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一名台海老兵,在上海虹桥机场与失散45年的妻儿团聚,却得知妻子已另嫁他人。
他向妻子的现任丈夫提出:“我能带她走吗?”结果未明。
当月,一架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缓缓降落,年过六旬的台海老兵董万华走下飞机。
45年后重回故土,他眼含热泪,望向天空,又低头凝视脚下的路,蹲下捧起一抔黄土,哽咽道:“我终于回家了。”
董万华此次归来,是为了与失散45年的妻儿相认。
步入大厅,他目光在人海中搜寻记忆中妻子的身影。
与此同时,他的妻子邵玉华也在寻找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丈夫年轻时的模样。
尽管40多年未见,两人仍一眼认出了对方。
董万华停下脚步,目光锁定在一个女人身上。
邵玉华感受到注视,也停止了搜寻。
两人眼神交汇,穿越人海,紧紧相拥。
董万华喊道:“玉华,我对不起你!”
随后,他们的儿子董水生也加入拥抱,三人相拥而泣。
一旁的红十字会志愿者,也被这感人一幕触动,泪流满面。
重逢的喜悦,冲淡了多年的悲苦,一家人紧握着彼此的手,询问着这些年各自的生活。
董万华看着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回想起离家时儿子还在襁褓中的模样,他抚摸着儿子的脸,对妻子说:“这么多年我才回来,真的对不起你们!”
说完,他又哭了起来。
儿子董水生说:“爸、妈,我们回家。”
两位老人点头,相互搀扶着走出机场。
在志愿者的陪伴下,一家人抵达了邵玉华在上海的家。
此时,董万华还不知道妻子已改嫁他人。
路上,邵玉华终于忍不住,向董万华坦白了真相:“万华,我已经改嫁,现在是别人的妻子了。”
董万华听后一愣,尽管他曾设想过这种可能,但没想到真会如此。
在邵玉华家中,小小的房间已坐满了人。
她的现任丈夫张燕生和女儿女婿,都在家中等候。
他们早已知晓董万华的到来,女儿女婿正在厨房忙碌,准备团圆饭。
董万华一路上紧握着邵玉华的手,心中已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与结发妻子在一起。
当他们抵达时,门口已围满了看热闹的邻居,大家都知道邵玉华找回了前夫。
董万华环顾四周,意识到邵玉华已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
他更加用力地握紧了妻子的手,邵玉华感受到这份力量,微笑着挽住他,两人一同走进张家大门。
张燕生坐在沙发上,看到妻子拉着一个男人的手走进来,便知那是妻子苦等多年的董万华。
回想起多年前,娶邵玉华时的承诺,张燕生知道,只要董万华回来,两人就离婚。
邵玉华介绍了两位丈夫认识。
董万华首先打破沉默,拉起张燕生的手说:“张大哥,谢谢你这么多年帮我照顾他们母子。”
张燕生苦笑回应,请董万华坐下。
他告诉董万华,邵玉华是个好女人,这些年一直在等他,从未忘记过他。
董万华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多年分离,如今终于重聚。
他转身望向身后的儿女,鼓起勇气对老张说:“张大哥,我能带她走吗?”
老张面露无奈,道出当年两人的约定:并非一生一世相守,而是前夫归来时便需分离。
他坦言自己年岁已高,很多事情已看淡,只要玉华想清楚,她若要走,他不会挽留。
老张的话让全家人陷入沉默,谁能料到,一家人的团聚竟要以另一个家庭的破裂为代价。
众人若有所思,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邵玉华身上。
对邵玉华而言,一边是前任丈夫兼初恋董万华,另一边是共度大半生的现任丈夫张燕生,两边都有孩子。
无论如何选择,都会有一方受到伤害。
邵玉华泪光闪烁,低头沉默许久,往事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重现。
她19岁便嫁给董万华,婚后第二年为他生下儿子水生,不久两人便被迫分离。
董万华临行前,反复叮嘱她照顾好儿子,等他归来。
她虽不舍,却只能含泪答应。
然而,董万华一去不返,母子俩饱受冷眼,无奈之下来到上海谋生。
邵玉华靠做保姆为生,微薄收入勉强糊口。
她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至七岁,到了上学的年纪,却无力支付学费。
前夫音讯全无,她明白,若想让孩子上学,唯有再婚。
在媒人介绍下,她认识了比自己大19岁的张燕生。
邵玉华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张燕生也直言自己无妻无子,只有一位老母亲。
两人初次见面,坦诚相待,很快便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同居生活。
在老张的协助下,水生得以入学,而邵玉华则留在家中照顾老张的母亲,将家庭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
不久后,邵玉华为老张诞下两个女儿。
尽管家境不富裕,但一家人风雨同舟,其乐融融地共度了40年。
1987年,台海政策放宽,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
邵玉华得知此消息后,开始寻找前夫董万华的下落。
在家人的陪同下,她前往上海红十字会求助。
儿子水生也渴望找到亲生父亲,但多年过去,始终杳无音信。
五年后,邵玉华终于收到一封来自台海的信件。
她打开一看,瞬间愣住,信中第一句话写道:“亲爱的吾妻玉华,我对不起你。”
读完信,邵玉华泪流满面,没想到还能收到丈夫的来信,心中充满了团聚的期待。
信中附有董万华的联系电话,在女婿的陪同下,她拨通了那个遥远的号码。
电话接通后,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喂,是玉华吗?”
邵玉华听到这声音,喜极而泣。
两人在电话中约定七月相见,这一幕便是开头虹桥机场的重逢。
回首一生,董万华是邵玉华心中的白月光,年少时的意中人;
而张燕生则是她生命中的朱砂痣,两人相守45年,不离不弃。
最终,邵玉华勇敢地向所有人表达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她想与董万华复婚。
面对母亲的决定,两个女儿表示支持。
大女儿认为婚姻自由,母亲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无论母亲做出什么选择,她都会全力支持。
小女儿也附和道,母亲等待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水生哥的亲生父亲,如果真的要走,她们不会阻拦。
两个女儿的脸上没有悲伤,反而显得坦然,仿佛已经做好了随时接受变化的准备。
64岁的邵玉华与83岁的张燕生,婚姻面临破裂,却因民政局的一句话,又共度了五年时光。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久,邵玉华带着离婚协议,要求张燕生签字。
张燕生颤抖着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他们带着协议来到民政局办理离婚时,却被告知无法办理。
原因竟是,两人从未正式登记结婚,因此无法离婚。
若要离婚,必须先补办结婚证。
无奈之下,两位老人来到婚姻登记处,准备办理结婚证。
在拍摄结婚照时,张燕生苦笑说:“我这把年纪了,没想到还能结个婚。”
但他心里明白,结婚只是为了离婚。
一番折腾后,两人再次来到民政局办理离婚,却又遇到了问题。
他们的唯一财产是一室一厅的公租房,无法分割,因此离婚协议无效。
这次,他们依然没能离婚。
回家后,张燕生病倒了。
儿女们看着生病的父亲,开始后悔支持父母离婚。
特别是董水生,他告诉母亲,如果母亲真的离开,父亲将孤苦无依。
邵玉华内心也极为痛苦,她来到旅馆向董万华倾诉。
董万华看着眼前的妻子,感慨地说:“也许我们的重聚,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
董万华此次来大陆的签证,只有一个月有效期,为了等待妻子离婚,他已续签了一个月。
然而,眼看离开的时间就要到了,张燕生却病倒了。
两人曾誓言无论如何都要在一起,但此刻却不得不向生活妥协。
9月,秋风萧瑟。
董万华看着落叶飘零,心中已做好独自离开的准备。
他再次来到张燕生家,坐在床边,紧紧握着老张的手。
他对张大哥说:“玉华会留下的,你放心。”
董万华重复了两遍“你放心”,随后默默离开。
经历了45年的离别,两人都害怕年老后无法再相聚。
临行前,邵玉华和董万华拍了一张合影,作为彼此的念想。
董万华向妻子发誓,一定会回来看她。
两人在机场依依不舍地告别,直到登机播报声响起,董万华才不得不离开。
挥泪而别,他们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董万华离开后,老张的身体逐渐好转。
他自觉对不起邵玉华,不久便主动提出了离婚。
1994年,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次年,邵玉华与董万华结婚。
然而,由于台海政策的影响,结婚满两年后,邵玉华才能与董万华回到台海。
对此,邵玉华已看淡,老张身体日渐衰弱,需要人照顾,而董万华每年都会回大陆看她。
45年都等过来了,两年对她来说并不算什么。
1998年,老张病逝。
在他生前,邵玉华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他。
尽管邵玉华和董万华之间已无障碍,但当时两岸关系紧张,邵玉华始终未能如愿与丈夫共赴台海生活。
董万华也曾想过回大陆与妻子生活,但年事已高,只能依靠台海的退休金维持生计,而领取退休金必须本人到场。
因此,两人只能继续分居。
直到2003年,邵玉华才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台海,与丈夫团聚。
至此,分离了55年的夫妻俩再次开启了幸福生活。
然而,此时的邵玉华已74岁,董万华也已76岁。
像他们这样被迫分离的亲人还有很多。
董万华表示,这样的经历,让人深感无奈。
在台海老兵心中,流传着一句话:“生已做游子,死拒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这句话反映了台海老兵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他们渴望回到祖国大陆,与亲人团聚。
然而,命运弄人。
有人幸运地找回了亲人,有人却永远失去了这份联系。
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无数家庭破裂,许多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
董万华期盼两岸能早日从“一通”迈向“三通”,更渴望两岸早日统一。
2008年,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全面启动,“三通”时代正式到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海定能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