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S70无人机被曝首次参战,轰炸了乌克兰的军事目标。这个消息很不起眼,但对于俄罗斯来说,却意义重大——一旦这款无人机的实战表现上佳,俄空天军的作战思想可能发生彻底转变,甚至可能导致“末代战轰”苏-34停产!
我们知道,在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空天军的表现不佳,现役主力战机被击落个遍,尤其是负责对地打击的苏34损失最大。网上最普遍的观点认为,苏-34本身是一架好飞机,但俄军缺乏精确制导炸弹,导致该机不得不在低空扔铁炸弹,陷入乌军防空导弹网。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却没说到点子上:精确制导炸弹,不过是炸得准,但并不能防区外发射,最高也不过是在万米高空投放,如果是激光制导炸弹,为了保证精度,还要降低到几千米的中空来投,这依旧在乌军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内。
所以我们看到,俄军现在增加了精确制导炸弹的产量,但打击乌克兰纵深的任务,还是由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甚至伊朗的“小摩托”来完成,苏-34仍然不敢突入乌克兰腹地,只负责打击乌军最前沿的阵地,而且用的还是滑翔制导炸弹,在几十公里外投弹,扔完掉头就跑,显著降低了损失。
有人可能会说了,那现在这样的分工也不错啊,突防的任务就交给远程导弹和无人机,苏-34就只打击一线的乌军,不也挺好吗?很不好,因为太费钱。我们知道,一枚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的造价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而一枚精确制导炸弹可能只有几万美元,因此美军的每次战争,虽然打头阵的都是“战斧”式巡航导弹,但对地打击的主力却是各种精确制导炸弹。
美军战术飞机敌后扔炸弹,最初用的也是超低空突防,为此专门研制了F-111战斗轰炸机。但是随着防空导弹和预警机的进步,超低空突防这招越来越不好使了,美军于是玩起了隐身突防,第一个成果就是F117,后来越玩越上瘾,连B2这种战略轰炸机,都要靠隐身突入苏联领空,玩儿临空轰炸。
不过靠隐身突防,玩的一样是心跳。飞机的雷达隐身,只能针对特殊波段,而且每次飞行任务,都要精心规划飞行路线,以尽量避开敌方防空火力,因此对隐身技术研究了一段之后,苏联觉得自己玩不转,于是一条道跑到黑,继续采用超低空突防,直接在苏-27的基础上,搞出了前线轰炸机的登峰造极之作——苏-34。
作为苏24的接班人,以及苏联前线轰炸机的耗材属性,苏-34的设计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苏联解体了,俄罗斯养不起几千架前线轰炸机了,双发重型机不能再超低空突防当耗材了。全世界都改变了玩法,要么靠隐身突防,要么用多用途战机防区外打击。而苏-34在苏联解体后继续研制了将近20年,直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才搞利索,这时还将其大批量产,一是陈旧作战思想的惯性,二是俄罗斯自用型多用途战机苏-30SM的迟到,三是要保住新西伯利亚厂的饭碗!
如果没有俄乌战争,也许苏-34还要生产很久很久,但俄乌战争改变了一切,苏-34最擅长的超低空突防不管用了。现在苏-34只能在几百公里外发射导弹,或在几十公里外扔精确制导炸弹,问题是干这种活,你那1吨半的钛合金澡盆装甲岂不成了累赘?而且这种活,多用途战机也能干,人家的空战能力还比你强,那我还专门造你干嘛?
所以,如果S70无人机的隐身突防能力得到证明,那苏-34真就可以停产了。S70无人机虽然只有一台AL-31发动机(苏34的同款,非加力版),但航程高达6000公里,比苏-34还多2000公里!3吨的载弹量也够用,毕竟苏-34实战时也很少用上8吨的最大载弹量,而且苏-34能挂载的最大的1.5吨级的炸弹,S70也能挂。再加上隐身加成,如果能够有效突破乌军防空火力,在2000多公里外扔下精确制导炸弹,并完璧归来,这简直是一枚可重复使用的分导式多弹头隐身巡航导弹嘛!有如此廉价的远程打击手段,俄军还要苏-34干啥?
所以说,S70无人机的首次实战意义重大,很可能彻底更新俄空天军的作战思想,而俄乌战争也成为俄空天军摆脱苏联建军模式的契机。相信战后的俄空天军也将浴火重生,成为一支更加精干高效的现代化空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