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竹园乡显母村村民陶义反映,其养殖的80多只羊因无经济能力修建圈舍,长期被困岩洞。多次向政府部门求助后,一份未经其本人确认的《调解协议书》悄然出现,协议内容与实际养殖数量、帮扶条款存在多处不符,引发当事人强烈不满。
80只羊困守岩洞,多次求助无果
陶义早年接手父母留下的20多只羊,经多年发展已扩繁至80余只(不含待产羊)。因无力承担修建圈舍的费用,羊群至今被关在临时岩洞中,存在疫病和安全隐患。陶义称,自己多次向乡政府、村委会反映困难,请求帮助其修建羊圈,但得到的回复均是“需自行联系其他部门”或“不符合帮扶条件”。无奈之下,他辗转前往毕节市农业农村局、信访局等部门,最终仅收到一份《调解协议书》,但协议内容令他难以接受。
协议被指“代签”“数据不符”,当事人质疑程序不当
陶义表示,协议送达时他未在场,签名由其80多岁的父亲代签,且无人事先告知协议内容。更令他困惑的是,实际养殖的70多只羊在协议中被写为“50只”,帮扶条款中的“指标”也未明确具体时间和资金来源,且要求“费用自理”。陶义质疑:“为何不调查实际数量?为何不通知我协商?这样的协议如何能解决问题?”在多次向政府求助未果后,陶义决定尝试贷款自建羊圈。而对方在未调查的情况下告知其"贷不了",既未说明原因,也未出示任何书面材料。他强调,自己并非无理索要补助,希望政府能实地调查、公开协商,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修建羊圈。
律师:协议效力存疑,建议复核程序
法律人士指出,调解协议需当事人自愿确认,若存在代签且未获追认,可能影响效力;同时,行政帮扶应基于实际调查,数据偏差或导致政策执行不公。建议陶义向县级政府或纪检监察部门申请复核程序合法性。截至发稿,竹园乡政府未就协议签署过程及帮扶计划作出回应。
【结语】养殖户的困境与“一纸协议”间的落差,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程序规范与沟通机制的短板。如何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有声”,仍需相关部门主动作为、阳光操作。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