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如今被看作儒学圣地的嵩阳书院其实最初为佛教场所,因在嵩山之阳得名“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
隋唐时期,道教备受皇室推崇,嵩阳寺成为道家隐修的场所,并先后更名为嵩阳观和天封观。唐高宗李治巡游嵩山时,这里曾兼做李唐皇室的行宫,名曰奉天宫,至今院门口还立着一座80多吨重的大唐碑,石碑之高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唐碑记述的内容颇有趣味,讲的是唐玄宗不务正业炼仙丹的事,碑文出自奸相李林甫之手。也因为这个缘故,历代文人对这块石碑的存在总感觉如鲠在喉,然而人们又对大书法家徐浩留在石碑上的书法爱不释手,纠结之余,对这大唐碑的评价索性变成了最通俗的:哇,好大的碑!
历史走到五代时期,这里改为太乙书院,及至宋代更名为嵩阳书院。后清朝乾隆皇帝游嵩山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嵩旭书院景最清,不幢犹已故宫铭”。清朝末年,学堂制取代了书院制,嵩阳书院也结束了它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书院以魏碑、唐碑闻名,然而更出名更古老的是三株汉柏。相传,西汉元封六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这里的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三将军已毁于明末,仅余大将军、二将军仍立于原地。
“二将军”柏树高20余米,树围13米多,已经显出老态龙钟、阅尽人间沧桑的模样。走进可看到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同时容纳五、六人。
展室墙上挂有《二程讲学图》。”二程“即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至宋仁宗和神宗主政时,嵩阳书院在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程颐、程颢等大儒的加持下一跃而成为全国书院之首。
书院现为清代建筑布局,共有古建100余间。沿中轴分五进院落,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两侧以配房相连。走入书院,空气寂静得有点过分,两边素墙青瓦,一直延伸到尽头,墙面已显斑驳,石阶也有了破损,少了最初的光洁,多了历史的痕迹。
曾经谈经论道的书院成了嵩山里最寂静的角落,没有讲书人,也没有读书郎,只有展室的雕像记录着周公、帝尧、大禹在中原的过往,只有院内廊房墙壁上悬挂着大家名臣在此地驻足。阳光透过窗棂斜照进来,便有了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的错觉。
石碑静默而立,斑驳的字迹在不言中已经告诉人们,虽然那个宏儒硕学的书院已经过去,但德行教化早已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山风吹起,枝叶摇曳,沙沙之声似化为郎朗书声,这座历经重修复原的书院即使没有了旧时模样,仍担得起“古朴”二字。(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