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在日本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于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的夏目漱石晚期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忏悔的方式,描写了处于明治维新后动荡时期,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先生”,从最初遭人侵吞财产,到后来夺友爱人,逐渐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这期间的心路历程。其中,充分展现了时代巨变下,利己主义与人伦道义的冲突,揭露了人性的复杂。
【日本】夏目漱石 著《心》
在新版小说《心》的最后附有一篇导读性质的文章,对于读者理解、欣赏这部跨时代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很多帮助。此外,文章中还写道“所谓经典,就是超越了国界、时代和种族,对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行了深刻论述、蕴含了深邃道理的典籍。而一部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广泛阅读的作品,其经典的意义,主要在于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剖析,能让人时时警醒和感动。”在我看来,《心》这部作品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对于了解其所述时代背景的人,能够更快速、充分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但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背景的人,也可以通过夏目漱石对于小说人物心理的描写,感受到主要角色内心的敏感、多疑、矛盾、嫉妒、悔恨等复杂情绪,从而了解到其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而一步步理解其所思所想。
夏目漱石亲自设计的日版装帧
《心》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的。“我”从第一次遇到先生就被他吸引,后来他跟“我”更是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尽管和先生关系越来越好,但“我”始终觉得先生是孤独、厌世的。后来才从先生那里得知,他变得如此孤僻是因为年轻时就失去双亲,由其叔叔代为打理财产,并因此与叔叔一家反目成仇。当叔叔向他提出让他与叔叔女儿联姻时,他果断拒绝后,叔叔一家对他的态度完全转变了。原来,叔叔早就一点点侵吞了先生的财产,联姻只能算是一种避免东窗事发的缓兵之计,甚至可以视为一个更大的圈套。因为先生与他的那位表妹之间并没有爱情,所以他才拒婚,也因此得以看透叔叔一家的丑恶嘴脸。此时的先生,无疑成为了利己主义的受害者。
日本千元纸币上的夏目漱石
“我”虽然视先生为人生导师,但“我”的父亲对于没有工作的先生却无法认同。当父亲病重后,“我”从东京回到乡下家中探望。母亲命“我”给先生写信拜托他帮“我”找工作,“我”寄出求助信后却迟迟没有收到回复。直到突然收到先生的电报叫“我”回东京,我以电报回复先生父亲病重走不开的情况后,又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解释。由于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我”迟迟没回东京,后来竟然收到一封先生寄来的厚信。由于照顾父亲,“我”两次打开先生的信都没看多少内容就放下了。等到第三次打开先生的信,在读到其中提及“我”看到这封信时,先生应该已经离世后,“我”毅然抛下病重的父亲,坐上了开往东京的火车。
原来先生写给“我”的这封信,既是他的忏悔信,也算是他的遗书。从信中“我”才得知,先生之所以每月都去墓地为他一位已离世的朋友K扫墓,是因为K的自杀与先生有关。先生的夫人是他昔日房东的女儿,原本是先生更早认识她的。后来,生父是和尚的K,瞒着想让他学医的养父母一心修道,并因此与生父、养父都闹翻了。先生好心邀K同住,却不料K对房东的女儿日久生情,成为了先生的情敌。当不知道先生也喜欢房东女儿的K找先生坦承心事后,先生竟然以K常说的一句“精神上缺乏进取心的人就是笨蛋”给了对方一记重击。
除了言语上对K的刺激,先生还转而直接向房东提出要娶其女儿,房东欣然答应并向K宣布了这个好消息。K在遭受到来自先生言语和行动上造成的双重打击之后,再加上原本就与家人闹翻,对修道也失去了信心……在诸事不顺造成的心理压力共同作用下,对未来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K,选择了割破颈动脉的惨烈方式结束所有痛苦。这时的先生,已经成为了他曾最讨厌的那种利己主义的加害者。
看完先生的信,“我”才终于明白先生的孤独与厌世,一方面是因为早年叔叔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令他主动疏远其他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间接害死了他的好友K,又无法向自己的夫人坦承他在造成K自杀一事中的责任,令他不得不被动逃避与人再谈起K,尤其是与夫人。当先生从报上获悉,乃木将军得知天皇驾崩后自杀谢罪了。先生如同从中获得了精神鼓舞,所以也决定自杀以求早日得到解脱。乃木将军的自杀原本只是他的个人行为,但自有一种名人效应,因而对先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K割颈的血腥自杀方式,完全没有考虑过给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其他人留下的印象。无论是乃木将军还是K的自杀,都是一种只求自己摆脱痛苦,完全不顾及他人的自私行为。走到生命尽头的先生,可谓是再次成为了利己主义的受害者。而他也把这种伤害,留给了“我”和他的夫人。
在阅读《心》这本书的时候,尤其是看过那篇导读性质的文章后,我对先生的心态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对于先生的夫人在年轻时对待K的态度有一些不解。按照书中所述,房东几乎没有给女儿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机会。但是,房东的女儿后来却经常到K的房间与他谈心。房东和她女儿对于K的态度,究竟只是遵循先生的意思尽量关心、照顾K,还是对于在K和先生之间选谁当女婿的问题上,她们母女本来就有更多的想法呢?她们是故意令先生吃K的醋吗?
在我看来,房东的女儿对K的真实看法,也会影响K做出自杀的决定。如果房东的女儿是更喜欢K的,但房东却答应了先生的提亲,在希望破灭的打击下K选择自杀令人更能理解。但如果是房东和她女儿都更愿意选先生当女婿,K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没有任何希望,也就谈不上失望造成的打击。而且K是一个一心修道并因此和家人决裂的人,我很难想象他会因为一段毫无希望的爱慕之情放弃修道。按照这样的逻辑,我觉得应该是房东的女儿对K的态度,给了K希望。这也就说明K的自杀不只是先生需要负责,房东的女儿因为对K的暧昧态度,她也应该负责。如果真是这样,会不会减少一点先生内心的负罪感呢?即便如此,恐怕也无法抵消乃木将军追随天皇殉死一事,对先生内心造成的冲击。
总之,我觉得《心》确实一部有深度的经典之作,值得细细品味。甚至我感觉自己只阅读一遍这本书,还未能够完全读懂夏目漱石通过一些小说中次要角色的设定想要表达的意思。或许我还需要再多看几遍这本书,甚至是再阅读一些针对这本书的分析解读性文章,才能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