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聘礼与嫁妆的前世今生缘

孙先好吖 2024-10-21 03:07:21

彩礼、聘礼与嫁妆,这三个古老的婚姻习俗,宛如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明珠,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从历史的漫漫长路追溯,彩礼与聘礼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六礼”,其中“纳征”便是送聘礼和彩礼,标志着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女儿出嫁后,劳动力从娘家转移到婆家,彩礼和聘礼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女方家庭养育女儿的经济补偿,同时也体现了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嫁妆则是女方家庭为女儿准备的陪嫁之物,既显示了女方家庭的财力,也为女儿在新家庭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这正如《诗经·卫风·氓》中所写:“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在古代,布帛等物品也可作为一种早期的聘礼形式,展现了当时婚姻习俗的质朴与纯真。

随着历史的变迁,彩礼、聘礼和嫁妆的形式与意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古代,彩礼和聘礼往往以实物为主,如汉代出现的“聘礼三十物”,包含羊、大雁、白酒、清米等,象征着五谷丰登,衣食无忧。到了魏晋南北朝,彩礼渐渐成为官位尊卑、门第高低的标识。这一时期社会上为准备婚礼财货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事时有发生,不禁让人想起那句“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虽此句原意并非指彩礼之事,但也可从侧面反映出人们为了心中所求不惜付出一切的执着,而当时人们对彩礼的追逐也到了如此疯狂的地步。

唐代,社会风气有所转变,彩礼数目减少到了九样东西:干漆、棉絮、阿胶、合欢、嘉禾等。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盛世之下,婚姻习俗也逐渐回归到更加注重情感和寓意的层面,正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所描绘的美好爱情一般,不再过于追求物质的奢华。

然而,在现代社会,彩礼、聘礼与嫁妆却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区高额的彩礼和聘礼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甚至成为婚姻的绊脚石。男方家庭为了筹备彩礼和聘礼,可能需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而女方家庭有时也会因为彩礼的多少而衡量男方的诚意,这种观念的冲突往往导致许多美好的姻缘破裂。“年年相亲年年黄,年年都赔芙蓉王。先发烟来后发糖,一谈彩礼就凉凉。”这句俗语生动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因彩礼问题而导致婚姻难以促成的无奈现状。

另一方面,嫁妆的多少也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嫁妆的丰厚程度被视为女方在新家庭中的地位象征,这无疑给新人们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还有一点,近几十年,受西方忽悠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性自由性解放与不婚主义不孕不育思想盛行,离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严重侵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及其家庭的稳定,对民众的婚姻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深思。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彩礼、聘礼与嫁妆的存在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们仍然可以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和文化符号,表达双方家庭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彩礼和聘礼可以体现男方的诚意和责任感,而嫁妆则是女方家庭对女儿的关爱和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些习俗可以增进双方家庭的感情,为新人们的婚姻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解决彩礼、聘礼与嫁妆带来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首先,社会应加强对正确婚姻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摒弃以金钱衡量婚姻的错误观念,让婚姻回归到爱情和责任的本质,不能把彩礼或者聘礼与女孩子在娘家的抚养费教育费等各种费用划等号,也不能将嫁妆与新娘子在娘家的地位等同视之。其次,双方家庭在商议彩礼、聘礼和嫁妆时,应充分考虑彼此的经济状况,以理性和包容的态度进行沟通,避免因金钱问题而产生矛盾。最后,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文化活动,弘扬健康的婚姻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要树立正确的婚姻嫁娶观念,正确对待彩礼或者聘礼与嫁妆的对应关系。彩礼、聘礼与嫁妆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它们,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让这些古老的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0 阅读:0
孙先好吖

孙先好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