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一生追随刘备,忠心耿耿无人能及,刘备临终前却说他不可重用

元月评历史文化 2024-09-26 21:09:04

建兴三年夏,白帝城内一片肃穆。刘备躺在病榻上,气若游丝。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急召诸葛亮和赵云入内,欲交代后事。谁料,刘备对诸葛亮说的第一句话,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子龙不可重用。"这位追随刘备二十余载、战功赫赫的猛将,为何在刘备临终前突然"不可重用"了?

三国乱世,群雄并起,谁才是真正的人才伯乐

乱世出英雄,可英雄也需要伯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都想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分一杯羹。要想在这乱世中立足,除了自身实力,更离不开人才的辅佐。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三国的主角,在用人之道上可谓各有千秋。

孙权这人,用人比较灵活,不拘一格。他选的几任大都督,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周瑜火烧赤壁,鲁肃联蜀抗曹,吕蒙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正是因为有这些能人异士,东吴才能在三国的舞台上屹立不倒。

曹操呢,那也是个火眼金睛。他一眼就看穿了司马懿的野心,知道这小子不是省油的灯,一直对他严加防范。可惜他的儿子曹睿没把老爹的话当回事,结果被司马懿钻了空子,把曹魏的江山给拱手让人了。

要说这识人用人,还得看咱们的主角刘备。刘备这人起步晚,没啥家底,也没啥地盘,全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皮子和几个铁杆兄弟打天下。所以,他对人才那是相当重视,看人也看得特别准,甚至比曹操和孙权还要厉害。

刘备的用人之道:平衡之术还是权谋之计?

刘备这人,看似忠厚老实,其实精明得很。他知道,要想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光靠几个铁杆兄弟可不行,得广纳贤才。但是,用人也是门学问,用得好可以成就霸业,用得不好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刘备入蜀后,手下的人才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跟着他南征北战的老臣,比如关羽、张飞、赵云这些猛将;另一派是入蜀后收编的本地势力,以及后来投奔的人才,比如诸葛亮、法正这些谋士。两派人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老臣们忠心耿耿,但有些人脾气暴躁,不太会管理地方。新投奔的人才们聪明能干,但有些人难免有二心。刘备就像个老狐狸,一直在平衡这两派势力,谁都不得罪,谁都不偏袒。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刘备发现了一个问题:诸葛亮太依赖赵云了。每次打仗,诸葛亮总是把赵云带在身边。为啥呢?因为关羽太傲,谁都看不上;张飞脾气太爆,动不动就鞭打士卒。只有赵云,听话又能干,诸葛亮当然喜欢用他了。

刘备心里清楚,这样下去可不行。要是诸葛亮只依赖赵云,其他将领怎么成长?万一哪天赵云出了什么意外,蜀汉岂不是要元气大伤?

刘备的苦心: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

夷陵之战后,刘备躺在病榻上,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这一生,打的仗没赢几次,但识人用人的本事,那可是一流的。可是,眼下这个局面,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

刘备把诸葛亮叫到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孝直(法正的字)已经不在了,你要多加小心啊。"诸葛亮点点头,心里却在想:主公啊,您就放心吧,有我在,蜀汉一定会兴盛的。

刘备似乎看穿了诸葛亮的心思,又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心里一惊,心想:主公怎么连马谡都知道?不过他还是点头称是,心里却没当回事。

最后,刘备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都意外的话:"子龙不可重用。"这下,连诸葛亮都愣住了。赵云可是蜀汉的元老啊,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怎么就不能重用了呢?

其实,刘备这番话,可有讲究了。

首先,赵云确实是个好将军,但他太听话了。诸葛亮说往东,他绝不往西。这样的将领,在平时当然是好事,但在关键时刻,缺乏独当一面的魄力。

其次,赵云年纪也不小了。刘备知道,蜀汉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培养新人。要是诸葛亮一直重用赵云,其他年轻将领怎么有出头之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备担心诸葛亮权力太大。赵云是诸葛亮最信任的助手,要是让他们俩掌握了军权,万一哪天起了异心,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刘备这番话,看似是在说赵云,其实是在提醒诸葛亮:别太依赖一个人,要懂得平衡各方势力。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术啊!

诸葛亮的抉择:北伐还是保守

刘备走后,诸葛亮开始主政蜀汉。他心里清楚,刘备临终前的那番话,其实是在考验自己。要想让蜀汉长治久安,就得平衡各方势力,不能太依赖某个人。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诸葛亮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是否要北伐?

北伐,是诸葛亮的夙愿,也是他实现隆中对的关键一步。但是,连年征战,不仅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也加剧了内部的矛盾。

荆州集团,就是那些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老臣,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对北伐充满热情。而益州集团,那些本地势力,则更加注重休养生息,对北伐持谨慎态度。

诸葛亮陷入了两难:要是北伐,可能会耗尽国力;不北伐,又对不起刘备的托付,还可能会失去军队的支持。

就在这个时候,赵云站了出来。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说:"丞相,末将愿意领兵北伐。"

诸葛亮心里一惊,想起了刘备临终前的话:"子龙不可重用。"但是,眼下的局势,又让他不得不依靠赵云。

最后,诸葛亮还是决定让赵云参与北伐。他心想:刘备啊刘备,您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了,但眼下的局势,我也是身不由己啊。

就这样,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开始了。赵云作为先锋,率军出征。这一战,赵云表现出色,为蜀汉赢得了不少胜利。但是,诸葛亮心里却始终忐忑不安。

他知道,自己这个决定,可能会改变蜀汉的命运。但是,他别无选择。在这个乱世中,有时候,最危险的选择,反而是最安全的选择。

北伐期间,赵云屡立战功,威望越来越高。诸葛亮心里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有赵云在,北伐才能顺利进行;担忧的是,赵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在一次战斗中,赵云身受重伤。虽然最后捡回一条命,但也从此退出了军事舞台。

诸葛亮站在赵云的病榻前,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了刘备临终前的话,不禁感慨:主公啊主公,您真是料事如神啊。要是早听您的话,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种局面了。

赵云的离世,对蜀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大哥"的离去,让蜀汉政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平衡力量。

失去了赵云的制约,朝中的风向开始悄然改变。宦官黄皓开始崛起,逐渐控制了朝政。他排挤忠良,贪污腐败,加速了蜀汉的衰败。

诸葛亮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无力感。他终于明白了刘备当年那番话的深意:不是赵云不好,而是不能过分依赖任何一个人。因为一旦那个人出了问题,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话说回来,刘备临终前说赵云"不可重用",真的只是因为担心诸葛亮权力太大吗?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

刘备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不能只靠几个能人。要是太依赖某个人,那个人一旦出了问题,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所以,刘备说赵云"不可重用",其实是在告诉诸葛亮: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依赖某个人的能力。

可惜啊,诸葛亮没有完全领会刘备的意思。他虽然也很厉害,但终究还是太依赖自己的能力了。结果呢?等他走了之后,蜀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0 阅读:1

元月评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