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十是“忌日”,有空没空记得:1要添、2要喝、3要动、4要做

清雅教文化 2024-10-12 17:43:32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岁月轮回,时节更替,古人云:‘日有所忌,行有所慎。’在岁月的长河中,某些特定的日子总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往往在追求效率与成就的同时,忽略了与自然节奏的和谐共生。翻阅历史的书页,不难发现,古人的智慧早已在点滴生活中埋下伏笔,教导我们如何顺应天时,以求身心健康。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生命之树亦随四季更迭而有盛衰,九月初十,这个在现代日历上或许只是平凡一注的日子,在古代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生活哲学,被视为一个特殊的“忌日”。但这“忌”并非源于无端的恐惧或迷信,而是古人基于长期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与生活经验的累积,提炼出的一套养生与修心的指南。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亚健康状态与心灵焦虑成为常态的困境时,重新审视并借鉴这些传统智慧,无疑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于是,让我们一同探寻,九月初十这一天,古人是如何以他们的方式,提醒我们注重身体的调养与心灵的平和,从而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

一要添:添衣保暖,防寒侵体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在忙碌中忽略了身体的细微需求,尤其是在季节更迭之时。

古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对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提醒。九月初十,深秋已至,天气渐凉,寒风瑟瑟,此时正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习惯,特别是添衣保暖的重要时刻。

《黄帝内经》有云:“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寒气侵袭人体的途径,以及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在深秋这个寒气逼人的季节里,我们的脚部作为离地面最近、最易受寒的部位,其保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想象一下,当你穿着单薄的鞋子在冷风中行走,寒气顺着脚底侵入身体,那种由内而外的寒意,足以让人瑟瑟发抖。

添衣保暖,特别是为脚部增添一份温暖,是我们深秋养生不可或缺的一环。穿上厚袜,不仅是为了应对外界的温度变化,更是一种对自我身体的温柔呵护。

厚袜如同秋日里的暖阳,轻轻包裹着你的双脚,让温暖从外至内,驱散秋日的萧瑟与寒意。同时,添置秋衣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像一层层的保护罩,为你的身体抵御寒风的侵袭。

添衣保暖,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民间,有句俗语说得好:“寒从脚起,热从头散。”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保暖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

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拥有了更多的保暖手段,如暖气、电热毯等,但添衣保暖这一传统养生方式依然不可替代。它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保暖措施,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关怀。当我们为自己和家人添置衣物时,那份浓浓的亲情和爱意也随之传递开来。

因此,在这个深秋时节,让我们不忘古人的智慧,铭记《黄帝内经》的教诲,从足下开始,添衣保暖,防寒侵体。让温暖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让健康与幸福常伴左右。

二要喝:喝粥养胃,润燥生津

秋风瑟瑟,落叶纷飞,天地间弥漫着一股特有的干燥气息。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里,人体如同自然界一般,亦需面对缺水的挑战。

若能捧一碗温润的粥品,细细品味,不仅滋养了脾胃,更润燥生津,仿佛一股暖流注入心田,让人由内而外感受到一份难得的舒适与安宁。

回望历史长河,古人对于粥的热爱与推崇,绝非偶然。《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百合粥,以其清心安神、润肺止咳的神奇功效,成为了秋季养生的佳品。

那洁白如玉的百合,与晶莹剔透的米粒在锅中缓缓交融,香气四溢,仿佛能瞬间驱散秋日的干燥与烦忧。这不仅仅是一道粥,更是古人智慧与自然馈赠的完美结合。

再谈谈那热腾腾的小米粥,小米性温,自古以来便是养胃健脾的良药。在秋风渐凉的时节,一碗小米粥下肚,暖意从胃部蔓延至全身,仿佛给身体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铠甲,让人倍感安心。

喝粥,这一看似简单的饮食方式,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哲理。它教会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去品味那一份来自自然的馈赠,去感受那一份来自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言:“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粥,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宁静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快餐与速食的便捷,但请不要忘记,那些流传千年的粥品,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在秋季这个干燥的季节里,让我们效仿古人,捧一碗温润的粥,细细品味,感受那份来自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馈赠。

三要动:动则生阳,促进血液循环

在秋风瑟瑟,凉意渐浓的季节里,人们往往因畏寒而减少了户外活动,却不知这正是违背了自然赋予我们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有云:“动则生阳”,此言道出了运动与人体阳气生成之间的微妙联系。阳气,乃生命之本,运动则是激发其活力的钥匙。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指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以此比喻人体亦需通过运动来保持健康。

苏轼在其《东坡志林》中亦提到:“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倡导以步行代替车马,不仅节能环保,更是强身健体的良方。这些古人的智慧,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效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及免疫力。在九月初十这金秋时节,选择散步于林间小道,慢跑于公园湖畔,或是习练太极拳于晨光之中,不仅能够让身体得到温和的锻炼,还能在宁静与美好中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平和与宁静。

这样的运动方式,既不过分激烈,又能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正应了那句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运动之后,你会感受到一股由内而外的温暖,那是阳气在体内升腾的表现,也是血液循环加速带来的直接效应。

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愉悦,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汗水一同流走,这正是“身动则心静,心悦则体健”的生动体现。

记住,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源于坚持,让运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享受那份由内而外的健康与快乐。

四要做:做家务,整理心情,迎接新气象

在浩瀚的古籍中,《朱子家训》有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此言虽简,却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学与修身之道。

于今人而言,“做家务”这一行为,实则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是对“忌日”不宜远行这一古老习俗的现代诠释与积极转化。

在都市的喧嚣中,人们往往被工作、社交等外部事务裹挟,忽略了内心的宁静与居所的整洁。而“忌日”这一天,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一个暂停键,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回归家庭这一温馨的港湾。

正如俗语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家务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整理,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梳理。通过亲手擦拭每一件家具,折叠每一件衣物,我们不仅是在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是在无形中整理着自己的思绪,拂去心灵的尘埃。

进一步而言,整理家务的过程,也是自我反省与未来规划的契机。在整理旧物时,或许会偶遇多年前的日记、信件,这些记忆的碎片能瞬间带我们穿越回过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轨迹,从中汲取力量,也放下那些不再重要的负担。

《大学》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静谧的家务时光中,我们得以“知止”,进而“能虑”,为未来的日子铺设更加坚实的基石。

同时,迎接新气象,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焕然一新,更是心态上的积极调整。在完成了家务的劳作后,泡上一壶好茶,坐在窗明几净的家中,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与充电。

正如民间谚语所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通过家务的仪式感,我们仿佛在告诉自己,每一次的整理都是为了更好的开始,每一次的放下都是为了更轻松的前行。

九月初十这个“忌日”,并非全然忌讳,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提醒我们在特定的日子里,要更加注重身心的调养与生活的和谐。

通过添衣保暖、喝粥养胃、适量运动以及整理家务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让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赋予这些习俗以新的时代意义,让生活因我们的智慧与用心而变得更加美好。

0 阅读:5

清雅教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