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日本投降77周年纪念日。这本该是一个令国人深思的日子,但陈凯歌导演的新片《志愿军》却因一张争议海报引爆全网。
这部由朱一龙、朱亚文、吴京、张颂文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影本应备受期待。毕竟今年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期待值正在上升。
可谁能想到,一张海报就把这部志愿军题材的电影拽进了舆论漩涡。
"这什么鬼风格?"网友们炸开了锅。海报上的小女孩浓妆艳抹,粗眉怪笑,活脱脱一个日本歌姬造型。那洁白连衣裙上的鲜红色大花,怎么看怎么像在影射某个国家的国旗。
"山一程,水一程,山水一相逢。"配上这样的宣传语,偏偏选在8月15日发布。这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网友们不禁开始质疑陈凯歌的用意。
眼看舆论风暴愈演愈烈,剧组赶紧出来解释:图中人物是那个时代的悲惨角色,幼年被外国人收养,被"养父"当成小丑培养,在宴会上供人取乐。
这番解释想要突出美军的不人道行为,却反而引发更大争议。
"既然是宣传志愿军的英勇事迹,为什么不用战士英勇杀敌的画面?非要用这么一张诡异的海报?"网友们纷纷质疑。
面对汹涌的质疑声,陈凯歌选择了沉默。官方不得不紧急将争议海报撤下,但这次风波已经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曾经的金牌导演。
一张海报,不仅暴露了创作团队的审美偏差,更暴露了对历史题材应有的严肃态度的缺失。
三百多个日夜的精心打磨,到底打磨出了什么?这部预计在国庆档上映的电影,究竟会如何展现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观众们的期待,正在被质疑和担忧取代。
这场风波,远不止是一张海报那么简单。
"狐狸尾巴"其实早就露出来了。
翻开陈凯歌导演的履历,《长津湖》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部火遍全国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当初收割了多少观众的眼泪?可仔细品味其中的细节,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美军的轰炸机低空掠过平原,机身在阳光下闪耀着"雄姿"。这样的镜头语言,真的是在拍摄一部歌颂志愿军的电影吗?明明是残酷的战争场面,志愿军在炮火中挣扎求生的画面却被刻意淡化。
反而是敌人的武器装备,被用精湛的镜头手法展现得格外"帅气"。
要知道,当年美军对志愿军的打击可是惨不人道的。
可在陈凯歌的镜头下,这些历史的真相却被艺术化处理得面目全非。有人说这是导演的"独特手法",是在用"留白"来表达。
但更多观众质疑,这分明是在借着艺术创作的名义,美化敌人的形象。
更让人深思的是,整部电影的叙事逻辑充满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这些争议并非空穴来风。当《志愿军》海报风波爆发后,网友们重新翻出了这些细节,发现这位导演的创作倾向似乎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们之前没有细想罢了。
"这是要借历史的名义敛财,同时还要美化他国,逐渐腐蚀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吗?"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部电影的成功,不应该只看票房数字。特别是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更需要对历史负责,对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负责。
陈凯歌的《长津湖》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其中的价值导向,却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重新思考。
说起陈凯歌的"美国情结",还得从他的第一段婚姻说起。
为了获得美国绿卡,陈凯歌与美籍女子洪晃结婚。借着洪晃的人脉资源,他的事业一路顺风顺水。但好景不长,这段婚姻因为倪萍的出现画上了句号。
"自己成名之日,必娶倪萍。"这句话曾是陈凯歌给倪萍的承诺。倪萍信以为真,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
明明两人有夫妻之实,却始终没有夫妻之名。倪萍虽然对陈凯歌的各种绯闻心存疑虑,却还是选择了相信和等待。
但这个等待注定是一场空。当陈红带着大肚子以"小三"身份出现在倪萍面前时,一切都结束了。倪萍多年的等待成了一场笑话,陈凯歌毫不犹豫地抛弃旧爱,迎娶新欢。
更耐人寻味的是,陈凯歌给儿子取的小名"阿瑟"。网友扒出,这竟然与当年被彭德怀大元帅在朝鲜半岛追得狼狈不堪的美国上将同名。
即便后来为了更好地"圈钱",陈凯歌改回了中国籍。但他和美国的联系从未断绝,儿子的美国绿卡一直保留着。
看看他当年为讨好外籍人士的举动,那些画面至今让人不堪回首。为了融入美国社会,在外国人面前甚至不惜做出各种令人尴尬的表演。
这些疑问,或许从他给儿子取名"阿瑟"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答案。只是我们一直选择视而不见,直到《志愿军》的海报争议将这一切重新带到人们面前。
2024年伊始,陈氏家族就送上了一个"大瓜"。
陈凯歌的儿子陈飞宇,一位本该默默无闻的演员,突然因为一组床照引爆全网。照片中的姿势性感诱人,让人看了直呼"辣眼睛"。
说起来也是可笑,这位靠着老爸资源却演技不济的星二代,终于靠这种方式上了热搜。
但事情还没完。网友深扒后发现更劲爆的内情:照片中的女主竟然是一位已婚的"站姐"。这下可真是大了!"睡粉"也就算了,还是个"小三"?这位星二代的人设瞬间崩塌。
"这不就是他爹当年干过的事吗?"网友们纷纷调侃。还真别说,这父子俩的"情史"还挺像。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陈凯歌选择了沉默。这位曾经在媒体面前侃侃而谈的导演,这回学起了鸵鸟,把脑袋一缩就装起了死。
但网友们可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他。从《志愿军》的争议海报,到《长津湖》的问题镜头,再到他的"美国情结",一切似乎都串在了一起。
这对父子的人设崩塌,不仅仅是娱乐圈的又一个八卦。
古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父子俩的所作所为,或许早就给出了答案。
从《长津湖》到《志愿军》,陈凯歌似乎格外偏爱这类战争题材。票房和流量或许是他的目标,但历史不该成为他敛财的工具。
那些在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值得更好的创作态度。
让人心寒的是,这位导演在艺术创作的幌子下,一次次试探公众的底线。
"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自有后辈再继英魂。"这句话不仅是对先烈的致敬,更是对今天创作者的警醒。历史不容亵渎,英雄不该被误读。
当商业利益凌驾于历史责任之上时,我们就该警惕了。
从陈凯歌这次的风波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导演的失格,更是当下历史题材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分追求商业效应,忽视历史真实,为博眼球不惜扭曲史实。
历史永远铭记在那里,任何精妙的手段都难以掩饰真相。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正默默注视着我们如何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一次的争议,也许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警示:对历史题材的创作,必须怀着敬畏之心。否则,再高的票房,也终将被历史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