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逐人来”“花市灯如昼”。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人们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
自此良宵,大地春回,山河初醒,普天同庆。
吃元宵,闹元宵,四大习俗,四大祝福,一定要知道!
01 吃汤圆,阖家团圆
《上元竹枝词》中写:“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从宋代开始,家家户户都会在元宵节里吃元宵或汤圆。
北方是“滚元宵”,用糯米做皮,以核桃仁、白糖为馅,水滚成核桃大小。
而南方是“包汤圆”,糯米粉中加温水和面,再放入黑芝麻、花生等馅料。
虽然各地习俗各异,做法风味不一,但品的都是香香甜甜,盼的都是团团圆圆。
元宵元宵,灾祸全消;汤圆汤圆,人圆事圆。
无论南方北方,无论元宵汤圆,灯火阑珊处,阖家团圆时,便是最美今宵。
人生多离别,更应珍惜眼前人,珍重家人的相伴相依。
也许,今日未必能有空与家人团聚,围桌而坐,同食汤圆。
但亦可煮一碗汤圆,共赏一轮明月,向家中亲人道声祝福平安。
而后,携着家人的挂牵,带着亲朋的祝福,去奔赴更灿烂的明天。
02 闹花灯,前路光明
苏轼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今夜,必定是皓月当空,彩灯万盏,遍布人间,热闹非凡。
街头巷尾,还有猜灯谜、放烟火、舞狮子、踩高跷等传统节目。
而这一习俗,源自于东汉时佛教正月十五僧人点灯敬佛的做法。
“一灯能破千年暗”,灯火可驱散人世的黑暗,去除众生之烦恼。
让人们于欢声笑语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将前路光明,前程似锦。
不止如此,“灯”与“丁”谐音,观灯亦是为了祈求子嗣绵延,人丁兴旺。
闹花灯,恰如一场送走年的盛大仪式。
一眼千年,漫卷万里山河的灯火,映照热气腾腾的生活。
新的一年,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步铿锵,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终将与美好不期而遇。
03 情人节,终成眷属
欧阳修诗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地道的情人节。
因古代实行宵禁制度,女性又受礼教约束,鲜少夜间出门。
而元宵节,举国同乐,成了男女青年与情人相识相会的时机。
月亮一爬上梢头,城中灯火如昼,便穿越万千人海,赴一场浪漫的约,谱一曲眷侣佳话。
一轮元宵满月,数千年皎洁如故,见证了多少情意绵绵,风花雪月。
无论红尘俗世如何熙熙攘攘,匆匆忙忙,总有人等你在灯火阑珊处。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是对的人,是对的时间,一切都刚刚好。
蓦然回首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比起西方的直白,中国人的情意总是温婉而含蓄,将深爱藏在心里。
也许眉目传神间,也许对视无言中,已许下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盟誓。
从此,山高水阔,路远情长,走过年年岁岁,共赴地老天荒。
值此佳节良宵,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甜蜜浪漫,婚姻美满幸福。
04 走百病,祛病延年
《清嘉录》中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
古时元宵节,家中妇女会梳妆打扮,结伴出行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地区的民俗。
因妇女操持家务,养儿育女,身体劳累虚弱,容易生病。
故而正月十五出门四处游走,意在祛除所有的病痛邪气,百病不侵。
天长地久,男女老少咸集,在闹花灯之余,见桥必过,一路行至郊外。
途径寺庙时,还会用手触摸庙门口的门钉,以求吉除疾,保身体安康。
《幼学琼林》有言:“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
健康长寿,无病无灾,是每个人心中最殷切的希望。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俗世的幸福,有余力去过想要的生活。
元宵过后,一定要将身体置顶,管住嘴,迈开腿,放宽心。
不熬夜,不透支,不放纵,自律生活每一天,自在乐呵每一天。
规律饮食,坚持运动,心态向上,才能用健康的身体将余生的路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