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红果上线了一部动漫微短剧《心动的信号》。很多观众看过之后感觉很新奇,也有部分观众觉得剧情、人设有些眼熟。
没错,这部《心动的信号》正是根据真人微短剧《乔秘书又辞职了》通过AI转绘而来的,基本按照1:1还原原作。
在红果平台上,《心动的信号》是第一部试水真人转动画的微短剧作品,从观众在评论区的反馈来看,多数是积极的。那么,动画微短剧会成为微短剧领域新的增长点吗?
国内拥有规模庞大的泛二次元市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突破5.03亿人。这一群体对二次元画风接受程度较高,渴求优质内容且付费意愿较强。
虽然微短剧的发展日新月异,可目前针对这类受众的短剧产品相对较少,是一块尚待填补的空白。
更何况,红果短剧作为影视行业的后起之秀,与长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并不会仅仅止步于真人影视产品,像腾讯视频的年度会员拉新榜单上,常年雄踞前几位的不是真人剧,也不是电影,而是由网文IP改编而来的动画。
微短剧有着相似的网文基因和爽感叙事,有着真人微短剧转动画的低成本优势,只要观众买账,短剧平台没有理由不将其作为开疆拓土的重要武器。
从这个角度而言,尽管只是个开始,但微短剧已经向着长视频的另一大护城河发起了冲击。
而这种冲击的力度,很大程度上是由AI技术的成熟度、片方的意愿,以及市场的认可度所决定的。
依靠传统手段制作动画微短剧需要较高的成本,AI的出现一度被视为解决之道,只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在2024年,AIGC产品还处于试水阶段,诸多技术问题无法克服,由AI生成的动画微短剧自然发展缓慢,多数作品充满实验性质。像触飞瑞拓的《白狐》、博纳影业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都可以算作代表。
同样在2024年,行业见证了AI微短剧从播放“PPT”到解决人物一致性和对口型等问题,AIGC的进化突飞猛进。风格多样的各类AI短片,证明AI技术可以支持创作者的不同设想。
技术迭代的速度和行业应用的尝试,说明了AI对微短剧技术加持日渐成熟,《心动的信号》这类作品出现得顺理成章。
《心动的信号》和以往的微短剧作品都不一样。
首先它是由真人微短剧转绘而来,其原版作品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作品,分镜、台词都保持一致,比起完全原创的微短剧有一定优势。
其次保持了生成内容的一致性。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心动的信号》中的人物造型是一致的,观众不会错认。
还有就是流畅性。以往的AI微短剧,人物动作幅度有限,更偏于静止,推动剧情更多依靠旁白。《心动的信号》则不然,人物动作灵活,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很丰富,观众能明确感知这是一部剧而非充满卡顿的配音PPT。
对于微短剧领域来说,如果真人转动画技术成熟,绝对是重大的利好消息。
对于手握大量作品的微短剧平台和片方来说,只要成本允许,完全可以通过AI转绘,把海量的真人微短剧转变成动漫微短剧。这会让很多老剧借助动漫化再度获得新生,实现资源盘活和收益增加。
大量真人转动漫微短剧的出现,有可能带动技术的优化和进步,最终摆脱对真人微短剧的依赖,实现完全AI生成的动画微短剧。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前景:不用考虑演员塌房问题,也无须担心演员成为顶流之后,挟流量自重而要求涨片酬。
除此之外,比起真人微短剧,由AI技术支撑的动画微短剧还可以大大缩短制作周期和成本,并且在许多题材上有明显优势。像科幻、玄幻、都市异能等题材,拍摄真人微短剧涉及到高昂的制作成本,场景搭建、特效表达都受到很多制约。
越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使用AI就越如鱼得水。借助真人转动画,不仅可以让原有的微短剧IP“一鱼多吃”,还能弥补真人实拍无法实现的构想。
理论上来说,现有的全部真人微短剧都值得用AI转绘为动画,只是美好的构想被产能卡住了脖子,已经有制作方对外表达类似的处境了。
比如灵境AI,这家公司正在对爆款微短剧《武极天尊》进行真人转动画的绘制工作,后期这部作品将以动画微短剧的形式上线,和《心动的信号》路径一致。受制于产能,灵境AI已经只和爆款作品及头部平台合作了。
AIGC技术的进步正在降低动画微短剧的准入门槛。
过去几十个人数月才能完成的内容,几个人可以在一个月内搞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本持续降低,效率也会提升,动画微短剧的创作模式正在被逐渐重塑。
在今年的第二届上海微短剧大会上,有与会的业内人士就表示,2025年AIGC技术在短剧行业的应用将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入实际应用与商业实践的新时期。《心动的信号》算是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作品,至于真人转动画会不会成为微短剧新的爆发点,独舌短剧将持续跟进观察。
【文/忠犬七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