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回忆起手下的三员骁将陈赓、陈锡联和陈再道时,总是充满感慨。这三人,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猛将,被誉为刘邓大军中的“三陈”。

他们作战勇猛,能力出众,各自独当一面。然而,邓小平最感痛惜的是,他们中的两人比他早早离世,让他倍感伤怀。

他曾多次提到,最痛惜的是陈赓,58岁就离世了,最心疼的是陈再道,因为他为国家付出了太多。
陈赓是邓小平最为惋惜的将领之一。陈赓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军人世家,其祖父是湘军的将领,家族的军旅背景对陈赓影响深远。他在13岁时便选择了从军,走上了军事生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党员之一。

两年后,陈赓成功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蒋介石对他的军事才能十分看重,称他为“黄埔三杰”之一。陈赓还在东征期间救过蒋介石的性命,深受重视。
然而,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陈赓毅然离开国民党,选择了革命道路。
陈赓加入红军后迅速崭露头角,成为红军中的高级指挥官。然而,他的革命道路并不顺利。1932年,陈赓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受伤,被送往上海治疗。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出卖,陈赓被国民党逮捕。蒋介石亲自劝说陈赓归顺,试图以感情打动他,但陈赓坚定拒绝。
他在蒋介石面前写下“打倒蒋介石”的宣言,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蒋介石大怒,施加酷刑,但未能改变陈赓的忠诚。最后,在宋庆龄及黄埔同学的营救下,陈赓得以脱险。
尽管陈赓在狱中的酷刑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伤,但他出狱后很快又回到了战斗岗位。抗日战争期间,陈赓担任八路军旅长,积极抗击日寇;解放战争中,他被委派指挥大兵团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不仅在国内剿匪中表现出色,还参与了抗法援越和抗美援朝等国际军事行动。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身体上的旧伤使得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57年,陈赓因心肌梗塞发作住院,虽然抢救成功,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四年后,他的病情复发,最终于1961年3月16日去世,年仅58岁。邓小平在晚年时常叹息:“我最痛惜的是陈赓。”

陈锡联则是邓小平高度器重的一名将领。1938年,在山西辽县的一次军政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见到了陈锡联。彼时的陈锡联,虽然年仅23岁,却已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15岁时,他便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许多重大战斗,尤其是在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中表现突出。邓小平见到陈锡联后称赞道:“你能打仗,是个将才。”从此,陈锡联成为了邓小平手下一名重要的战将。

在1938年的“神头岭之战”中,陈锡联率领的七六九团成功伏击了日军的运输车队,取得了重要胜利。这场战斗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也展示了陈锡联在战场上的卓越指挥才能。
他在战斗中多次身受重伤,但依然坚持奋战。他的左手拇指被炸伤后,因无药可用,竟自己用刀将坏死的手指切掉,这一壮举令战友们无不钦佩。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随后担任了北京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他还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参与国家的全面建设。陈锡联于1999年因病去世,享年85岁。纵观陈锡联的一生,他始终是邓小平信任的战将,二人的革命友谊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加深厚。
相比之下,陈再道的早年经历更加艰辛。他出生于湖北麻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幼年丧失双亲,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17岁时,陈再道参加了麻城农民自卫军,并投身黄麻起义。

192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在革命队伍中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被任命为武汉军区司令员,并在1977年被任命为铁道兵司令员,负责新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
铁道兵在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朝鲜战争期间,铁道兵保障了前线志愿军的物资运输。陈再道带领铁道兵奋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多条重要铁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2年,邓小平决定裁军百万,其中包括铁道兵。

尽管陈再道对裁军表示理解,但作为铁道兵的司令员,他深感不舍。在最后一次铁道兵会议上,陈再道满含热泪地向他的战士们表达了感激,并鼓励他们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铁道兵的裁撤意味着陈再道失去了心爱的部队,邓小平对此深感内疚和心疼。他知道陈再道为国家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因此在晚年时常感叹:“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了太多。”

尽管如此,邓小平的裁军决策从长远来看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铁道兵的贡献永远不会被遗忘。
回顾邓小平与“三陈”的深厚情谊,他们不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更是共同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他们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精神,奠定了新中国的坚实基础,为今天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强大中国,向先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