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罕见袒露心声,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其实可以通过谈判取消

史纪文谭 2025-03-26 16:07:14

前言

当地时间3月22日,特朗普在答记者问时罕见袒露心声,表示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可以通过讨论取消。

这位曾扬言要对华征收60%关税的美国总统,语调突然软化,同一时间,美国政要戴恩斯访华,释放谈判信号,而印度却对美使馆发起突袭式调查。

特朗普为何突然愿意与中方协商?他的关税取消条件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烟雾弹还是真诚球?

刚刚宣布要对中国征收60%关税的特朗普,突然间如同变脸戏法般表示愿意讨论取消关税,这戏剧性转折让全球政经观察家们瞠目结舌。

此番表态绝非无的放矢,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棋子,与他一贯的谈判风格如出一辙。

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习惯先紧后松,先抬高要价再寻求妥协,如同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老手,永远留有余地。

特朗普同时强调关税实施日期不变,俨然是在告诉世界:大门虽开,门槛依旧。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正是他从房地产生意中磨练出的谈判艺术。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在同一场合表明美国不会主动挑起与中国的军事冲突,显然是想划清经贸争端与安全博弈的界限,避免两线作战的风险。

伤人先伤己,第一轮关税战的惨痛教训

华尔街精英们当初就曾摇头警告,如今更是拿出了一份份触目惊心的账单。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白纸黑字地揭示:第一轮关税战的伤害账本中,竟有95%的成本落在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肩上,出师不利已是轻描淡写。

高盛的分析师们用冰冷的数字预测:新一轮关税升级将拖累美国GDP增长0.3-0.5个百分点,这对本就不甚景气的美国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难怪连一向支持特朗普的华尔街大佬们,对这次关税政策都露出了谨慎甚至忧心忡忡的神色。

特朗普如今坐在白宫,面对的是四年前那场经济赌博留下的满目疮痍,这或许正是他突然改变关税论调的真正原因。毕竟,连最骄傲的将军,也会在战场惨烈的现实面前重新考虑休战的可能。

农民的怒火,推动特朗普寻求谈判出路

当特朗普重返白宫时,本想大展拳脚,却不料一记关税重拳打出,换来的是中国的全面反制,尤其是针对美国农业领域的精准打击,直戳其政治软肋。

中国,这个曾经美国农产品的最大买家,突然对711种美国农产品祭出关税大刀,从大豆、玉米到猪肉,几乎无一幸免。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的农民们,这些特朗普的铁杆选民,顿时如坐针毡。他们的谷仓里堆满了原本要销往中国的粮食,却找不到替代市场,眼看着丰收的喜悦变成了不眠的煎熬。

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船只干脆不再靠岸美国港口,这让美国农产品的出口雪上加霜。

春季本该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农民们却面临着天气变暖和合同违约的双重压力。一纸违约可能带来高达数百万美元的赔偿,这对于本就入不敷出的农场主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特朗普的战略目标本是要通过关税手段逼迫中国签订新贸易协议,却不料中国态度坚决,奉陪到底的气势让白宫一时哑口无言。关税本就是手段而非目的,如今手段不灵,目的难达,不得不另辟蹊径。

密苏里州的农场主们开始频繁致电国会议员,爱荷华州的大豆协会发起了请愿,这些声音透过各种渠道传到了特朗普耳中。一向重视选民感受的他,隐约感到了政治压力的蔓延。选举承诺是放在嘴边的,农民的选票却是实打实的筹码。

特朗普精明地察觉到,继续坚持高关税政策很可能会失去这些核心支持者,进而影响到其连任后的政治根基。算盘打得啪啪响:如果不能通过关税战速战速决,那么适当示弱,寻求谈判出路,或许是明智之举。

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方回应释放积极信号

与此同时,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的回应也颇耐人寻味。在一场华府演讲中,他用三句掷地有声的话,勾勒出中方的清晰立场:中方愿在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彼此关切;中美完全可以通过良性互动相互成就,而非陷入恶性竞争导致摩擦螺旋升级;美方应回到对话合作正确道路,与中方相向而行。

这三句话看似外交辞令,实则传递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中国的大门是敞开的,但敞开的前提是平等与尊重。这就像两个人握手,必须要平视对方,而非居高临下。谢锋的话语中既有坚定,也有弹性,既不卑不亢,又留有余地。

不经意间,人们发现中美两国高层在关税问题上的互动正在微妙变化。一方面,特朗普通过戴恩斯释放缓和信号;另一方面,中方也表达了通过对话磋商解决问题的意愿。这种双向互动,让紧绷的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丝松动的可能。

当戴恩斯带着特朗普的口信回到华盛顿,当谢锋的讲话传回北京,两国之间似乎有了一条看不见的沟通桥梁。这座桥梁能否承载起中美关系的重量,还需时间检验,但至少证明了一点——即使在最紧张的时刻,对话的渠道也从未完全关闭。

结语

在这场关税博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家间的力量较量,更是全球产业链上千万企业和民众的切身利益。如果特朗普是真心谈判,中国的大门始终敞开;如果只是障眼法,中国也已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0 阅读:1
史纪文谭

史纪文谭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