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解放书屋”成为新的城市风景

京都闻道阁 2025-04-09 10:32:41

文丨倪玉

走进位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西侧边建在防空洞边上的“解放书屋”,就像发现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它隐匿在城市喧嚣之下,静静地等待每一位对书屋情有独钟的人们去光顾。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前身是由沙俄在大连山城町(现胜利桥)建立的东清铁道大连病院,1907年,日本满铁株式会社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医院之一——满铁大连病院。2025年的清明节小长假,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另辟蹊径二次来到了“解放书屋”,仅4平米的狭小空间两侧书架挤得满满当当,中间过道仅容一人通过,稍胖些就得侧身,最里头因为地下潮湿,不得不被迫放弃利用。依墙而安装在防空洞门的两侧的橱窗,不仅有效地扩大了书屋门面,而且提升了书屋藏书数量,更为精妙的是放在橱窗里的书籍不用担心受潮,这里主营二手书、杂志、还有少些旧物,书籍涉猎各行各业,还有的已经是绝版。

“解放书屋”四字红颜色的字,在书屋的大门上方,格外显眼,认真欣赏你会发现虽然只有4个字,但字体风格迥异,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特意向书屋主人打听,果然来历非常。“解放”二字出自伟人毛泽东书法,“书”字出自唐代草书大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而“屋”字则出自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为何开设这家书屋?书屋的主人乔安告诉笔者,解放书屋的创始人是姜勇老人,2018年源于自己对文化的挚爱,他从年过七旬的姜勇老人手里接手了已经开了16年的书屋。乔安期待通过自己的持续坚持和付出,能够让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独特风景线“防空洞书屋”得以保留,能够让更多的身边人与书籍结成好朋友,进一步通过书籍提升素质、解放思想、保持文化自信,做一个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乔安接手“解放书屋”后,得到了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书屋进行了装修改造,修缮加固了门头,精心设计选用三位不同时代书法家字体作为“解放书屋”的专用牌匾,并定制了铁制橱窗,一晃近7个年了。现在经营每况愈下,别说是挣钱了,连维持下去都挺难。但是为了情怀,同时也为了书籍不受潮,书屋的主人与自己的妻子交替来书屋看店。自己两次到访解放书屋,发现对书屋感兴趣的不止自己,不时也会有三三两两读者前来光顾。解放书屋虽然没有大型书店的时尚感,却满是怀旧质朴的气息在弥漫。当年自己的工作单位,距离此书屋不足1000米,看着那些泛黄的书页、带着岁月痕迹的封面,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因为与书结缘,自己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于是自己对书还有书屋产生了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每每闻一闻书香自己也都会有陶醉的感受和快乐。

来到解放书屋,时间一下子便慢了下来,浮躁的心也渐渐得到一丝沉静,沉浸在旧书散发的独特韵味中。解放书屋的书籍及杂志可以静心地翻看,有可以租借,还可以购买,只要你有需求,书屋主人都会尽其所能给予满足。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然而“解放书屋”至今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承载着文化的情怀,为热爱古旧书籍的人提供了一个淘宝的好去处,令人敬佩。它是喧嚣都市里的精神避风港,让人在翻阅书籍间,找寻到久违的宁静与温暖,成为城市中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坐标,期待“解放书屋”能够成为城市里新的风景。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进入到电子阅读时代了,电子书、电子杂志、数字报刊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热情拥抱并且欣然接受无可厚非。只不过,千万不能以偏概全,将实体书籍以及出版物全部放弃甚至是废弃。因为每种形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过去满街上报刊亭随处可见,而现在要发现一个太难了;不仅如此,就连新华书店也是减少了不少,上了岁数的人对“电子快餐阅读”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不适应。传统的,并非一味的需要全盘去否定,比如像怀旧的文化书屋应该是多多益善的。

书籍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不仅是人类数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著名诗人藏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也有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期待更多的好书成为更多人的朋友。读别人的书,写自己的文,悟未来的路,书籍已经成为自己密不可分的挚友!如今城市的各类打卡点越来越多,期待更多的读者光顾“解放书屋”,期待更多文化场所成为城市里新的风景。如果爱书、读书、用书蔚然成风,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将活力无限,将与时俱进,将再创新的辉煌!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海军自主择业军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王玉、海无边、宁浦。军旅20载,3次荣立军功。曾任10余家报刊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32部,发表作品1000余篇,获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多年,撰写策划案、材料及推文超100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