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有云:“寡事成功,谓之知用。”
寡,不是匮乏,而是节制;不是削减,而是聚焦。
一个人活得越“寡”,越能专注内心,从容处世。
多福之人,常有“三寡”:口寡言、心寡欲、情寡躁。
守住这“三寡”,方能远灾祸、离烦忧、享福运。
01 口寡言
《管子》有云:“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一个人话说得越多,越会疏漏百出,甚至引发误解,招致祸端。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话”不在于长篇大论,而在于一针见血。
急于表达,不如深思熟虑;争强好胜,不如静默观望。
少说多思,心有分寸,才能避免言辞不当,冲动惹祸。
隋朝名将贺若敦,骁勇善战,功勋卓绝。
然而一次率军救援时,却因大意轻敌,被断绝粮草,无功而返。
晋公得知后,判其失地有罪,削职为民。
此后数年,贺若敦重新走上仕途,但始终不得重用。
眼见与自己同辈的将领各个加官进爵,唯独自己还是个小小刺史,不由心生怨念,大发牢骚。
一次,朝廷使者来访,贺若敦忿忿不平,口不择言,抱怨晋公赏罚不明。
消息传回朝廷,晋公勃然大怒,逼贺若敦以死谢罪。
临终前,贺若敦追悔莫及,他告诫儿子:“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道德经》有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随口而出的言辞,或许只是一时宣泄,但后果可能长期无法弥合。
有时候,懂得闭嘴,便是修养;懂得惜字,便是成熟。
理智二字,藏于沉默之中,越懂得沉默,越能保持清醒的思维、稳定的心态。
俗话说:“福从口入,祸从口出。”
为人处世,少些争辩,少些抱怨,少些夸耀,方能积福避祸,安稳一生。
02 心寡欲
《格言联璧》有云:“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
人这一生,总有太多想要的东西,物质、名誉、权力……层层叠加,永无止境。
样样难以割舍得,就像行李越背越多,最终寸步难行。
要知道,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短暂快乐的背后,是长久的疲惫和空虚。
真正的幸福,在于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清明,享受当下的美好。
五帝时期,有一位隐士,名叫许由。
尧听闻他贤明良德,便想将君位禅让于他。
谁知,许由得知此事,立即跑去箕山,宁愿在山间食瓜果、饮甘露,也不接受君位。
后来,尧又想让许由做九州长官,但他不仅推辞不受,还跑去河边清洗耳朵。
路人问他:“双耳可有什么污秽之物?”
许由回答:“没有污垢,只是听了不好的话。”
对于许由来说,耕田而食,筑巢而寝,足以快活过一生。
他告诉尧:“鹪鹩(jiāo liáo)在茂林中筑巢,只需占用一根树枝;鼹鼠到河边饮水,不过要喝饱肚皮。”
《淮南子》中说,“福生于无为,患生于多欲。”
人活一辈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许多时候都是看到别人追逐,自己盲目地跟着追逐。
要知道,清风明月能怡情,粗茶淡饭可饱餐,平凡的生活,也有无穷的乐趣。
《易经》有言:“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人生如画,留白越多,越显深意;生活如茶,越是清淡,越有回甘。
多福之人,不是拥有得多,而是珍惜当下,明白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03 情寡躁
诸葛亮《诫子书》有云:“险躁则不能治性。”
人生如舟,情绪如水,躁则易覆,静则致远。
真正的强大,就是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能控制情绪,淡然处之。
而越是暴躁易怒的人,越容易忙中出错,甚至得罪他人。
晚清才子刘锡鸿,文笔出众,善于言辞,声名远扬。
然而,曾国藩初见此人,就评价他“满腔不平之气”,难堪大任。
一次,刘锡鸿被任命为副使,与郭嵩焘(tāo)一同访问西方国家。
处理外交事宜的过程中,刘锡鸿与郭嵩焘意见不合,闹得很不愉快。
刘锡鸿一怒之下,写信给朝廷,称郭嵩焘带侍妾出国,有辱国家形象。
郭嵩焘得知后也写了一封信,指责刘锡鸿盗窃他人手表,理应撤职。
主政大臣李鸿章看后,判定错在刘锡鸿身上,让他立即回国,不再任其为副使。
面对这种结果,刘锡鸿愈发偏激,竟上书列举李鸿章“十大可杀之罪”。
李鸿章在朝廷位高权重,这份“罪状”并未被人理睬。
此后刘锡鸿气愤难平,怨气冲天,常常对人出言不逊。
久而久之,不仅仕途越走越窄,连朋友也越来越少,宴席请客,更是没有一个人前去捧场。
《大学》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情绪躁动之人,往往会因一念之差,误人误己,而平心静气之人,则能临危不惧,临变不惊。
人生本就是一团乱麻,越急于拉扯,越纠缠不清。
唯有放平心态,抽丝剥茧,才能从复杂的局面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