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先用后付”,赶紧查看自己关闭了没有,以免不经意中招

卡门的事 2025-03-25 04:03:10

如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主流,而“先用后付”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支付方式。

各大电商平台,“0元下单”“先用后付”的宣传语随处可见。

这种支付模式声称能让我们先体验商品,满意后再付款,听起来似乎是购物的福音,解决了我们对商品质量的担忧,也缓解了一时的资金压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方便购物

“先用后付”模式确实有吸引人的便利之处。

从验货的角度来看,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购物先付款后收货的模式。

在以往,消费者付款后才能等待商品到来,一旦商品质量出现问题,退货退款流程繁琐且耗时,还可能面临商家的推诿。

如今,“先用后付”赋予消费者先体验商品的权利,就像走进实体店亲自试用一样。

比如购买一件衣服,消费者可以先试穿,查看面料是否舒适、尺码是否合身、款式是否与预期相符,满意后再付款,不满意则可直接选择退货。

而且不少平台还提供退货免邮费服务,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风险,也节省了时间和金钱成本。

在支付流程上,“先用后付”也十分方便。

无需在下单时立即支付费用,对于那些资金暂时周转不开,但又急需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及时雨”。

同时,这种支付方式还减少了支付过程中的繁琐操作,无需反复输入密码、进行身份验证等,让购物变得更加高效。

然而,“先用后付”的便利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潜在风险。

潜在风险

价格不一致的问题时有发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不少消费者反映,下单时显示的价格与最终付款时的价格存在差异。

一位网友分享经历,他在某平台用“先用后付”购买一款护肤品,下单时显示价格为36.9元,可到了付款时却变成了44.9元。

询问客服后,得到的解释含糊不清,这让他感到十分不满。

价格突然变化,不仅违背了消费者的预期,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让消费者觉得被欺骗。

自动默认设置也成为了“先用后付”的一大诟病。

许多平台在支付界面将“先用后付”设置为默认选项,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会被“套路”。

消费者原本打算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等促销活动时再一起购买,但由于平台默认选择了“先用后付”,他只是点击了一下商品页面,就直接下单成功了。

等他收到快递时才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购买了商品,而此时退货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开通容易关闭难”更是让众多消费者头疼不已。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大量关于“先用后付”关闭困难的投诉,有的平台关闭入口极其隐蔽,需要经过多个复杂的步骤才能找到。

还有的平台规定,只要有未完成的订单,就无法关闭“先用后付”,这使得消费者即使想要摆脱这种支付方式,也难以如愿。

央视曝光,问题浮出水面

2024年,央视的目光在“先用后付”这一支付模式上,通过深入的调查和报道,揭示了其背后鲜为人知的问题。

央视作为权威媒体,让“先用后付”的争议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众多消费者在看到央视曝光后,纷纷开始审视自己在使用“先用后付”时的经历,那些被忽视的问题也逐渐清晰起来。

这不仅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警惕,也促使相关部门和平台开始重视这一问题,推动了对“先用后付”模式的规范和整改。

从本质上讲,“先用后付”是一种消费信贷模式,这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普通支付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在普通支付方式下,消费者支付的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或账户资金,交易当场完成,不存在债务关系。

而“先用后付”则是平台根据消费者的信用情况,给予一定的信用额度,消费者凭借这个额度提前获得商品。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在享受商品的同时,也背负了一笔债务,一旦未能按时还款,就可能面临一系列的信贷风险。

平台的宣传手段和默认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0元下单”“0元试购”等宣传语极具诱惑性,让消费者在看到这些字眼时,往往会忽略后续需要付款的事实,从而产生冲动消费的行为。

很多消费者在看到心仪的商品标注“0元下单”时,会不假思索地点击购买,等收到商品后才发现需要付款,而此时可能已经超出了自己的预算。

如何防范,保护自己

面对“先用后付”存在的种种风险,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开通“先用后付”功能之前,务必保持谨慎的态度,仔细阅读平台提供的相关协议,这是了解“先用后付”规则和风险的关键一步。

协议中通常会包含退货规则、扣款规则、逾期付款责任等重要内容。

了解这些规则,能让我们在后续的购物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对于授权采集使用个人信息、同步开通第三方信用服务等条款也要格外关注。

一些平台可能会在协议中要求采集消费者的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此外,同步开通第三方信用服务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在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

因此,在阅读协议时,一定要逐字逐句,确保自己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果对某些条款存在疑问,不要轻易开通功能,而是及时联系平台客服进行咨询,得到明确解答后再做决定。

同时,养成定期查看订单和支付记录的好习惯至关重要。

如果发现订单中出现自己未曾购买的商品,或者价格与下单时不符,要立即与平台客服取得联系,要求其核实情况并进行处理。

如果平台不予处理,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理性看待

“先用后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既有其便利之处,也存在着诸多风险。

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先体验后付款的机会,简化了支付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困扰,甚至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面对“先用后付”时,我们要保持理性和谨慎。

不盲目跟风使用,也不轻易被平台的宣传所迷惑,要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和经济状况,合理选择支付方式。

如果选择使用“先用后付”,就要充分了解其规则和风险,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同时,相关部门和平台也应加强监管和规范,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先用后付”真正成为方便消费者购物的工具,而不是给消费者带来麻烦的源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网络购物便利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实现理性消费。

0 阅读:1
卡门的事

卡门的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