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一部“封神”但又在国内冷门的美剧,《火线》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
这部HBO在2002年推出的经典美剧,获奖无数,豆瓣评分9.4-9.7,IMDb9.3,在「21世纪百大剧集」评选中更是力压《绝命毒师》《广告狂人》《权力的游戏》,稳居榜首。

然而,在国内,它却远不如那些动辄破圈的美剧知名。
为什么?
很简单,它不讨好观众,不依赖爽点,甚至连基本的戏剧性都极为克制。
它就像一面冷漠的镜子,把城市的贫困、腐败、毒品、教育和犯罪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毫不修饰,毫不粉饰,让人看得沉重,却又欲罢不能。
《火线》
The Wire

01蓄意谋杀案
剧集开始于一起蓄意谋杀案。

D'Angelo(下文用简称大D)在白天用枪打死了一名汉子,两位目击证人再加上一份口供。
按照常理来讲,再好的律师也救不了大D了。
没想到在法庭上,另一名目击证人改变自己的证词了,最后大D被无罪释放。

在庭上,还有人嘲讽画图嘲讽旁听的警探McNulty。

这已经是最近第三宗被翻案的案子了,而它们背后都牵扯到一个很嚣张的贩毒团伙——带头人是Avon和String。(Avon正是大D的舅舅)
McNulty咽不下这口气,他去找法官汇报这件事。

法官就是有话语权,很快警局和缉毒局都被责问,然而大家的反应都是···Avon又是哪根葱?

显然法官直接把报信人McNulty都卖了,McNulty的警长对自己警员吃里扒外这件事非常不满意。
警长把McNulty叫到办公室骂了一顿。

在巴尔的摩,犯罪率居高不下,每年有三四百起命案。
每当遇到案子大家都是相互推卸的,警长们关心的不是破了多么牛逼的案子,而是自己警局的成绩(破案率)有多好看。
像McNulty这样的,是会被警长光明正大的穿小鞋的。

好气啊,但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
警长让McNulty配合缉毒局成立的特别小组,试图抓捕这两位贩毒大佬。

左:Avon 右:String
小组的领导人说,随便干点活,收拾几个街上的小混混再吹捧一下就可以交工了。

“钓鱼”就是“钓鱼执法”,也就是拿一摞美金到大街上问嫌疑人,兄弟,有货吗?
这种办法跟本抓不到贩毒大佬Avon和String。
这个组织极其精明。Avon负责组织的钱,他没有任何前科,把贩毒的钱转变成其他合法资产,而String则负责脏活。
为了不留下证据,也有一大其他规矩。

而警方有什么呢,很多警员昨天才听说这个名字···
况且Avon处事极为小心,连驾照都没考。正如McNulty所说,我们TM连这家伙的照片都没有。

由Avon和String带领的贩毒组织一点也不低调,刚把大D从法庭上就出来,立刻给他安排了新活。

为了杀鸡儆猴,他们甚至把此前在法庭上指证大D的证人给枪杀了。
完全没必要,因为大D已经被无罪释放了。但这是为了传达信息,跟我们作对,只有死路一条。

摆在McNulty和他所在小组的问题还很多,这是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抓捕···
02人性生态图
整部剧用冷静到冷漠的视角,像手术刀一样剖开社会问题,毒品交易、贫富差距、官僚腐败、教育系统崩塌,甚至媒体的失职……
没有情绪渲染,全是现实暴击。
每一季聚焦一个主题,却无缝连接成一幅完整的人性生态图。

《火线》是巴尔的摩的风情画,更是美国社会的浮世绘。
整部剧从多角色、多线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的芸芸众生和生存现状。
将警察政治学、底层生存学、美国司法体系黑暗问题毫不留情、一丝不挂地揭露出来。

为了更真实刻画出一座美国城市,给观众一种无比真实感,剧中的很多角色都借鉴了当地的真实人物案例。
每季也围绕着不同的主题,进行重点剖析和揭露,将触角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火线》既不是在散播希望,也不想取悦观众,更不是要贩卖廉价的胜利。
它是要讨论群体——官僚机构、犯罪组织、毒品文化、资本主义对个人的影响。
它并不是纯粹的娱乐品,它是一部表达些许愤怒的剧集!”

就是这样一部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罪案剧,在HBO播放期间承受着太多的“冤假错案”。
它不是有点惨,而是特别惨!
从2002年首播开始,受到剧情多线、档期不对,黑人俚语太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火线的收视率都十分低。
甚至还一度面临被砍的危险。

收视率比不过人家,那么,作为一部有深度意义、制作精良的HBO剧集,在评奖上应该有点优势吧?
但是,想象太美好,现实太骨感。
《火线》在艾美奖上严重被轻视和忽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想当年,《黑道家族》可是获得100+个艾美奖提名啊!
唉!!气煞我也!!

虽然收视率低和主流不认,但是在评论家的眼中,它依旧是当之无愧的美剧之王。
《时代杂志》《娱乐周刊》《芝加哥论坛报》《卫报》等都对它不吝赞美之词。
连连错失艾美奖,《时代周刊》抱打不平:“相比艾美奖,《火线》更应该拿诺贝尔文学奖!”
有的评论家甚至说,“这就告诉大家千万别把艾美奖太当真!艾美奖的做法,就像诺贝尔奖从不颁给托尔斯泰一样。这并不能掩盖托尔斯泰的光芒,反而让诺贝尔奖蒙羞。”
03名副其实
主创团队用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
以白人男性为主的蓝领阶级的「美国梦」,彻底幻灭。
所以在第二季中,《火线》用这些失意者做了主角。
而这种情绪带来了什么后果,相信大家都已心知肚明。
在现实中,这些失意者团结在一起,成功地把川普选为了美国总统,上演了一出为期四年的闹剧。

至于更为严重的种族对立问题。
前文提到的吉米面对治安官时的尴尬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在《火线》整个系列中,还能看到太多类似的笔触。
比如吉米的一名同事在执行一次行动中发生了意外。
他连发三枪,误杀了另一名警察同事。

虽说一切真的只是意外,当事人不是有意而为之。
可问题在于——
开枪的是白人,被打死的是黑人。
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虽然大家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可为什么你要连开三枪呢?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看到黑人就想到了罪犯?
这是不是代表着你潜意识中觉得黑人不能做警察?

这是不是又有点眼熟?
白人警察「跪杀」非裔中年男子的事件就发生在去年。

这才叫真正的大尺度。
这才叫真正的大胆。
早在十几年前,《火线》就已经敢于讨论美国社会中最为禁忌的话题,将它们用最露骨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很可惜,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事情,还真就如剧中所预示的那样,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也因此,在完结十几年后,它依然能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思考。
《火线》的翻红,很容易让人想起一部国剧精品——
《大明王朝1566》。
虽然两者国别、题材、时代完全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魅力。
既是正剧,也是群像戏。
名声很大,但真正看过的人却不多。

《大明王朝1566》
穷尽全剧,它们展示出了一个看似稳定,实则充满着变数的体系。
以及在这个体系中人物的命运。
「一切都是游戏,每个人都只能遵循游戏规则。」

这样的影视作品,或许无法做到完美。
但毫无疑问,野心是巨大的。
《火线》的目的不是为了构筑一个全新的时空,而是为了还原我们正存在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角色于一幕幕对话中彰显感情,于一点一滴中凸显性格,于一个个抉择中迈向最终的结局。
这太像一面镜子,不断投射着关于生存的真理。
我们看完了一部剧,也看到了自己。
能让人观众产生这般的共情。
如此独特性,才是它们有别于其他剧集的关键所在。
这NO.1,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