的情况,这可不行啊。所以一些共和党议员就放缓了立即取消补贴的步伐,想搞个“逐步退出”政策,想在这党派理念和选民经济利益之间找个平衡。
在我看来,这汽车行业的事情很复杂,就像一团乱麻一样。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他对电动车产业的态度,看似是一种保护美国制造的举措,可实际上这里面的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各个汽车企业的应对方式也反映出他们在面对这种政策风险时的不同生存策略。这就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得深思熟虑,不然就可能满盘皆输。
美国制造的未来到底会走向哪里呢?特朗普想用关税强行改变制造业的格局,但是在这个全球供应链相互交织、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种孤立的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比他想要的“保护主义红利”大得多。特别是对于电动车行业,这可是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未来就业和创新的关键力量。要是就这么掐断政策支持,美国在和中国、欧洲的新能源竞争中可就真的是“自废武功”了。这未来的美国制造到底是走老路回归传统,还是朝着科技驱动的新方向发展呢?这场政策博弈才刚刚开始,咱们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