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广大华北地区的气温都在冲击40℃,北京更是一马当先,连续喜提全国最热。
再加上空气干燥、阳光强烈,每天白天都犹如“铁板烧”一般,有网友在超过70度的地表面煎鸡蛋,得到的竟是一块焦脆的鸡蛋干。
此情此景,不免让许多人仰天大呼:北京作为一个位于北纬40度、华北平原北部的城市,到底为什么这么热?
夏日骄阳下的故宫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微
其实不光我们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在北京充任国都的几百年里,明清时期的人们对北京的夏天也时常是怨声载道。
这段时期,史书记载了北京的许多次极端高温天气。可惜古代基本没有测温手段,除了清乾隆八年(1743)曾有传教士用自己带来的温度计记下了折合摄氏度约44.4℃的高温。
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能绞尽脑汁地用文字来描述眼前的场景:“炎暑炽热,都城门外少见路人。”(明正统三年,1408)“赤日流金,土焦泉涸。”(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初四日,极热,胜于往年。初五日,热更甚,流金铄石矣。初六日,连日负贩者有暍死。十五日晴热又如前,暍死者甚多矣。”(清光绪元年,1875)
“暍”就是中暑,“暍死”其实就是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热射病导致的死亡。很多人或许会认为,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变暖尚未出现时,并不容易出现如现在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也就没那么容易把人活活热死。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加之当时没有空调,人们面对酷热更是无处可逃,中暑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比较突出的例子,除了光绪元年,还有明成化十六年(1480),有记载称北京地区大量人民中暑“沿街而卧”,特别是京南的大兴、宛平两县(近日这一带地区也是全国气温榜首),“毙命者百余人”。
夏日骄阳下的故宫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微
在烈日的炙烤下,除了中暑,金属、砖石等表面造成的烫伤,以及强烈紫外线造成的晒伤,也让人们苦不堪言。
清康熙十七年(1678)就有记载:“六月炎暑,自京师至关外热伤人畜甚重。”这里用了“热伤”,应当就不只是中暑,而包括了其他种种物理伤害。
这么算起来,相传明代宗朱祁钰把自己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囚禁于南宫时,将南宫的树木全都砍掉,让他得不到一丝阴凉,确实值得朱祁镇记恨很久了。
夏日骄阳下的故宫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微
看了这么多古人在北京热到“破防”的记载,我们就会知道,北京并不是因为工业时代的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才变得这么热的。要寻找根本原因,还是应该看看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北部,距离农牧交界带也并不算远,气候的大陆性比较强。这首先意味着这里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大,更容易出现极端的气温。
同时,因为城区地势低平,而西北方向背靠燕山,控制华北平原的暖空气不会轻易离开北京,而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又在从山脉俯冲下来的时候,形成了“焚风效应”,总之,个个都没法让北京变得凉快起来。
要想让北京变得凉快,最立竿见影的其实是降雨。无奈还是因为位置偏北,气候的大陆性比较强,水体和植被也显得不足,北京一直因为气候干旱而广受吐槽。
特别是夏季的前半段,控制我国季风区水旱状况的雨带尚在南方,还没有来得及北上,干燥天气造就了强烈的阳光,加之较高的纬度导致夏至前后白昼漫长,北京城就硬生生被变成了“铁板烧”。
晴热天气下故宫的晚霞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微
那么大家可能要问,北京这么热,为什么人们还要待在这里呢?但其实某种程度上,正是上述条件造成的较高的气温,才使北京成为了北京。
要知道,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是粮食作物非常喜欢的气候。在农耕时代,夏季的高温、光照和集中的降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北方地区聚落选址的考虑因素中,冬无严寒的优先级也要远高于夏无酷暑。
北京的地形虽然有时会导致夏季的酷热,更重要的却是阻挡了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同时带来了一定量的降水,加之低平开阔的土地,在同纬度地区已经相当适宜农耕族群的活动了。从西周开始,中原王朝就不断选择在这一带营建城市来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是时至今日,这样的气候就让大家有苦难言了。所以不管是住在北京的小伙伴,还是来北京旅游的朋友们,在这样的炎炎夏日,都还是要做好防暑降温,在白天减少户外活动哦!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