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28日,朱德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开会,而是走进了女儿朱敏的窑洞里,盘腿坐到了炕上。
朱敏一见到父亲这样,就知道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跟她说,也连忙脱鞋爬上了炕,坐在朱德的对面。
朱德默默地看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本薄薄的书。朱敏接过去一看,那是一本介绍苏联国际儿童院简况的书。
朱德的表达是沉默的,有时无言的行动,更能体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但是朱敏茫然地看向父亲,并没有明白朱德为什么给她看这本书。
朱德用慈爱的目光看了女儿一会儿,不由地笑了,似乎是在说:“我的傻娃娃,怎么一点都不明白爹爹的意思?”
这时,窗外一道阳光照射进来,朱德的面庞被阳光勾勒成泾渭分明的两面:迎光的一面,充满了力量,几乎每一条皱纹都被阳光照耀出来,就像是古铜色的沟壑;而逆光的一面,仿佛是笼罩在尘雾之中,变得朦胧而神秘。
朱德率先打破了沉默,对女儿说:“你给爹爹说说,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当然跟您一样,当八路军!”朱敏激动地说。
朱德笑了,他笑得是那样开心,有其父必有其女,朱德此时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欣慰的。然而,朱德却话锋一转,问道:“朱敏啊,你知道打完仗以后还要干什么吗?”
“打完仗?……”朱敏摸了摸自己的脑袋说,“我没有想过。”
“打完仗,我们要建设新中国,那时候,我们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专业人才……”
朱德的话对于朱敏来说非常新鲜,她并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问道:“什么是专业人才?”
“那就要经过专门学校学习,比如有人会制造汽车,会制造飞机,那就是专门懂技术的人研制的,我想让你去学习……”
“太好了!”还没有等朱德说完,朱敏就高兴地跳了起来,年轻的她似乎已经忘记了刚才那本介绍苏联国际儿童院的书,问道:“让我去哪儿学习?”
“苏联莫斯科!”
朱敏突然就没有了刚才的那股兴奋劲,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傻傻地看着自己的父亲。但是朱德的目光非常的坚定,一点都不像是在跟她开玩笑。
窑洞里面再一次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朱德的呼吸声异常的沉重,那是朱德长征过雪山时落下的支气管炎后遗症,他的呼吸声比一般人的声音大很多。
父女俩又这样对视了一会儿,朱敏顺着从窗外照进来的阳光,看到了父亲头发中夹杂的白丝。父亲已经老去,跟他同一代的革命者也早晚都会老去,他们不能永远守护这个国家与人民,这需要下一代人的继承与拼搏。
朱敏慢慢地似乎明白了这一点,可是她不知道是因为害怕还是紧张,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朱德见女儿不说话,于是问道:“怎么?不愿意去?”
朱敏还是没有任何声音。
朱德接着说:“你这次去莫斯科,是我和毛伯伯共同商量的,这是中央组织部的决定,不是爹爹个人的决定。莫斯科国际儿童院是一座专门为共产党国家的孩子设立的保育学校,有许多延安领导人的子女已经在那里学习好几年了。”
朱敏一边听着父亲的话,一边心里想着:“莫斯科应该比延安好多了,可是再好的地方,没有亲人在怎么能称得上好呢?”
朱德没有意识到女儿的内心想法,他继续说着:“战争不会长久打下去的,日本侵略者注定是失败的。我们现在打仗,赶走侵略者,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的新中国。那时人们不再流血、不再流浪。中国近百年被帝国主义欺辱的历史,要靠你们这一代人重新改写。用什么改写?就是要用文化知识改写,用强大祖国来改写!”
朱德说到这些话时情绪突然激动了起来,他眼睛里透出一种闪动跳跃的光,这是一个人渴望实现崇高目标时才会出现的光芒,只有饱经曲折、拼搏,耗尽全部心血后,这种属于胜利者的光芒才会降临。尽管追求目标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和平,但足以让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前仆后继,去流血、去牺牲。
朱德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光芒深深地感染了女儿,就像是胜利之日来临时,那炽烈的阳光普照大地一般。
此时,朱敏心中已经被未来新中国的景象填满,她天真地问:“爹爹,你去不去?”
朱德收起了闪烁着的目光,惊讶地说:“呀呀,朱敏,你都14岁了,还离不开爹爹,让大人陪你去读书?爹爹有爹爹的事情要做,每个人都很忙,你们只能自己去莫斯科。和你一起去的还有毛伯伯的女儿娇娇,王一飞烈士、罗亦农烈士的儿子王继飞和罗西北。你们四个人一起走,路上有人照顾你们。”
朱敏是一个要强的女孩子,她听到父亲都这么说了,觉得不能让父亲小瞧了自己。她不由地鼓起了勇气,说:“爹爹我不怕,我一个人也能到莫斯科。”
“这才是爹爹的好娃娃,你准备准备,明后天可能就要走了。”
明后天?听到这么快就要离开父亲,朱敏好不容易壮起来的胆立刻就泄了下去,声音也变成了哭腔:“这么快——就走?”
“是啊,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新疆方面形势已经很紧张了。那里是唯一通往苏联的通道。”
刚才还心潮澎湃的朱敏,又一屁股坐回了炕上,对父亲的依依不舍涌上了心头。她多么想说:“我不去莫斯科!我不去国际儿童院!我哪也不去!”但是,她一句都没有喊出来。
朱德用充满希望的目光看着她,说:“爹爹有一句话要嘱咐你,去莫斯科后,20岁以前不准谈恋爱,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你的体质差,容易生病,要想法把身体锻炼强壮,爹爹等你回来建设新中国!”
朱敏没有在父亲面前表现出恐惧和依恋,她咬了咬嘴唇,使劲地点了点头。
看到女儿答应了,朱德也就满意地离开了。
两天之后,一架苏联的轰炸机来到延安机场,朱德亲自将女儿送上了飞机,随着飞机起飞,父女二人又一次离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