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长达41年,诸葛亮临终发现他的城府不一般

风云任我行 2024-12-05 15:39:16

五丈原秋风瑟瑟,诸葛亮病重,刘禅派李福来探望。表面是慰问,实际是打探诸葛亮百年后谁来接班。李福去了又回,就为了问这个问题,诸葛亮推荐了蒋琬,再问后面谁接班,他就不说了。

这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刘禅真像大家说的那么昏庸吗?

让我们先把时光回溯到公元223年,彼时刘备于白帝城托孤。彼时关羽、张飞俱已亡故,蜀汉人才匮乏,17岁的刘禅登上帝位。

刘备对诸葛亮说:“吾子若贤德,君可辅佐;若不贤,君可取而代之。”

此句向来被阐释为刘备对刘禅缺乏信任,然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考验,亦是对刘禅的一种保护。他既担心诸葛亮篡位,又担心诸葛亮身后蜀汉无人能扛,所以才留下这句话,既给了诸葛亮机会,也给他设了限。

回到五丈原,刘禅派李福来问接班人,这说明他并不傻。他深知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以及丞相之位的重要性,故而提前筹备,这绝非昏君所能虑及之事。

刘禅17岁登基,在诸葛亮的光环下生活多年,还能稳坐皇位41年,这需要政治智慧。他熬死了诸葛亮和其他很多老臣,这可不是运气好就能做到的。

试看曹魏,皇帝更迭何其频繁。曹叡年仅36岁便溘然长逝,曹芳在位15年即被废黜,曹髦与曹奂亦皆于年少之时退位或惨遭杀害。相比之下,刘禅的政治寿命相当长。

或许刘禅一直在韬光养晦,以“大智若愚”的方式在乱世生存。他可能没有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但他知道如何自保和维护统治。

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懂得示弱保身,例如汉宣帝刘询,早年经历坎坷,登基后也保持低调谨慎,最终成就了“孝宣之治”。

咱们来重新认识一下刘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标签贴在他身上太久了,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他真正的样子。与其说他傻,不如说他懂得如何在乱世中生存。

想想他的人生经历,一岁就经历了长坂坡的战火,六岁又差点被带到东吴当人质。在那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真的天真无邪?这些经历,必然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他早早地明白了生存的残酷和权力的重要性。

后来,诸葛亮执掌大权,蜀汉军政大事几近皆由其包揽,事无巨细,“二十军棍以上之事皆需其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刘禅的权力被架空。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策略,一种在强权下的自我保护。

别忘了,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无人能及,贸然挑战他的权威,只会引火烧身。刘禅选择退让,表面上是放弃了权力,实际上却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成长时间和学习机会。

他可以近距离观察诸葛亮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并且,刘禅的“无为而治”,使诸葛亮得以更加大展拳脚,无需顾虑皇帝的猜疑与掣肘。228年首次北伐,229年平定南中,231年第四次北伐,234年第五次北伐,皆发生于诸葛亮主政之际。

他遣李福前去探问诸葛亮的后事安排,实因担忧诸葛亮的权力会传于其子诸葛瞻。这说明刘禅并非对政事漠不关心,他一直都在暗中观察,思考着如何收回自己的权力。

刘禅在位41年,这可不是一个傻子能做到的。他经历了战乱、权臣当道,最终却能安稳地统治蜀汉这么长时间,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绝非等闲之辈。

他或许没有诸葛亮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他知道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提起刘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然此标签贴得精准与否?今日,吾等且来好好地谈一谈这位被低估的蜀汉后主。

与其从头说起,不如先看看诸葛亮临终前安排的那场“试探”。他让李福去面见刘禅,名曰探病,实则妄图窥探这位年轻皇帝的底细。结果怎样呢?

刘禅对诸葛亮的后事及其家人未置一词,却于国事侃侃而谈,甚至举荐了蒋琬和费祎这两位接班人。这举动看似“不懂事”,实则大有深意。

你且试想,若刘禅一味追问诸葛亮家人的前程,这是否会让人觉得他更在意诸葛家族的利益,而非国家之事呢?

他偏偏不提,反而凸显出自己心系天下,一心为公。诸葛亮是何等人物,自是一眼便洞悉了刘禅的用意:此乃在消弭他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他立马回了一招:上书列出自己的家产——800株桑树,15顷薄田,够自家吃喝了。这可不是简单的报家底,而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一心为国,绝无私心!这君臣之间,你来我往,真是高手过招。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立马造反,杨仪却说是魏延先要造反,这情况真假难辨。

紧接着,刘禅做了一件更让人意外的事:直接废除了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要知道,这可是诸葛亮的位置,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再看看他的执政时间:41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真正的“阿斗”能坐稳江山这么久?

与其视刘禅为昏君,毋宁说其深谙韬光养晦之道,精通权谋之术。他平衡各方势力,维护自身统治,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角色能做到的。

所以,“乐不思蜀”或许只是刘禅的生存策略,一种自我保护的伪装。与其轻信流传的故事,不如多加思考、深入探究,如此方能更趋近于真相。

《刘禅与诸葛亮》 光明网 1998-08-07

《刘禅不叫阿斗?难道我们一直读错了?|文史笔谈》中国青年报2021-11-02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