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终于辟谣了!这些食品可以放心吃!还有其他谣言怎么办?

法不可贷军事 2024-09-29 21:53:0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9月25日,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主题为“诚信尚俭 共享食安”的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

揭穿了各种关于食品的虚假信息,还原真相,给公众带来一场彻底的认知清理。这份辟谣榜将帮助大家了解食品背后的真实情况,让那些谣言无处可藏,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喝得更安心。

根据上述发布的八个谣言,主要说一下对我们生活中影响比较大的四个,一起来看看!

一、味精的冤屈

味精,作为调味品中的“常客”,可以说是很多家庭厨房的必备品。然而它的命运可不太顺利。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很多食物中的氨基酸,比如番茄、奶酪等,都是我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就是增加食物的鲜味。

谷氨酸钠经过化学反应变成味精,是现代食品工业中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可以让食物的味道更加鲜美,却被“黑”了几十年。

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味精,而是在信息的传播上。

上世纪60年代的信息传播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很多谣言一旦出现,就很难迅速被澄清。味精“有害论”当时就这样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尤其在西方国家,味精几乎成了不健康的代名词。

可实际上,科学家们早就做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适量食用味精对健康并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7年就宣布,味精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国内的专家也反复强调,只要不超量使用,味精对人体没有危害。

那为什么这个误解持续了这么久呢?原因很简单,人们对“化学合成”的东西总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

加上某些商家出于市场竞争的目的,夸大了味精的负面形象,想让自己标榜“无味精”的产品显得更健康。这样一来,味精的冤屈就被越描越黑。

近几年,随着科学辟谣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味精的真正面目。明确告诉大家,合理使用味精是完全安全的。

这个消息总算让味精翻了身,不过这场误解的“伤害”早已深深扎根于一些人的认知里,要彻底消除它,还需要更多时间。

二、猪油的翻身仗

猪油,在过去可是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宝贝”,不管是炒菜还是做点心,猪油都能给食物增添独特的香味。

然而到了现代,猪油的命运也不太妙,被扣上了“不健康”的帽子,很多人甚至开始认为它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猪油一夜之间从厨房宠儿变成了“健康杀手”,商场里各种植物油开始大行其道,猪油渐渐消失在我们的餐桌上。

这种变化其实很有意思,因为猪油被“黑”主要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人们总觉得饱和脂肪会增加胆固醇,进而导致心脏病。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事情没那么简单。

猪油确实含有饱和脂肪,但同时它还富含维生素D和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益。而且,过度摄入任何一种脂肪都会对健康不利,关键在于“适量”二字。猪油的冤屈,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对脂肪的认识过于片面。

再说了,过去几十年,猪油被排挤出去的同时,各种植物油,尤其是所谓的“健康油”占据了主导地位。可这些油真的就健康吗?

一些色拉油和调和油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这种反式脂肪对人体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猪油中的饱和脂肪。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反式脂肪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猪油不一定比那些所谓的“健康油”更不健康,反而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更好。

说到这儿,猪油的冤屈也该翻篇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科学家为猪油“平反”,不少人也开始重新接受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仅仅是中国,国外很多人也在重新认识猪油的价值,特别是在一些高端餐厅,猪油甚至成了“新宠”。

三、牛奶的迷局

牛奶,几乎是每家每户的早餐标配。广告里天天喊着“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听起来简单直接,但实际情况可没那么单纯。

现在市场上的牛奶种类繁多,什么纯牛奶、巴氏奶、调制乳、牛乳味饮品,名字花样百出,搞得人眼花缭乱。你以为自己买的是牛奶,结果可能只是“牛乳味”饮料。究竟怎么回事?

先说说什么是真牛奶。国家标准里规定,纯牛奶的配料表里只能有两个东西:生牛乳和水。通俗来说,真正的牛奶就是奶牛挤出来的,没有任何额外的添加。

巴氏奶则是在杀菌过程中保持了牛奶的营养成分,相对新鲜,不过保质期短,需要冷藏。这些产品都是真牛奶,营养丰富,喝了对身体好。

可问题来了,很多超市货架上的“牛奶”产品,其实并不完全是牛奶。比如一些所谓的“调制乳”,就是在牛奶里加入了奶粉、植物油、糖等成分,看起来是牛奶,但口感和营养都大打折扣。

这类产品的价格一般比纯牛奶低,吸引了不少人购买。更夸张的是那些“牛乳味饮品”,名字里带“牛乳”,可它其实和牛奶没啥关系,更多的是各种添加剂和水,连奶粉都不一定有,营养价值自然不高。

消费者容易被这些包装和名字误导,以为自己买的是高品质牛奶,其实花了钱却喝了“假牛奶”。

配料表一长串,你就得警惕了。简单来说,越短的配料表,牛奶的“真”度就越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多次提醒消费者,买牛奶一定要看清楚配料表,别被那些花哨的广告词忽悠。

那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么多“伪牛奶”呢?

原因很简单,成本问题。纯牛奶成本高,保存时间短,运输也不方便,而调制乳和牛乳味饮品加工简单,保存时间长,还能通过添加剂调出更浓郁的口感,这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懂怎么分辨的消费者来说,包装上一个“奶”字就足够吸引人了。更何况,一些商家还会在广告里夸大宣传,让大家觉得这些“伪牛奶”一样健康。

所以问题来了,咱们到底该怎么挑牛奶?

其实很简单,看配料表。别被包装上的“高钙”“强化维生素”等字眼迷惑,真正的牛奶没那么复杂。只要成分单纯,生牛乳是主要成分,那就可以放心喝。至于那些看起来花里胡哨的“牛乳味饮品”,还是别指望它们能提供太多营养。

四、腌菜真的致癌吗?

很多人都听说过亚硝酸盐,说它是腌菜中的“潜伏杀手”,长期摄入会导致癌症。这让腌菜突然从受欢迎的传统食品变成了避之不及的“健康炸弹”。

那么腌菜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亚硝酸盐确实存在于腌菜中,这是腌制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当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经过发酵、分解,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上升,通常在腌制的3到7天之间达到峰值。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害怕了,觉得腌菜不能吃了。

但实际上,科学研究表明,腌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而且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腌制15天后,亚硝酸盐几乎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所以一般腌制到位的腌菜,根本不会有致癌的风险。

当然如果你吃的是腌制不充分的菜,确实要小心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风险。所以正确的腌制方法很重要。像传统腌菜,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里面的亚硝酸盐已经大大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很多对肠道有益的乳酸菌。

话又说回来,亚硝酸盐真的那么“十恶不赦”吗?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日常吃的火腿、腊肠、培根等加工肉制品,里面都含有亚硝酸盐,甚至是故意添加进去的。因为亚硝酸盐能防腐保鲜,还能给肉类增加鲜红的色泽。

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里的亚硝酸盐含量比腌菜要高得多,但它们的摄入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如果真的要谈亚硝酸盐的风险,加工肉类更值得引起注意,而不是把腌菜推上“致癌食物”的宝座。

腌菜中的亚硝酸盐在科学上早已得到合理解释,但有些人还是对它心存疑虑。其实关键问题不在腌菜,而在于一些食品添加剂,比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长期食用这些添加剂的风险远比亚硝酸盐更高。

参考资料:

为“舌尖上的安全”建言献策 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4-09-27 来源:中国网食品

0 阅读:0
法不可贷军事

法不可贷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