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访华没拿到想要的,美西方对华贸易封锁将更狠,我们如何破局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4-04-14 07:04:15

前段时间,美欧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以及苹果、奔驰、福特放弃电动车研发的新闻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了热议。一些崇洋媚外的人和公知趁机大声呼吁,要么声称中国发展新能源车的路线有误,要么断言海外市场已被封锁,即使技术领先,未来也无法走向国际,只能被困在国内。

实际上,这些言论在懂行的业内人士看来都是不值一驳的。毕竟,事实已经证明,新能源汽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尤其是智能化、自动驾驶与电动汽车的紧密相关性,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任何试图以西方限制或退出新能源汽车领域来否定智能电动汽车的人,都是十分荒谬可笑的,就像当年拿着清朝禁止修建铁路来证明火车无法取代马车的人一样。

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即西方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限制正在逐步展开。随着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美西方国家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以及大范围市场准入限制,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智能电动汽车并不是第一个被西方限制的中国产品。从光伏产业到高度国产化的华为手机,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关上大门的现象一直存在。特别是美国,中美经济脱钩甚至已经被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不仅是实体经济领域,作为虚拟经济代表的 TikTok 也在面临着生死考验。而且,接下来还有大量中资背景的应用软件在排队等待着类似的命运。

总的来说,随着中美对抗的日益加剧,美国主导的美西方市场对中国关闭大门的趋势似乎不可阻挡。尽管中国在技术上可能会面临一些阻碍,但这一趋势恐怕难以改变。

当前的情况确实令许多人感到担忧。尽管有些人声称,即便没有美西方,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其工业体系是为了向全球供应商品而建立的。而所谓的“供应全球”,很大程度上是指向以美西方为首的发达国家供应商品,毕竟它们占据了全球大部分的购买力。

如果美西方市场真的关闭,那么中国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而导致工业体系大幅萎缩。这将引发广泛的失业和税收减少,从而对内需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工业体系的衰退和财富创造能力的衰减也将导致支撑科技突破的资源大幅减少。即使取得了科技突破,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无法形成商业闭环,最终创新动能也将枯竭。当创新无法带来利润甚至无法回本时,谁还会有动力去进行创新呢?

接下来怎么办?难道我们要被西方一步步给逼入绝境?

当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美西方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是一个大趋势,但这个趋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毕竟,中国经济与美西方的联系非常紧密,高度去工业化的美西方也无法承受与中国迅速脱钩的代价。如果立即脱钩,产业空心化的美西方将会比拥有全套工业体系的中国更加痛苦。因此,美西方对中国经济的脱钩只能是渐进式的,他们只能一边培育中国的替代品,一边逐步脱钩。

这就给了我们机会,只要我们的突破速度足够快,能够超过西方国家的供应链替代速度,就可以打破美西方对我们的封锁。甚至,我们还可以反过来逼迫美西方国家对我们敞开大门,恢复与我们的经济合作。

这应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高度去工业化的美西方国家,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购买力?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观念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他们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财富和资源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

事实上,美西方国家主要依靠两种手段来获取财富和资源:科技收割和金融霸权。首先,美西方国家掌握了先进的科技技术,因此也牢牢控制着产业链条的最高端。他们通过对优势技术的垄断,获得了高额的技术溢价,进而拿走了整个产业链条中的绝大部分利润。例如,苹果公司过去常年获取手机产业链超 80%的利润,而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公司也拿走了芯片产业中利润的大部分。此外,微软公司过去很多年靠收取 Windows 版权费也赚得盆满钵满。至于其他各行各业,只要是科技含量高、溢价能力高的部分,几乎都是美西方公司垄断了市场,获取了巨额利润。

更厉害的是金融霸权。通过金融霸权,美西方国家不仅可以收取铸币税,还可以周期性地收割全球财富,更可以把持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为例,同样是刷盘子,美西方国家给自己国家的工人定价是 3000 美元,而给中国人的定价却只有区区 3000 人民币,印度人更惨,可能只有 3、5 千卢比。这意味着同样的劳动,中国人只能获得廉价的回报,而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其实都通过精妙的金融制度设计,隐性地转移到了西方国家,成为了他们的购买力。

科技和金融,是西方国家廉价收割全球购买力并化为己有的两大手段。这两种手段,谁收割的最狠呢?答案当然是金融——毕竟科技再怎么收割,也还是要给你留点汤喝的(为了维持产业链的运行);而金融霸权,那真是可以把你吃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

但是,要论收购的基础性,还得是科技。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如今,美西方国家为了金融霸权,已经将工业体系转移给了新兴国家。因此,科技是他们在实业体系中维持领先地位、进而维持购买力的基础。如果科技优势消失了,尤其是被掌握了工业体系的中国打破了,那么随着中国实现工业与科技的一体化,美西方国家不仅会失去科技溢价,而且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金融霸权也将成为空中楼阁,轰然倒塌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就是中国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引起美西方国家强烈不满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拿回科技溢价,更是要彻底打破美西方国家收割全球的两大手段。因此,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严厉打击,设置了重重贸易壁垒与市场准入限制,阻碍中国的发展。而中国要想突破这些限制和阻碍,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这就是中国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引起美西方国家强烈不满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拿回科技溢价,更是要彻底打破美西方国家收割全球的两大手段。因此,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严厉打击,设置了重重贸易壁垒与市场准入限制,阻碍中国的发展。而中国要想突破这些限制和阻碍,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以新能源车为例,有人认为西方国家已经放弃了新能源车市场,也有人认为西方国家是因为追不上中国,所以只能暂缓发展,稳定自身市场底盘。但无论哪种情况,西方国家接下来对中国市场准入设限是肯定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只要我们的新能源车确实是先进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那我们就应该继续发展。西方国家不让我们进入他们的市场,我们就先把国内市场的合资和进口车吃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每年的汽车销量是美欧之和。一旦我们占据了这一市场份额,那么西方国家原本可以分一杯羹的大蛋糕,就将与它们失之交臂。

然而,美西方国家依然不会对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敞开大门——甚至可能寻求更为彻底的限制措施。不过,他们的限制只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新兴市场并未对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做出限制。因此,中国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是完全可以被攻略的。

当然,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美西方的整体购买力是大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因此,仅拿下这些市场份额是不够的。不过,首先,在这一过程中,美西方对外技术收割的格局将被打破——过去,他们通过 BBA、丰田大众等品牌从后发国家获取了超额利益,如今,华为、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崛起正在摧毁这一格局。

需要说明的是,汽车产业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中国的产业升级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全方位开花,涵盖了各个领域。随着中国在一个又一个工业领域的崛起,原式属于美西方的科技溢价正逐渐被中国企业侵蚀,或者被其他新兴国家的消费者所享用,因为中国制造的商品物美价廉,对于同档次的商品,他们仅需支付更少的费用即可享受。

这意味着双方的购买力正在发生变化——西方国家过去通过科技垄断,从后发国家那里获得的超额收益,如今已不复存在。

当然,单靠产业升级和经济创新来抢占本国和新兴国家的市场份额,尚不足以打破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毕竟,西方国家底蕴深厚,经济实力强大,如果无法成功进入西方市场,即使中国在非西方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全球范围来看,非西方市场仍难以与西方市场相媲美。

然而,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的影响远不止于商品贸易和市场份额的直接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为动摇西方的金融霸权奠定基础。长期以来,西方利用金融手段控制着全球财富的收割,而这种霸权也成为了西方得以维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关键。

正如我们先前讨论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金融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也离不开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的基础。换句话说,金融的本质是分配财富,而要进行财富分配,首先必须有财富可供分配。因此,工业先要创造出财富,才能为金融的财富分配提供发挥的空间。

过去,西方国家虽然将基础性的工业体系转移到了中国等后发国家,但他们仍然牢牢掌控着科技和中高端制造业领域。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获取了产业链中的大部分利润,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实现了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控制。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操纵金融的现实基础。毕竟,金融的本质就是货币的流通和交易,而货币的价值则取决于货物的生产和交换。如果你无法掌控货物的生产和交易,那么你就无法真正掌握货币的价值和流动,也就无法在金融市场上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如果中国在中高端制造业和科技领域取得突破,那么西方的金融霸权就会失去支撑,变得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是全球领先的,如果中国完成了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那么在国际贸易中,其他国家就可以绕过西方的金融体系,用人民币直接进行资源交易,然后用人民币购买所需的所有工业品。当资源国和全产业工业国都不再需要使用美元时,其他后发国家也同样不需要使用美元及其影子货币。

如果其他国家都不再使用美元,而是绕过西方的金融体系进行交易,那么西方国家将无法再利用其美元霸权来收割世界财富。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其他国家会放弃美元而使用人民币,或者放弃西方金融体系而使用新的中国主导的金融体系?

答案很简单。西方的金融霸权建立在收割机制的基础上——他们将基础工业全部外移,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收割其他国家,以此弥补自身的损失。但中国在进行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同时,不会放弃自己的工业体系,而是通过商品交换来获取利益,而不是通过金融收割来攫取财富。

这意味着,只要中国完成了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并开始构建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那么中国的金融体系和玩法,将因为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而天然地比西方金融具有吸引力。

而当中国走到这一步,西方的金融收割将无法继续。西方早已放弃了辛苦、肮脏、劳累的基础工业制造,中高端制造业也被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所击败。如果连金融收割都做不到了,我想问一下:西方靠什么来获取财富?还能靠什么来维持其庞大的购买力?

归根结底,西方经济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其财富来源的结构性缺陷——西方国家通过科技超额收益和金融收割的方式,从外部获取财富。而后发国家则为西方打工,创造的财富也通过各种形式回流到了西方,这才是西方国家超强购买力的真正来源。然而,当中国的科技和金融实力逐渐崛起,西方国家的这两大经济支柱开始动摇,这意味着原本属于西方的财富和购买力,将逐渐转移到中国和其他后发国家手中。

在这个阶段,西方国家的市场准入限制是否还重要?答案是否定的。如今,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用市场准入限制来卡中国,是因为它们占据了全球六七成的购买力。然而,如果这个份额降到两三成,而缺失的份额被中国或其他资源国及后发工业国夺回,那么西方国家的市场准入限制就不再重要了。甚至,到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反而可能会主动解除贸易壁垒。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全球产业链将面临重置。毕竟,当西方市场份额退缩到只能占据全球两三成时,这个份额将无法支撑进一步的研发创新,这意味着西方高科技产业将面临衰退甚至消失的风险。但西方国家毕竟还需要生存和发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么选择爆发内战,这将导致购买力彻底消失;要么选择彻底闭关锁国,也就是逐渐与世界脱轨,最终像大清朝一样,被人用大炮轰开国门。

如果美西方不想落后,就必须在新的全球产业链体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新定位。无论这个定位是什么,只要不是高科技领域,想要盈利就只能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能来实现,也就是过去中国的发展模式。

而想要通过扩大产能和提高产量来获得利润,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来消化这些产品。鉴于美西方市场的购买力已经大幅下降,西方国家若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积极开拓外部市场。那么,谁是全球最大的外部市场呢?答案当然是中国!如此,行事就会逆转,西方将会尽力寻求,中国市场对其开放。

为什么中国要对西方开放市场呢?答案很简单——公平交易。你的产品可以进入我的市场,我的产品也要能够进入你的市场。你的劳动力、产业可以对接我的产业链,我的产业链同样可以对接你的市场。开放是相互的,不能只要求一方开放市场而不许另一方进入,尤其是在具体领域存在竞争和互补关系时更应如此。因此,西方国家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应该同时允许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它们的市场,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在那个时候,西方国家会面临一个选择:如果他们不答应中国的要求,他们就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虽然这会使他们的 BBA 等品牌在中国市场上苟延残喘,但这种高价低质的产品不仅会影响社会生产和运行效率,还会使他们无法参与国际商品交换,无法赚取外汇。这意味着,即使他们想继续使用油车,也无法从中东国家购买石油。

总的来说,只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改变,那么他们总有一天会降到中国二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的发展水平。到那时,中国将成为占据主动权的一方。西方国家若不想陷入绝望和沉沦,可能会主动打开大门,寻求与中国进行开放贸易。

西方国家当然不会坐视这种事情发生,美国不断挑起反华事件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然而,只要中国继续顺利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超额收益就会逐渐减少。当实体经济竞争力下降时,金融霸权也将面临破产的风险。

西方国家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通过战争来击败中国,至少在军事上形成压制。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似乎也很难实现。因为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军工体系在整体上已经与美国不存在代差,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更胜一筹。只要不存在代差,剩下的技术差距就可以通过产能来弥补。而在产能方面,美国甚至整个西方国家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如果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中国,又不能立即与中国打新冷战并脱钩(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彻底脱钩,没有工业体系的西方国家会比有工业体系的中国更加难受),那么西方国家就只能采取一边限制市场准入,一边赶紧构建新的非华产业体系的策略。只要能在中国完成科技创新和产业突破之前,建立起非华产业体系,西方国家就可以掌握主动权。然后,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场份额优势,将中国排挤在全球贸易之外,使中国的工业体系因缺乏市场而逐渐衰落瓦解。一旦工业体系衰落瓦解,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也就失去了基础支撑,自然也就无法对西方国家构成威胁。

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把大量战略资源投入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原因——即使这种做法会消耗巨大的资源,甚至严重挤压社会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我们也在所不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西方非华产业链成型之前,完成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一旦成功,我们就能抢占主动权,瓦解西方的科技霸权和金融霸权,进而削弱他们的购买力,并最终打破西方的经济壁垒。如果失败,那我们的未来——很抱歉,我们可能就没有未来了。

非常幸运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投入得到了回报。尽管西方对我们的制裁和封锁不断升级,但我们的外贸顺差仍在创新高,出口结构也正在向汽车等中高端产品转移。与此同时,国内的国产替代也正在积极推进——虽然其中不能说没有行政推动的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我们的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已经大幅提升,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有些产品还可以做到遥遥领先!

当然,博弈仍在继续,最后的结果尚未揭晓——甚至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本身都还没有彻底完成。也正因如此,这些领域之外的整个经济大盘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多数国民仍然感觉时运不济,生活艰难。

但从战略角度看,发展趋势是持续向好的,而且越来越好,因此只要保持这种趋势,当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质变就会发生。届时,不仅我们自己,所有与我们合作的新兴国家都将因我们的突破而摆脱西方科技和金融的收割。没有了西方的剥削和超额利益的攫取,一个规模庞大、利润丰厚的非西方市场将摆在我们面前。作为这一格局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将在这个新的非西方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并最终以此为依托,打破西方最后的经济壁垒,以支付廉价代价的形式,将他们剩余的市场份额也纳入囊中!

0 阅读:2
春迟嫣韵谈军事

春迟嫣韵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