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和题主理解的相反,完全变态的昆虫,反而是最为先进的体现。
早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节肢动物就出现了。
凭借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它们有了非凡的生存优势,称霸海域上亿年。
但这坚硬的外骨骼有利也有弊。
在支撑身体的同时,它也限制了生长发育。昆虫和节肢动物不得不演化出了蜕皮机制。蜕皮过程,又涉及到旧细胞死亡,新组织的分化。
早期的节肢动物,生长在水环境中,相对原始,只需要不断壳长大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变态发育。
4.8亿年前的奥陶纪伊始,随着植被的登陆,动物在陆地上有了生存的可能,第一批节肢动物也随之登陆。
但登陆有两个最大的问题:
1、幼虫一开始是在水中繁殖的。
2、陆地环境千变万化,完全没有水中活动的自由度。
前者促使节肢动物生活史发生改变,生活史改变之后,更有利于节肢动物进化出翅膀,改变活动不足的问题。
而在4亿年前,昆虫的进化,恰恰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昆虫进化树,黑色粗体代表着种群的体量
约在3.6亿年前后,诞生了最早的蜻蜓,它们也是最早诞生的昆虫之一,至今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史策略。
蜻蜓属于介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之间的半变态发育。
它们的幼虫是完全的水生,而且具有高掠食能力。最后脱变为成虫时,虽然生理和生存状态,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它们并不会经历完全变态的蛹阶段。
可以说,如果没有进化出半变态发育,昆虫不仅难以离开水环境,更不会飞上天空。
稍晚于蜻蜓出现的蝗虫,幼虫已经脱离了水环境,但它们保留了比较原始的生活史策略。成虫相比起若虫,出现了体态和器官的一定改变,有了翅膀,但相对来说,变大不是特别大。
能够让成虫和若虫出现不同变化的秘密,在于昆虫翅和足的上皮细胞保留了分化能力,这就是成虫原基(imaginal disc)。
每一次蜕皮的时候,成虫原基就得到相应的分化,直到最后一次蜕皮,成虫原基分化完成,发育出翅膀等相应的成虫器官。
比蝗虫出现的时间稍晚,昆虫的另外一支,幼虫和成虫的生活史则被进一步拉大。
成虫原基也进化得更加的复杂,最终进化成了成虫盘。
于是,变态发育出现了。
成虫盘是早期胚胎形成的,在幼虫体内未分化的几十种细胞团,经历复杂蛹化的变态后,会发展为成虫的腿、翅、触角、躯体等等。
成虫盘的出现,让昆虫的成虫和若虫看起来好似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
一些比较原始的变态(原变态)类型,蛹化之后,还会经过亚成虫阶段,再经历一次蜕皮才能成为成虫。例如,蜉蝣。
蜉蝣的生命周期
后来的鞘翅目(甲壳虫)、鳞翅目(蝴蝶)、膜翅目(蜜蜂),则进化得更加的彻底,没有了亚成虫阶段。
对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寄生在幼虫体内的说法流传甚广,但这个说法实际是错误的。
幼虫的细胞、组织、器官,绝大部分都被解体重构,但中枢神经的发育是一脉相承的。
成虫盘本身属于一种干细胞,早在胚胎发育出20~40细胞群的时候,就通过胚胎上皮逐渐内陷形成了。
各个器官的成虫盘,分部在幼虫器官所对应的各个部位。
以典型完全变态昆虫果蝇来举例:
图一卵(胚胎);图二幼虫;图三成虫
果蝇具有眼、唇、足、翅等9对表皮结构凹陷的体成虫盘,以及1一个生殖盘,共19个成虫盘[1]。
值得说明的是,并没有与中枢神经相对应的成虫盘。
胚胎发育的早期,部分外胚层细胞就会逐渐分化成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发育成脑/胸神经中枢之后,就会促使相关腺体分泌保幼激素和脱皮激素。
幼虫的成虫盘之所以不会发育,便是源于保幼激素的抑制。在幼虫不断蜕皮生长的过程中,成虫盘的细胞也会不断增值。
整个幼虫阶段,神经干细胞都在不断地分化,生成不同的神经元。尤其是3龄幼虫阶段,神经系统内神经细胞快速增值,并最终为蛹和成虫的神经系统打下基础。
进入幼虫发育末期之后,神经系统的发育会停滞。进入变态过程后,才会再进一步发育[2]。
化蛹变态发育时,保幼激素分泌减少,脱皮激素分泌增多,成虫盘伸长,并向成虫器官发育:
翅与足的成虫盘对应关系:相应部位处于卷曲状态,在蜕皮激素的影响下,成虫盘展开并发育成器官的各个部位
为了适应新生成的各种器官,中枢神经系统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例如,肌肉内的神经突触会发生大规模、剧烈的重构。修剪旧的突触,并形成新的突触。甚至神经系统的离子通道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经过一系列连续的发育,会变得比幼虫复杂得多,一部分胸腹神经节也可能出现合并的现象[3]。但整个过程,中枢神经不会经过组织解离和彻底破坏。
除了中枢神经外,气管系统、背血管系统,等对生命有重大作用的结构的解离都会受到限制。
不少研究都表明,成虫往往能继承幼虫阶段的一些刺激和条件反射[4]。
完全解体重构的,一般是皮细胞层、消化器官、部分肌肉,以及腺体。而这些组织、器官的重构,也并不会对中枢神经有着颠覆性的影响。
确切的说,完全变态的昆虫,其幼虫的确是成虫的幼体,只不过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幼体已经相当的特化。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身体的绝大部分都进行了完全的重构。
变态发育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处于巨虫时代。蜈蚣等多足纲抢占了最有利的生态位,进化成了昆虫中巨无霸。但完全变态的昆虫,拥有更小的体型。
但随着氧气含量的下降,此消彼长,它们逐渐发展成了最成功的物种之一。
完全变态昆虫的成功,在于幼虫生存成本的降低,只管不停吃就行了。而蛹化成成虫之后,只需要不断地交配繁殖就可以了。
变态发育的昆虫,往往都能大量排卵,幼虫数量多到根本不怕天敌吃。有几个漏网之鱼,就能躲在草叶、树叶之下,完成幼虫生活史。第二年,轻轻松松再次繁衍出一大片。
幼虫量大,成虫大多具有飞翔能力,简直就是完美的策略。
要知道,昆虫最早在地球繁荣的时候,天空中还没有鸟类。而现今,昆虫也完全不怕鸟类吃。
野生鸟类的碳总量是0.002GT C(G吨碳),而昆虫的碳总量高达0.9GT C,是鸟类450倍,而且不是所有的鸟类都会吃昆虫。当然,昆虫的碳总量,也是人类的15倍。
在于鸟类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部分昆虫分支也斗智斗勇,进化出了丰富的拟态。
整体上来说,昆虫主要还是凭借量的成功,立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变态发育也更利于成虫的特化,形成庞大的种群。
例如,膜翅目的蜜蜂和蚂蚁,让限制雌虫的营养,让雌虫的成虫盘发育不足,最终就会成工蜂/工蚁,提供足够的营养就会发育成女王。
……
凭借前所未有的生存优势,昆虫产生了数以百万的物种,占了整个动物物种的半壁江山。
造就这个物种传奇的,正是它们的生活史策略。
变态发育在未来的进化优势,对我们来说,其实有着更多的未知。
从幼虫到成虫的重构过程,用鬼斧神工来比喻也完全不为过。
如果人类在未来能完全破译变态发育,无论在再生医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领域,都会有前所未有的突破。
参考^Beira J V , Paro R . The legacy of Drosophila imaginal discs[J]. Chromosoma, 2016, 125(4):573-592.
^果蝇中枢神经元钾通道的发育和调控[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5.
^李兆英, 王来志, 张虹,等. 意大利蜜蜂3龄幼虫胸神经节的结构和发育[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30(001):116-119.
^闪点. 昆虫能保留幼时记忆[J]. 科技新时代, 2008, 000(0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