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时的凸缘式弹药”之俄式解读

胡侃杂史 2025-01-22 09:48:00

有一个古老的印度寓言故事,讲述了三个盲人和一头大象的故事。当三位盲人分别触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时,有人摸到象腿,觉得它像柱子;有人摸到尾巴,觉得它像绳子;有人摸到象鼻,觉得它像蛇。他们的理解各不相同,反映了因信息不足和有限的感知能力而得出的完全不同甚至荒诞的结论。

虽然我们这里没有大象,但这个原则依然适用。例如,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谈话中随口提到“局部冲突中仍在使用1908年型号的苏系机枪和步枪弹药”。会引发什么反应?没错,您的对话者可能会对此感到困惑。因为在许多人的认知中,20世纪初的东西在当今这个现代社会中似乎不可能继续使用。

不过,这只是普通人的反应。如果告诉他们,150年前人类就已经知道了如今每天使用的电学现象,他们会感到非常惊讶。而如果提到汽车领域的发现,就更是如此。例如“霍尔效应”,这一现象于1875年被发现,如今仍被广泛用于大多数转速表和位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中。尽管年代久远,但它依然可靠。

让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7.62×54R弹药。这种弹药常被一些“从流行病学家改行的军事专家”认为是过时的。例如,在《俄罗斯式生存》的每篇材料中都将其称作“过时”。然而,这些人对于所谓的“过时性”却说不出明确的理由。他们仅提出一种含糊的说法,即“这种弹药不适合设计大容量的弹匣”。

但为何瓦茨拉夫·霍莱克在设计布伦轻机枪时并未考虑这些问题呢?布伦机枪使用的是.303 British凸缘弹药,采用了双排30发弹匣供弹。虽然弹匣的设计位置并不算便利,因此瞄准具被迫向左移动,右侧的视野也受到了一定限制。然而,这一切并未影响机枪的可靠性,人们对此毫无抱怨。

总之,断言某样事物“过时”时,不妨多一些理性和事实依据,否则很可能只是另一种“盲人摸象”。

布伦轻机枪几乎与苏系的DP机枪是同龄的。它最初是捷克(更准确地说是摩拉维亚地区)的ZGB 33机枪的改良型,而ZGB 33本身则是ZB vzor.26的改进版本。最初,它使用的是7.92×57 JS弹药。布伦的名字来源于两个城市的首字母:摩拉维亚的布尔诺(Brno)和英国的恩菲尔德(Enfield)。这种机枪在英国一直生产到1992年,并且在其漫长的服役生涯中,被超过70个国家以各种方式使用。更重要的是,它一直使用的都是原本的凸缘弹药。至于改装成其他口径,则是到了1950年代才出现的。

这就是那些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凸缘弹药的故事:.303 British和7.62×54R。后者在1992年之前的标记是7.62×53。

莫辛-纳甘步枪的弹药:7.62×53还是7.62×54R?

关于凸缘式弹药和大容量弹匣的问题,相信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让我们转向苏系武器系统。我们不单单讨论某种弹药,而是以“过时的”7.62×53弹药在PK机枪中的使用为背景。此前的一篇关于“过时”的SVD狙击步枪的文章中,有评论者断言,如果PK机枪使用的是无凸缘弹药(也就是带有抽壳沟的弹药),那么它的可靠性会更高。

我们暂且不争论这个观点,先尝试深入研究。让我们从分析PK机枪的结构开始,就像课堂教学那样。

首先引用说明书中的一段内容:

装弹前部件和机构的状态

在复进簧的作用下,枪机框及其附带的导气活塞与枪机位于最前端位置;导气活塞处于导气管中;枪管膛道被枪机闭锁。枪机围绕其纵轴向右旋转,使其锁耳卡入机匣的锁定槽内,完成闭锁;击针位于最前端,击针头部从枪机底座的孔中露出。复进簧处于最小压缩状态。拉机柄也位于最前端位置。

从这里开始,可以看出PK机枪的设计中,针对凸缘式弹药的使用已经进行了充分考虑。实际上,机枪在工作时,通过其进弹、闭锁和弹壳抽取机制,能够可靠地适应这种带有凸缘的弹药。

尽管凸缘式弹药在现代标准下可能显得不够“先进”,但它并非如某些评论者所说,完全不适合现代用途。相反,它的长期使用正是因为可靠性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为机枪装弹需要执行以下操作:

1. 将机枪的拉机柄向左旋转;

2. 打开机匣盖;

3. 将弹链放置在供弹器基座上,使第一发子弹的底缘进入抽壳钩的卡爪;

4. 关闭机匣盖;

5. 拉动拉机柄,将枪机框向后拉到底,使其处于待击状态;

6. 将拉机柄推到底,使枪机框复位到前端。

在拉动拉机柄向后时,会发生以下情况:

• 拉机柄的驱动凸起与枪机框的台阶啮合,并带动枪机框向后移动,同时压缩复进簧;

• 击针的凸起卡入枪机框支柱的环形凹槽,随之向后移动;

• 抽壳钩的卡爪从弹链中取出弹药,并将其向后拉动;

• 弹药向后移动的同时,将推弹杆向上抬起并压缩其弹簧;

• 当弹药底部抵达供弹坡的顶端时,在供弹坡的斜面和推弹杆的作用下,弹药被压入供弹器基座的装弹窗口,位于枪机的推弹器正前方。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弹药可靠地装入供弹机构,准备发射。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在实物机枪上的表现。以下是照片中的情况:子弹在弹链中,底缘已进入抽壳钩的卡爪。卡爪与底缘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这是为什么呢?当进行手动送弹或在射击后,枪机框和枪机开始移动时,弹链中的子弹保持不动。抽壳钩的卡爪开始将子弹从弹链中抽出,直到枪机已移动了一段距离并获得一定的速度,这时才会利用其惯性。

为了让枪机框和枪机开始运动,所使用的并不是压缩复进簧的能量,而是火药气体的能量加上活动部件的质量。同时,即使弹链不完全干净——如有灰尘、沙子等杂物——在抽出子弹时,杂物会被从子弹表面抖落,因为子弹被从弹链中迅速抽出,并朝着枪托的方向移动。机枪的活动部件会停留在后方位置,只有在这一位置停止后,子弹才会送入膛室。也就是说,送弹到膛室时,复进簧的能量消耗是最小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子弹无法送入膛室的原因也最少。

同时,弹链的结构非常简单。它由按子弹形状冲压的槽口构成,上下各有一个弹簧环。即使这样的弹链在弹匣的弯曲处移动或在其他地方爬行,子弹与支撑面接触的仅仅是底缘,几乎不会积聚灰尘。而且弹链设计为最小的摩擦力形式,这样灰尘就不会进入机枪内部。

这是弹链

那么其他系统是怎么回事呢?那些使用带有凹槽的子弹的系统呢?早在MG 34时期,这类弹链就具有了典型的外形。更确切地说,是其典型的尾部,它通过凹槽固定子弹,并且用这个尾部确定子弹在弹链中的位置。当这种弹链落在地面或雪地上时,子弹会努力收集所有的杂物,并把这些杂物带入机枪。

这很容易解释——对于MG、M60以及后来的相关设计,弹链是从上方给定的,子弹位于下方。否则,子弹就无法送入膛室。而在PK机枪中恰恰相反,弹链在下方,子弹在上方。

乍一看,这似乎不那么关键。乍一看。如果步兵不在泥泞或雪地中爬行,也不参与与敌方实力相当的战斗。如果所有的移动都是在装甲车上。如果战斗仅限于警察和惩罚性质的行动——本质上是消灭不正规武装力量——这确实不关键。但如果战况迫使你不得不埋伏在地下,那么每一个增加武器可靠性的细节,每一个小小的改进,都变得至关重要。

如果回想MG 42的开发历史,作为一种在生产上更简单且对外部条件更不敏感的武器,其设计灵感正是源自东线战场的泥土和严寒。西欧没有那样的泥土和严寒,因此在1941年秋冬之前,MG 34基本上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而东线战场则让一切都明晰了。MG 34成为了适用于装甲车、航空和水面舰艇——快艇、轻型登陆舰等的机枪。MG 42则专为步兵机枪手而设计。

接下来,PK机枪和M60的开发大致是在同一时期。M60稍微早一些问世。结果就是,尽管PK机枪使用的是所谓“过时的”早期型子弹,PK机枪的各种型号却在几十个国家生产和使用。相反,M60却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补充一点,苏系弹链是可以多次使用的,而且是在部队内部直接装填的——通过著名的拉科夫装填机来完成。

M60的弹链是在弹药制造厂直接装填的,并以箱子形式运输。装填方案很简单——每五发子弹中有一发是示踪弹。如果没有预装好的弹链,机枪就无法使用。

而在这方面,PK机枪只有在完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才变得毫无用处——也就是说,当子弹完全用尽时。

1 阅读:134
胡侃杂史

胡侃杂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