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事件:到这个时候,还装着看不出真假的人,“非蠢即坏”?

武汉北看事 2024-06-28 13:11:19



一个默默无闻的中专生,因为在阿里数学竞赛中取得了第12名的惊人成绩,一下子陷入了“真假难辨”的争议之中。

老北首先声明:

姜萍这件事,你说是真的,老北没意见;你说是作弊,老北也没意见;你说老北是和稀泥骑墙派,老北也同意。

老北就是借着姜萍这件事,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说一点小市民的观点。

如果你不喜欢、不认可,就当老北纯粹是来蹭流量的。

千万不要扣一顶“非蠢即坏”的帽子。

老北不聪明,不是大好人,但绝对不蠢,99.99%的不是坏人。

01 典型的欺软怕硬

姜萍事件,已经超出了老北的经验和认知,所以才无法判断。

质疑者总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其实,这句话可以用来质疑姜萍,也可以用来质疑“质疑者”。

一个小概率事件出现,当然可以合理质疑。

比如,买几张彩票中了一个亿。

数学大拿们应该出头,表达99.99%的确信完完全全的作弊。

有没有人拿出500万来对赌?

有没有“自短三寸”的豪气?

为什么数学大V们不敢出头?

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

贸然质疑风险和成本太大。

同样,质疑姜萍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数学大拿就敢“大胆猜测”“由此推断”,为什么呢?

没有风险,没有成本,还可以出名。

其实这件事,很多人都清楚,质疑的矛头应该对准阿里达摩院。

为什么这些人不敢旗帜鲜明的表达出来?

因为竞赛的组织者当中,有更多的数学大拿和业界精英。

混数学这个圈子,这些人也是得罪不起的。

“质疑姜萍”这个行为,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欺软怕硬。

02 怀念能够讨论的网络时代

姜萍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个判断真伪的简单命题。

现在已经偏离了主题,而上升到了智商问题、人品问题、道德问题以及价值观问题。

人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都是有限的,可情绪表达却是无限的。

现在为了姜萍这个小姑娘,看到了太多战斗檄文,几乎已经走入了一个“粪坑式”的争论。

无论你认为是真的、是作弊的,甚至中立的,都有人与你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不共戴天。

逻辑十分简单,凡是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通通都是“非蠢既坏”。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老北一样怀旧。

真的很怀念那个能够好好讨论的网络时代和网络环境。

刚上网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当年泡论坛,盖楼几十页,上百层。

双方都搜肠刮肚想驳倒对方,几乎所有人都认认真真一条条地写论点、论据和论证。

不管彼此的看法有多么针锋相对,不管进行了多少个回合,都不会人身攻击,更不会破口大骂。

好像有一个人讽刺对方说“你住在官邸里吧”,这已经是最严重的情形了,后来还主动道歉了。

现在的讨论演变成了,不争事实,争口气,主打一个情绪发泄。

动不动就“对赌500万”,就“自短三寸”,就“以命担保”,这是“合理质疑”的正确态度和方式吗?

不过就是打着质疑的幌子,在宣判姜萍作弊罢了。

03 赵老师道歉了

在这场针对姜萍的滔天舆论中,真正的“获利者”有三方。

阿里达摩院,方舟子和北大硕士赵老师。

阿里数竞赛办了好几届,这一届才广为人知。

方舟子熄火了好多年,这一回又被人记起。

赵老师以前默默无名,这次一睹500万扬名天下。

方舟子暂且不去说他,大家已经对他没兴趣。

赵老师质疑的本意,是发给圈子里的家长们看的。

目的是为了让家长们不要误会,自家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学赢得竞赛。

那谁还花钱上培训课?

没人花钱上课,老师岂不是要饿肚子,500万上哪赚去?

但是,赵老师是过来人,在圈子里也算有些名气,于是就有人把他的言论截屏发到网上。

之后形成的汹涌浪潮,是赵老师始料不及的。

一夜成名,赵老师就有点忘乎所以了,又开出500万与姜萍对赌。

他在这条出名的路上就停不下来了。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张图片,一个网名是赵斌(北大硕士)的人说:

很无奈,自己也是受害者,拿不出证明姜萍作弊的证据,求放过,要给姜萍道歉。

这个人是不是赵老师,也很值得质疑。

为什么?

没证据!

质疑需要证据,打脸质疑者也同样需要证据。

04 姜萍真的参加决赛了吗?

决赛之后,风向似乎发生了偏转。

网友们又把矛头对准了“质疑者”。

但是,很多人都说姜萍参加了决赛,证据呢?

好像都是网传,没有正规的信息源。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姜萍入围了决赛。

至于她是否参加了决赛,选择了哪个赛道,考得怎么样,没有任何消息。

不仅是姜萍是否参赛没有消息,姜萍的老师、同样入围决赛的王闰秋是否参加了决赛,同样没有任何消息。

姜萍参加了决赛,也是想当然地打脸了质疑者。

姜萍本人亲口说过吗?

官方报道了吗?

达摩院发布了消息吗?

姜萍家人同学老师有相关视频口述吗?

都没有!

只有姜萍的支持者在自说自话:定制了衣服,去了北京等等。

老北只能说,姜萍和王老师99.99%参加了决赛。

因为没有可以确认的确凿的证据。

至少在目前,姜萍是否参加了决赛,也是可以质疑的。

当然,决赛成绩无论好坏,同样也是可以质疑的。

因为,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有质疑的权利。

04 非蠢即坏

姜萍事件,大家最初关心的是事情的真假。

后来跑偏了,更关心自己的立场是不是正确的。

并逐渐走入了一个极端,凡是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人,就是“非坏即蠢”。

最后的结果如果与自己的说法不同,也绝不会有水落石出的踏实感,只会有强烈的被冒犯感,然后仍然要歇斯底里的继续质疑和谩骂。

在公共舆论场里,大家不怎么在意真假,只在意道德立场。

一件事,有很多的“疑点”,但没有铁证,那当然就需要讨论和沟通。

但一上来就带着讽刺的情绪,采用宣判的态度,就没有沟通的余地,只能选边站队。

结果呢?

当然就只能变成一场“道德立场”之间互相扣帽子的骂战。

甚至很多人根本不讲道理,直接飞快地奔向了下三路。

网络骂战到了最后,大家几乎都在使用同一句话:

到这个时候,还装着看不出真假的,不是良心没了,就是脑子有问题,“非蠢既坏”。

【老百姓立场,小市民观点】

0 阅读:0

武汉北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