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刘伯承率部跃进大别山,蒋介石听后非常震惊:我亲自会会他

时光浅唱日记 2025-03-25 21:31:06

刘伯承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还当过红军大学的校长,这让蒋介石非常恼火。不过,尽管心里有气,蒋介石对刘伯承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佩服的。蒋介石曾评价刘伯承的战术能力,他提到:在军事策略上,刘伯承堪称中国军界的奇才。1946年,内战还没全面打响,毛主席就提前布局,打算把部队派到外线作战。他计划让军队挺进中原和大别山地区,直接把战场拉到国民党控制的区域,抢占战略先机。

紧接着,毛主席和军委高层开始琢磨,该派哪支队伍来完成这个战略任务?当时,陈毅和粟裕的部队离目标区域,但正忙着对付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根本抽不开身。经过仔细研究,毛主席最终决定把任务交给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部队。1946年12月1日,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中央的指令,要他们随时准备在鲁南打仗,瞅准机会就突然反击,争取掌握战局主动权。1947年1月18日,中央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发去电报,指示他们做好5月向大别山进发的准备工作。3月份,胡宗南的部队拿下了延安及附近几个县,陕北形势一下子变得很吃紧。到了7月23日,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报指示。我们决定放弃后方支援,用半个月时间快速挺进大别山,占领周边数十个县城,清除地方武装,动员群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引诱敌军进攻,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

那年春天,刘邓的队伍过了黄河,蒋介石误以为解放军已经被他的军队逼退到黄河北岸,于是下令修筑"黄河防线"。他自信解放军再也无法跨越黄河,便把原本对付刘邓的王敬久部队调往山东,准备和陈毅、粟裕的部队一决高下。毛主席分析蒋介石的兵力布局像个哑铃,两头重中间轻,觉得这正是刘邓部队从中间撕开口子的好机会,能对改变战局起到关键作用。1947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做出部署,命令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独自开辟中原战场。同时,他还提出让这支部队挺进大别山的设想。1947年6月底,根据毛泽东的作战计划,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部队成功跨越黄河,展开了鲁西南地区的战斗。紧接着,按照毛泽东的命令,陈赓和谢富治的部队也渡过黄河,向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和湖北北部推进。经过郓城、菏泽、定陶以及巨野独山集、六营集等几场硬仗,刘邓部队把王敬久手下的32师和70师彻底打垮,还把他的主力66师给包了饺子。

经过多日激战,国民党整编第66师依然未被歼灭。为达成毛主席的战略目标,刘伯承表示:“老蒋送来的肥肉,咱们可不能放过……就算他在开封亲自坐镇,这块硬骨头咱们也得啃下来。”刘邓二人重新规划了战术,增加了火炮支援,让部队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1947年7月27日,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部队展开猛烈炮轰。经过40分钟的密集轰炸,我军迅速突破敌方数道防线,成功控制关键高地。国民党第66师在师长宋瑞珂指挥下多次反攻,但都被击退。最终,刘邓大军将整编66师分割包围。战斗正激烈时,宋瑞珂紧急向蒋介石求助。蒋介石收到电报后,立刻下令王仲廉部队快速支援,还派飞机给宋瑞珂送去了自己的亲笔信。信中,蒋介石写道:听说羊山战况激烈,蒋介石心急如焚。他托人带话给弟弟,让转告部队官兵和同志们:现在形势虽紧,但必须坚持防守。援军正日夜兼程赶来,很快就能到。希望弟弟相信上帝保佑,再撑一会儿,胜利就在眼前。

两天前,国民党王仲廉的部队已经抵达定陶县的冉固集,离羊山只有100多里。不过,他们担心刘伯承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所以每天只敢前进10华里。就连靠近宋瑞珂的王敬久部队也躲在原地不敢动,只是不断给宋瑞珂发“马上就到”的电报。宋瑞珂彻底绝望了,完全无视蒋介石强调的"相信神的庇护",直接对身边人表示:"打不赢,守不住,这不能怪我。"7月28日,眼看局势无法挽回,宋瑞珂下令停止抵抗,整编第66师彻底瓦解,宋瑞珂本人也被刘伯承俘获,这场战斗终于画上句号。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刘伯承特意写了一首诗。狼山刚打完胜仗,又转战羊山,炮声震天,硝烟弥漫。老百姓都乐开了花,看着自家军队顺利攻下城池。7月29日这天,邓小平在菏泽城北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接到了毛主席发来的加急电报。电报上标着三个"A",内容说陕北那边情况很糟糕,毛主席希望刘伯承和邓小平能尽快带兵去大别山支援。

刘伯承和邓小平分析了陕北的形势,认为将战场转移到国统区的大别山至关重要。第二天,他们回复中央,表示将执行毛主席的计划,向大别山进发。邓小平后来回忆此事时提到:毛主席悄悄给刘邓发了封密电,提到陕北情况很糟。我们接到消息后,立马回电说半个月内行动,直接打到敌人后方的大别山。结果不到十天,部队就开拔了。那会儿没有后方支援,困难可想而知。8月6日上午,刘伯承和邓小平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前线指挥部的作战室里,召集了司令部的各处、科干部开作战会。会上,邓小平像往常一样,轻松自如地发表了讲话。毛主席分析了我军挺进大别山的三种可能结果:第一,付出代价后无法立足,只能撤退;第二,付出代价后难以稳固,只能在周边游击作战;第三,付出代价后成功立足。他强调,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坚定信心,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结果。

刘伯承接过话头说:"咱们得把战火烧到老蒋的地盘上去,这样才能彻底打垮他们的重点进攻。这么干虽然不容易,但为了改变全国的战局,再难也得咬牙挺过去。"邓小平接着刘伯承的话说:“咱们得豁出去,别管后方,直接冲蒋介石的老巢大别山,逼到长江边上,威胁武汉和南京。这么一来,战线就从黄河拉到长江了。我们的行动肯定能让蒋介石调兵回援。这样我们就能和其他部队一起,在全国各个战场配合,彻底改变战局。”会议持续到深夜,参会人员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大家最终达成共识,支持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观点,并决定遵循中央的指示。那晚,刘伯承和邓小平给中央军委发了个电报:“我们决定在八月七日提前行动,全军进行战略跃进!”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心里乐开了花。8月7日晚上,趁着天黑,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十二万主力部队,从巨野和郓城一带出发,直奔大别山。

刘伯承耍了个花招,让第十一纵队带着地方部队在黄河边上晃悠,装出一副大部队要过河的样子,成功骗过了蒋介石。8月11日那天,刘伯承带着部队从虞城跨过陇海路,直奔大别山。蒋介石误以为他们是往南逃,赶紧让鲁西南的20万主力部队连夜追击,想在黄泛区和沙河之间把他们一网打尽。8月17日,刘伯承带领刘邓部队硬是闯过了黄泛区;紧接着在18日,他们顺利跨过沙河,直奔淮河而去。这时候,老蒋才反应过来,刘邓的部队可能要往大别山那边走。他赶紧调了三万多兵过去,全摆在汝河南岸,还下令把河边的船都炸了,想从两边包抄刘邓的部队。8月23日,刘邓军队抵达汝河以北。刘伯承这时察觉到,蒋介石正从前后两面夹击他们。

在危急关头,刘伯承毫不畏惧蒋介石的战术安排。他激励士兵们说:"硬碰硬的时候,就得靠胆量……咱们只要够狠,不怕死,就一定能闯过去。"8月24日晚上,刘邓大军的先锋部队成功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临时浮桥。在炮火支援下,第六纵队的一支部队成功渡过汝河,经过一番激战,打退了驻守南岸的国民党军队,确保了纵队以及中原局和野战军直属部队的安全过河。紧接着,刘邓大军的其余部队也陆续渡过汝河,继续向南推进。8月27日,刘邓大军的主力花了二十天快速行军,成功渡过淮河,面对各种挑战,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最终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毛主席下达的任务。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开心地表示:“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过去二十多年,我们总是被动防守。自从刘邓大军南下,革命战争才首次从防御转为了主动进攻!”

刘邓部队成功完成大别山进军任务后,控制了南京和武汉之间的关键地带,这等于在蒋介石的腹地扎了一根刺,让他倍感难受。刘邓部队深入大别山,不仅让蒋介石头疼,连美国方面也大为光火,直指蒋能力不足。听说刘伯承带兵进入大别山,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立刻急了。见到蒋介石时,他直接表达了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并失望地对蒋介石说:"美国每月砸3000万给你们,结果你们就这么被刘伯承直插要害了?!"

司徒雷登一番话让蒋介石火冒三丈,但更让他焦虑的是战况。他强压怒火,对司徒雷登保证:"大使不必担心,我亲自出马对付刘伯承,非把他赶回去不可!"司徒雷登听完蒋介石的承诺,心里直打鼓,完全没当回事。他叹了口气,摇摇头,转身离开了老蒋的办公室。司徒雷登这个美国人对中国挺有研究,他不仅熟悉蒋介石的底细,对大别山那边的事儿也门儿清。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就在大别山地区建立了鄂豫皖苏区,这是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这意味着,中共在大别山一带已经深深扎根,拥有广泛的群众支持。解放军里不少战士老家就在大别山,这儿还有他们的家人。如今他们重返故土,心情激动,肯定会全力支持解放军。有了这份"人和"的优势,解放军在这儿立足、打开局面就容易多了。

刘邓大军的几位高层军官也在此列。陈锡联,第三纵队的指挥官,正是红安县大别山人。这次返乡,他竟与阔别18年的母亲重逢,真是喜出望外。蒋介石想亲自和刘伯承碰面,甚至打算把他击退,这事虽然有可能,但难度相当大。蒋介石想和刘伯承正面较量,看到刘邓部队刚到大别山还没站稳脚跟,就赶紧从北方调兵南下,准备和刘伯承抢这块重要的地盘。蒋介石撤回大批军队,北方解放区和陕北的紧张局势得到缓解。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毛主席战略部署的结果,蒋介石只能被动应对。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为了在当地扎根,刘伯承和邓小平迅速敲定了三项严厉措施:伤害百姓者、抢夺财物者、侵犯妇女者,一律处决。同时,他们还推出了“三不”规定:禁止强拉百姓带路,禁止索要群众财物,禁止对百姓动手动口。

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各级部队——从旅到连——都成立了“纪律检查组”,专门负责监督和推动军纪的落实。刘伯承和邓小平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规定,和普通士兵一起生活,从不搞特殊待遇。老百姓看到后都非常敬佩,和刘邓大军的官兵关系特别亲近。由于纪律严明,大别山甚至出现过"西瓜免费也没人拿"的感人场面。10月初,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待了一个月后,进入湖北,迅速拿下鄂东各县。刘伯承把总部和中原局机关搬到黄安七里坪,控制了黄陂和麻城,对武汉形成直接威胁。看到刘邓部队迅速推进,国民党武汉行辕的程潜急忙调遣兵力,试图阻挡他们的前进。接到命令后,国民党第56师新7旅的旅长立即行动,带着一个团的士兵坐火车赶到了黄陂。他们随后前往麻城的歧亭和新洲的柳子港附近,建立防线,目的是支援麻城那边的整编56师164旅的490团。

10月6日这天,刘伯承和邓小平给中原独立旅下了命令,让他们赶紧去新洲的靠山店,把敌人的增援部队给拦住。独立旅刚到那儿,刚埋伏好,就碰上了从黄陂过来的国民党军孙震的第四团。两边一交手,独立旅就把第四团给打跑了。10月8日那天,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指挥部搬到了三店徐王湾村,他们直接把指挥中心设在了村里的王家祠堂,这样能更方便地指挥战斗。那晚,刘伯承带领部队向歧亭西北的敌军发起突袭,成功消灭了驻守的一个营。随后,他们追击逃向柳子港的敌人,几乎全歼了歧亭的一个团和国民党新17旅旅部的主力。这场在麻城歧亭的战斗最终以胜利告终。当天,刘邓大军的第6旅第17团开始攻打李家集。一开始,他们对城墙里的敌人进攻效果不理想。得知情况后,刘伯承让第6旅好好总结,多发动群众,找到敌人的弱点,再调整作战计划。

10月9日晚上,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部队悄悄摸到李家集东南角,那里城墙最不结实。他们炸开了大地主李锡恒家的院墙,迅速冲进镇里,把守城的敌人全部消灭,打赢了新洲李家集镇这一仗。这样一来,国民党在黄陂和麻城一带的防线被刘邓的部队彻底打垮了。下午,刘邓大军的第三纵队第9旅25团和第8旅主力陆续抵达张家店,准备投入战斗。紧接着,第三纵队副司令郑国仲下达了作战安排。第9旅负责从西面和南面发动主要攻势,调集了纵队的大部分炮火提供支援。与此同时,第7旅的第19团和第20团从北面推进,既阻止敌军向北撤退,又不断向前进攻。第8旅则从东面和东南面发起攻击。根据张家店的地形和敌军的外围防御部署,战斗分为两步:首先清除外围敌军,随后向镇中心发起总攻。傍晚时分,战斗爆发了。到10月10日,刘邓部队在进攻中彻底消灭了国民党88师师部和62旅,造成敌方900多人伤亡,俘获了包括少将副旅长唐家楫在内的4700多名官兵。他们还缴获了3门山炮、几千支各种枪支和大量弹药,皖西张家店的战斗就此胜利落幕。

刘邓部队连赢三仗,直接给武汉敲了警钟。10月12日,中央给刘邓发了表扬电报,这让他们士气大涨,更坚定了在大别山扎根的决心。刘伯承带领刘邓部队再次重创国民党军,消灭了超过12000名敌军,成功赢得高山铺战役的胜利。刘邓的部队在大别山一带干掉了超过3万敌军,还建了33个县级的民主政府。他们基本完成了中央给的任务,成功在大别山扎根。毛主席对此表示肯定。别看蒋介石现在摆出一副很厉害的样子,实际上都是虚张声势。我们这边有刘伯承这样厉害的将领,不出几年,蒋介石肯定会被解放军收拾掉。

1948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府召集了一次关于大别山战役的总结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老蒋拍板成立“华中剿总”,打算把国民党的海军全拉到长江上,防止刘邓的队伍过江跟他们干仗。这明显说明,他之前跟司徒雷登吹的牛——“大使您别担心,我亲自出马,一定把刘伯承打回去”——现在彻底泡汤了。

1 阅读: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