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亲情越来越淡,甚至不来往。因此,农村将这种情况叫一个新名词,那就是“断亲”。
对于断亲这个词可能大家不理解,认为断亲很夸张,实际上很稀松平常,有的亲情可能一年都不联系一次,那你说这样的亲情还存在吗?
我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听从了叔叔的意见,留在了叔叔所在的城市。后来才知道,叔叔是因为没有能力安排工作,但是让他回老家去做安排工作的话,又没有面子,因此,胡乱地找了个工作了事,结果导致双方产生了一些矛盾。后来双方很少往来,甚至一年都不打一个电话,就这样一直到叔叔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来叔叔70大寿,想请侄儿去祝寿,不过以及10多年没有联系了,自然,侄儿也没有去。
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是类似的现象真不少,虽然住在同一座城市,也知道有这么个亲人,但是,好像很少联系,甚至打电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应该很普遍吧。导致“断亲”的原因很多,不过归结起来就几点。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很多人尤其是农村人,打工都不会固定,因为无法固定,因此,会频繁地换地方,甚至换城市,因此, 长期都在外边工作,甚至春节都不一定回家。一家人见面的时间都少,更何况是亲戚。
因此 ,长期不见面导致双方没有多少共同的事情做,也没有共同的观点,因为大家在外干的工作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一样,长期下去自然会变淡。不要说亲戚,甚至是夫妻都会出现问题,感情都会变淡,这很正常。
而亲戚自己长期不来往,感情自然就变淡泊了,彼此在一起根本没有感觉了,慢慢的就不来往 ,断亲的情况自然就发生了。
对于农村来说,最大的财产就是房子宅基地,虽然说宅基地所有权是村集体的,但是,使用权是家庭的。因此,好的位置的宅基地自然很值钱。
当家庭为了有一个好的地方建房的时候,宅基地的选择就很关键,这也是导致家庭矛盾纠纷的导火索之一。
同时,家庭之间由于财产分割产生矛盾,往往成为阻碍家庭和睦的重要的原因,而且这个矛盾往往还不容易调和,久而久之,亲情之间就变得陌生了,最后根本就不来往了。
再次是发生拆迁征收时,往往是家庭产生矛盾的导火索。我们都知道,征收时,往往有大把的资金需要进行分配。但是,大家都知道,钱财的分配是最容易伤害亲情的,当自己感觉自己的钱财被自己人拿走的时候,往往伤害是最深的。慢慢的就淡了,甚至直接就不来往了。
收入差距不仅反应在钱上,更多的反应在心态上。以前,大家都没有钱的时候 ,彼此还经常来往,联系还很热络,甚至经常在一起喝酒打牌。
但是,当外出打工,收入差距拉大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收入高的一方,一天忙得没有时间管其他,收入少的一方,往往时间很多,甚至还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这样的结果是彼此根本没有时间交流。
最大的问题是,有钱方忙得没有时间进行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无所事事的方想忙又没有机会。但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见世面和交际面也变得完全不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大家在一起居然没有多少语言了。
同时,没有钱的一方自卑心变重,认为没有以前的那种感觉,认为对方财大气粗,因此,不愿意交往。慢慢的就变得冷淡起来,甚至不愿意来往。
现在人员流动,一些挣到钱的人,考虑家庭的稳定和改善生活环境,选择在城市买房安家,由于都是流动人口,因此,最终买房子 地方可能天各一方,长期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因此,见面的机会就更少。
由于都是在城镇生活,但是,生活环境不一样,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家庭上,甚至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小孩的学习和父母身上,其他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亲戚之间没有多少时间来往,慢慢的就变淡了,甚至就不来往了。
实际上,亲戚变淡有多方面的原因,聚少离多应该是主要原因,同时,大家现在的观点,出去打工就是为了“找”钱,因此,大家关心的焦点是有没有“找”到钱,至于钱是怎么来的,没有人关心,只要有钱就可以了,有钱你就牛逼,这也导致大家没有 时间考虑什么亲情,有 钱你就是大哥,很多人就会围着你转,没有钱的话可能没有人理你,亲情变淡甚至不来往非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