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被称赞为奇才,刘备的首席谋士,军事能力甚至超越诸葛亮

流年似水温柔 2024-11-30 10:16:38

他是刘备帐下的第一谋士,一战就帮刘备奠定蜀汉基业。他也是刘备心中最满意的谋主,其才能让诸葛亮都黯然失色。他把曹操打得心服口服,被曹操称之为奸雄。可惜天妒英才,留下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他就是蜀汉翼侯,法正。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在曹操的挑拨下,孙权派吕蒙占领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并杀害。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举兵攻打孙吴,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蜀军惨败,刘备一病不起。“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感叹的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就是,法孝直如果还在世,一定能劝阻刘备,使他不进兵东吴,即使进兵东吴,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法孝直就是法正,那么,法正是什么人呢 ?诸葛亮为什么对他做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的第一谋士,善奇谋,深受刘备的信任和敬重。

法正出身名士之家,家庭背景非常深厚,他的爷爷法真是东汉末年的儒学大家,非常受人尊重。法正在爷爷的教育和熏陶下,从小饱读经史子集,也成为了一个满腹经纶的儒学之士。他对天下局势、治国安邦之道以及兵法谋略等知识有着深入了解。深厚的家学渊源,犹如肥沃土壤,为法正日后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施展才华筑牢了坚实根基。

东汉末年,朝纲崩坏,天下陷入混乱动荡。黄巾起义烽火燃起后迅速蔓延,各路诸侯纷纷崛起,为争夺地盘、扩充势力而战乱不断。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法正所处的关中地区也未能幸免,饱受战乱之苦。为躲避战火侵袭,寻求相对安宁之地,法正与同郡好友孟达一同南下蜀地。此时的蜀地,山川险阻形成天然屏障,受外界战乱波及较小,且在刘璋统治下,表面维持着一定秩序。对于渴望安稳生活、期待施展抱负的法正而言,蜀地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法正入蜀后投靠刘璋,刘璋这个人嘛,是个好人,但性子懦弱,既没有慧眼识人的才能,也不太会用人。在他的治下,蜀地内部政治格局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又缺乏有效整合治理。刘璋身边谋士、将领虽多,但大多拘泥于旧有利益格局,难有大作为。这也是刘璋坐拥益州这个十分优越的商贸中心和军事据点,却一直没有太大进展的重要原因。

当然,法正并不孤单,因为跟他同病相怜的还有他的好哥们张松,张松也认为刘璋这个人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能成大事,感觉自己很倒霉,没有碰上明主。这哥俩都算得上是奇葩,整天怨天尤人,一边看不起刘璋,一边又吃人家的住人家的,而且一呆就是十多年。

正当法正对在刘璋麾下的前途感到迷茫之时,一个改变他命运乃至整个益州局势的契机悄然降临。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统率大军南下进攻据守荆州的刘表。在刘表突然病逝后,其子刘琮在蒯越、蔡瑁等人的劝说下归降曹操,荆州落入曹操手中。刘璋派张松前去祝贺,结果张松被曹操冷落,心里一直不爽。

同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刘备开始崛起。张松就在刘璋身边吹耳旁风,一再让刘璋去结交刘备,刘璋耳根子软,就问派谁去出使刘备,张松立刻举荐了法正。

这一次出使,成为了法正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法正见到刘备后,经过一番交谈,他被刘备的英雄气概与礼贤下士的风范折服,法正深觉刘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明主,相比之下,和目不识珠的刘璋,简直是云泥之别。

法正回到益州后,把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张松,于是二人开始动了心思,密谋商定后决心共同拥戴刘备,但一时找不到机会。《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不得不说法正和张松这两人,确实有些不地道,你要觉得刘备好,你们直接去投奔刘备就行了,荀彧和郭嘉,不就是觉得袁绍并非明主,才去投奔曹操的吗,你们干嘛要打人家刘璋的主意。刘璋虽然不是明主,但人还是挺好的,而且对他们两人都还不错,白吃白喝养了他们几十年。不过,在那样的一个乱世,道德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

公元 211 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在潼关打败了马超和韩遂的联军,随后又清除马韩余部,准备出兵南下攻打汉中的张鲁。刘璋听闻此消息后惊恐万分,他担心曹操拿下汉中后顺势攻打益州,一直坐立不安。张松抓住机会,就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刘备先去讨伐张鲁,此时刘璋完全慌了神,张松的建议让他仿佛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刘璋再次任命法正为使者,前去迎请刘备入蜀。

法正再次见到刘备后,当即就背叛了刘璋,他直言不讳地向刘备分析益州局势,劝说刘备趁机夺取益州。

法正指出,刘璋暗弱,无法有效驾驭益州各方势力,内部人心惶惶。而刘先生你是英才,如果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占据益州这沃野千里、地势险要且资源丰富之地,以此为根基,进可攻、退可守,成就帝业,简直是易如反掌。《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法正坑起昔日的主子,真是没话说,一针见血就切中要害!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就对刘备说过,要想取得天下,就必须要以荆州和益州为根本,这下益州的两大重臣倒戈相向,实属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当即领兵沿长江逆流而上,西进与刘璋相会于涪城,开启夺取益州的征程。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刘备来到蜀地后,假装向葭萌进军,北伐张鲁。张松背叛刘璋的事情被他的哥哥张肃揭发,张松被刘璋处死。刘备听说张松被杀后,与刘璋决裂,立马掉头攻打成都。

刘璋的手下郑度建议刘璋坚守益州和坚壁清野,使刘备既不能立足,又得不到物资,这样就能拖垮刘备。《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郑度说璋曰:‘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郑度的这个策略十分高明,刘备长途跋涉,后勤补给完全依靠刘璋,如果刘璋真这样做,刘备肯定会被拖垮。

刘备也担心刘璋用这一招,但法正却认为刘璋十分爱惜百姓,不可能用这种损害百姓利益的方法对付刘备。结果和法正所料的一样,刘璋认为为了抵抗敌人而烦扰百姓和移动百姓是错误的行为,还因此事罢黜了郑度。

不得不说刘璋虽然无能,但真的做到了爱民如子。后来刘备包围成都,刘璋的手下和百姓都跟刘璋团结一心,刘璋要不是对老百姓很好,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跟随他。

法正凭借对益州的熟悉,充分发挥智谋,为刘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战策略。例如,攻打刘璋时,法正深知刘璋军队人数虽多,但整体战斗力参差不齐,将领之间缺乏有效协同配合,且内部存在不少矛盾。基于此,他建议刘备采取分化瓦解策略,一方面对那些原本就对刘璋心怀不满的将领和地方势力进行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和优厚待遇,使其主动归降;另一方面,在军事进攻上,避开刘璋军队防守严密的重镇,选择从相对薄弱环节入手,逐个击破刘璋防线。

在关键的涪城之战中,法正通过详细情报收集和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协助刘备制定详细作战计划。他指挥军队巧妙利用地形优势,对刘璋军进行突袭,大败刘璋军,极大鼓舞了刘备军队士气,也让刘备在益州的军事行动取得重大突破。

此后,法正继续为刘备出谋划策,在攻打雒城等一系列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

刘备军队势如破竹,最终刘璋开城投降,刘备成功夺取益州,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规划的 “跨有荆益” 的重要战略目标,初步奠定蜀汉政权根基。而法正也凭借着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卓越贡献,正式成为了刘备麾下的重要谋士,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刘备占据益州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荆州势力与益州本地势力之间的矛盾。

荆州集团作为刘备的嫡系力量,跟随刘备多年,在政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益州本土的世家大族和官员们,虽然归附了刘备,但也担心自身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对荆州集团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

法正作为益州本地人,又深得刘备的信任,在调和这两大势力之间的矛盾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一方面劝说刘备要充分尊重益州本地势力的利益,在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上要适当照顾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刘备政权的公平公正;

另一方面,他又积极与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沟通交流,向他们解释刘备的治国理念和对益州的重视,打消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积极支持刘备的统治。例如,在一些重要官职的任命上,法正会推荐益州本地有威望的人士担任,同时也安排荆州集团的能臣与之相互配合协作。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使得两大势力能够齐心协力为蜀汉政权的发展贡献力量,保障了蜀地内部的稳定团结。

此时法正在外掌握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在内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谋主。法正虽然能力很强,但是心胸狭窄,他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小惠的人他都照顾有加,和他有过过节的人,他都加以报复,为此还杀了不少人。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让刘备管管法正,但诸葛亮知道法正深得刘备得宠信,因此不加过问,此事不了了之。《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再次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曹操击败张鲁后,虽然暂时没有大规模南征益州的迹象,但留夏侯渊、张郃等名将驻守汉中,对益州始终是巨大威胁。

汉中之地,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犹如益州北大门,一旦被曹操牢牢掌控,曹军便可随时南下,对蜀汉腹地构成严重威胁;而若蜀汉占据汉中,则进可北伐中原,退可凭借山川险阻拱卫益州安全。

法正敏锐察觉到汉中局势的重要性,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刘备进言攻取汉中。法正认为曹操不进攻益州,肯定是因为他内部有忧患,夏侯渊和张郃并没有什么才能,此时如果立即发兵攻打汉中,一定能取得成功。而且法正还告诉了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刘备听后深以为然,意识到汉中对蜀汉政权的战略意义重大,于是下定决心,集结兵力,发动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爆发后,曹军凭借险要地势和精良装备坚守阵地,战事一度陷入胶着状态。面对此情况,法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谋略才能。他深知夏侯渊作为曹军主将,作战勇猛但性格刚直,容易被激怒而做出冲动决策。

于是,法正为刘备制定了一套声东击西的精妙战术。

他先是安排蜀军佯装全力攻打张郃驻守的东边营寨,制造蜀军主力进攻方向在此的假象,引得夏侯渊急忙分兵去救援张郃。而当夏侯渊分兵之后,法正看准时机,果断建议刘备指挥黄忠率领精锐部队,趁夜突袭夏侯渊所在的定军山。黄忠在法正的精心谋划下,率领士兵如神兵天降一般,迅速突破曹军防线,与夏侯渊的军队展开激烈厮杀。

在这场激战中,黄忠一鼓作气,斩杀夏侯渊,曹军顿时阵脚大乱。这一战役成为汉中之战的转折点,极大地打击了曹军士气,使原本僵持的战局瞬间向蜀汉一方倾斜,刘备军由此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为最终夺取汉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斩杀夏侯渊后,曹军虽遭受重创,但并未完全溃败。曹操得知夏侯渊战死的消息后,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增援,企图挽回败局。

面对曹操的来势汹汹,法正沉着冷静,建议刘备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凭借汉中地区的山川险阻,据险而守,避免与曹操大军进行正面大规模决战。同时,不断骚扰曹军补给线,让曹军陷入粮草短缺、军心不稳的困境。

刘备依计而行,蜀军在各个险要山口、要道设置防线,利用地形优势一次次击退曹军进攻。在后勤保障方面,法正也积极协助刘备组织人力物力,确保前线军队粮草供应充足。

在法正的精心谋划下,蜀汉军队成功抵御住了曹操的反攻,最终迫使曹操无奈撤军,刘备顺利夺取汉中。这一胜利,不仅让蜀汉的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张,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蜀汉政权的威望,使其在与曹魏、东吴的三足鼎立之势中站稳脚跟。法正也凭借在汉中之战中的卓越表现,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其名声与威望达到顶峰。

法正的性格中有着极为鲜明的恩怨分明的特点。他早年在刘璋麾下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心中对刘璋自然是充满了怨恨。所以当他认定刘备是明主后,便毫不犹豫地背叛了刘璋,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在他看来,这是对刘璋不识自己才华的一种报复,也是为自己寻找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舞台。

而对于那些赏识他、善待他的人,法正则是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刘备对他礼遇有加,委以重任,法正便竭尽全力地为刘备出谋划策,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在刘备面前,他敢于直言进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哪怕有时候与刘备的想法相悖,他也会据理力争,因为他深知刘备对他的信任,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这份知遇之恩。

法正虽然有着非凡的谋略和对蜀汉政权的重大贡献,但他也有着睚眦必报的一面。在蜀地得势之后,他对于曾经得罪过他的人,哪怕是一些小事,都会想方设法地进行报复。他利用自己在刘备身边的影响力,对那些与他有过节的人进行打压,让他们在仕途上或者生活中遭受挫折。

法正与诸葛亮,皆为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二人性格与处事风格迥异,却在蜀汉政权中彼此配合,相得益彰。诸葛亮为人审慎,行事恪守法理,注重长远规划与内部稳定,在国家治理、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才能卓越。而法正则奇谋频出,勇于冒险,在军事谋略及对外扩张方面表现突出。尽管在某些具体决策上,他们或许意见相左,但皆能以蜀汉政权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相互尊重、协作共进。他们二人的存在,共同构筑了蜀汉政权早期的智谋体系,为蜀汉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因病离世,年仅四十五岁,可谓英年早逝。

法正的去世,对蜀汉政权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刘备一连哭泣数日。随后,刘邦追谥法正为翼侯,赐法正的儿子法邈为关内侯。

法正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个死后被追封为侯爵的大臣,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后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诸葛亮也感叹,如果法孝直还在世,一定能劝阻主上,使他不进兵东吴,即使进兵东吴,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由此可见,法正在诸葛亮心中的位置,也是很高的。

纵观法正的一生,犹如流星般划过三国的夜空,虽然短暂却绽放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他从小饱读诗书,胸有丘壑,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他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是刘备心中最满意的谋主。他辅佐刘备的九年,是刘备最辉煌的九年,也是他最高光的九年。但他出卖旧主,睚眦必报,在品行方面饱受争议。

所以,从道德上来说,法正是一个小人,但从才能来说,他是一流的谋略家。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