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毉,从巫
——巫术与鬼神
金栋按:从中国最早记载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来看,巫(师)是天地之神,即神祇也(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其后“被视为能与鬼神交往,并驱使为之服役”(《辞海》)之使者,而且能“以舞降神者也”(《说文·巫部》)。那么,何人能担当此任?
据先秦典籍《国语》记载,能胜任巫师之职者,必须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品德端正、忠于王上者,即“智”“圣”“明”“聪”及“齐肃衷中”“精爽不贰”集于一人之身的。如
《国语·郑语》说:“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惟如此,才能与“鬼神交往”。在殷商时期,其地位之高或仅次于王上。
据儒家经典《周礼》《礼记》等记载,巫师多与“祝宗卜史”四类古代官职有关。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说:“祝、宗掌祭祀神祖,有相应的仪文祀典;而卜掌占卜,史掌天文历法、记录史事和官爵册命,也有相应的占卜记录和史册谱牒。”
而此四类官职皆与天神有关,正是巫师之职责所在。亦即“‘巫’是与‘祝宗卜史’类似的神媒,合称都叫‘巫’”(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即皆是神职官员。其中女巫称“巫”,男巫名“巫”与“觋”。此时其地位在“祝宗卜史”之下,即王上→祝宗卜史→巫。春秋战国以后地位逐渐下落,即王上→祝宗卜史→官僚阶层、士大夫→巫、工匠、商贾等。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说:“中国医学之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之普遍现象。”
古人认为,疾患之所由乃鬼神作祟,而巫能通鬼神(以舞降神)可以除疾,故“毉,从巫”,说明巫师、巫术最初已具医学因素,亦可看做系医者职能、身份之一种表述。故有“毉,巫也”(张揖《广雅》)之解。
王念孙《广雅疏证》说“毉即巫也,巫与毉皆所以除疾,故毉字或从巫作毉”,而有“巫毉”之称。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说:“上古民智未启,以疾病为鬼神所祟,而巫与医遂以一人兼充,而掌疗病之事。其术有祈祷、禁咒、祝由等法。”
医、巫之分辨,章太炎《医论集》说:“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周礼》马医之官,以巫马名。其后智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七略》序方技为四种,三者同录,亦因于古之事守也。自扁鹊、秦和,医术已不附鬼神事。仲景、叔和张之,益以清理。独晋世葛洪、唐世孙思邈,兼务神仙禁祝而传祝由者,至今不绝,然士大夫无信任者。巫与医皆出上古神圣,而今或信或不信,非今人好自用也。古之神圣,其性偏智偏愚,以其偏智之性作医,以其偏愚之性作巫。审所取舍,固在后人而已。”
“早期的巫师为人治病,既用巫术又用药物,他们对两种方法究竟有什么不同并无清晰的认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逐渐从巫术的束缚下独立出来,这时才会出现与巫觋性质不同的另一类治病救人的技术人才,即主要用医学方法治疗疾病的医师。大概从西周开始,巫和医已有明显的区分。春秋时期各国都设有专职医师,其中秦国医生在列国中尤被推重。《周礼》描写的医师和巫师也是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
何谓巫医?
《中医大辞典》说:“指用画符、念咒、祈祷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作为治病手段的人。巫医,在殷商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遂有鬼神致病等迷信思想产生,这是巫医产生的历史根源。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疾病逐渐有了认识,医、巫的斗争日趋尖锐。两千多年来我国医学一直沿着唯物的道路发展,巫医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到建国后,巫医已被消灭。”
《中医大辞典》之说有失公允,如说“两千多年来我国医学一直沿着唯物的道路发展,巫医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实际上,古代官方设有“祝由科”乃“巫医”之合法地位。
据医学史料,自隋代始太医署初置“祝禁博士”;唐代医生分为四类,“咒禁师”为其一;宋代太医局医学九科含“金镞兼书禁科”;元、明两代之太医院亦皆有“祝由科”。至少从先秦至唐代,医学体系中之科学内容与巫术是呈并行发展之趋势。尽管历代不乏对于巫术疗法之指责,如汉代司马迁认为“信巫不信医”属于患病之后“六不治”之一;宋徽宗曾“诏禁巫觋”等等,但均不能改变这种治疗方法乃至其他巫术继续存在之状况。(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
虽如此,此等“巫术”亦非主流医学,后演变为“方士医”、“道医”、“道教医学”之法术,与古代主流医学、传统医学之疗法还是有别!
盖建民《道教医学》说:“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说:“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道教医学是包括“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的医学,而道教医学为人治病的方法,则包括巫术。此法目前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系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之医药学底蕴。符咒,乃道教符箓与咒语之合称。
符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如《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第三》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等记载。
咒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之咒词亦称祝,即“祝,咒同。”此读zhou 咒音,非读zhu 注音。主要用诅咒、禁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法术,以驱除恶鬼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鬼神有善恶之分。对善神(鬼)可用巫祝(zhu 注),向其祈祷、求福祝愿、祈求保佑;对恶鬼则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此祝即咒,应读zhou 咒音。
要之,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因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之医药学底蕴,故轻浅小疾,间或有效。
附1:“鬼神”致病说
金栋按:何谓“鬼神”?鬼神者乃迷信之人的称谓。如
①《说文·鬼部》说:“鬼,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古者死人为归人。”
②《正字通·鬼部》说:“鬼,人死魂魄为鬼。”
③《汉语大字典·鬼部》说:“鬼,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
可见鬼者,乃人死后之灵魂也。神者,所崇拜之人死后其精灵也。人世间从未有鬼神,相信科学的人绝不承认有鬼神之说,何来“鬼神”致病说呢?实际上,“鬼神”致病说,最早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如
①《素问·遗篇·刺法论》说:“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
②《本病论》说:“人气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
③《灵枢·贼风》说:“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志有所恶,及有所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未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后世医家亦有认同“鬼神”致病说者。如
①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得鬼击方》说:“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
该书乃“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 其“备急方”多是从民间“捃拾”,其名词称谓亦源于民间,可见民间确有“鬼神”说,而对其治疗亦多采用道教医学之“巫”祝耳!
②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该书有“鬼邪”“鬼魅”候。在《鬼邪候》说:“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中说:“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
根据症状描述,多是神志异常的表现。
而对其病因,
③宋·陈言则认为是“精神不全,心志多恐”。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中说:“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
④元·朱震亨则认为乃冒犯“不正之气”,吊死问丧、入庙登冢者多患之,如《丹溪心法·厥》说:“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
上述临床表现,皆是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癔病(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发、痴呆、精神病等似同。
而⑤清·莫枚士则直言“鬼神”致病病因学说,其在《研经言·原因》中说:“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
⑥清·徐大椿则认为“神气虚则受鬼”,其在《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中说:“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内经》有‘五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难经》云:‘阳脱者见鬼’……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治鬼者,充气神而已……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
据上所述,历代医籍确有“鬼神”致病说,传统病因谓之“祸祟邪气”说!
古人亦有不信这一套者,如《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仓传》)。实际上,临床亦有“既信巫,又信医”者!
附2:巫术为何叫“跳大神”?
金栋按:何为巫术?以字面而言,即由巫师所行使的各种法术。大型权威性工具书
①《汉语大词典》认为是“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是原始社会的一种信仰,也和后世天文、历算、宗教的起源有关”,
②《辞海》认为“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对客体加强影响或控制的活动。是原始社会的信仰和后世天文、历算、医术、宗教的起源”。
所谓巫(师),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来看,其是天地之神,即神祇也(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且“被视为能与鬼神交往,并驱使为之服役”(《辞海》)的使者。据《说文》“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即巫师多为女性,且有以舞降伏鬼神的魔力与法术。
据儒家典籍如《周礼》等记载,“巫”多与“祝、宗、卜、史”四类古代官职有关。李零《中国方术正考》说:“祝、宗掌祭祀神祖,有相应的仪文祀典;而卜掌占卜,史掌天文历法、记录史事和官爵册命,也有相应的占卜记录和史册谱牒。”而此四类官职皆与天神有关,正是“巫”的职责所在。亦即“‘巫’是与‘祝宗卜史’类似的神媒,合称都叫‘巫’。”(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即皆是神职官员。其中女巫称“巫”,男巫名“觋”。
为何巫为女性的专职?
因为女性多能歌善舞,而当舞起来时,甚至有近似疯狂者。北方草原地区的“胡巫”中有一种名叫“萨满巫”者,其“巫”的本义即激动不安和疯狂。“萨满多选自身体残疾、精神错乱和大病不死许愿当巫的人,其中尤以女性为多。神经过敏、疯疯癫癫和富于献身精神是这种人的特点。其降神手段是‘舞’,也就是俗话说的‘跳大神’。他们往往集医、卜、星、相众术于一身,用以满足民间的各种需要”(李零《中国方术续考》)。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据《墨子·非乐》(引《汤之官刑》)《国语·楚语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荀子·王制》《荀子·正论》《鹖冠子·环流》《说文解字·卷五上》《周礼·春官·神仕》等古代典籍认为,“‘巫’是以‘狂’为特点。他们以舞降神,多为女性,多为残疾人,多有癫狂的精神状态,多被视为智能超常,这同萨满十分相似。”
又,即便非残疾的人行使“巫术”时,为了迷惑当事者、家属或围观者,有效仿残疾人之步伐并起舞而行使“巫术”者,同时口中念念有词,或咒语,或颂词等。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有“禹步”(模仿夏禹便枯之步——禹生便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和咒语同时行使者。模仿“禹步”的“巫师”、“巫婆”、“神汉”、“大仙”们等,行走时一窜一跳,一上一下,左右摇晃,类似“跳大神”。此概所以巫术又名“跳大神”之来源矣!
另,因“毉”字有从巫之说,故有人误认为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与民间巫术(跳大神)无二。殊不知,此谬也!乃因“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故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巫医》说:“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著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是则巫觋之徒。”
附3:禹步之说。
(1)战国·尸佼《尸子》说:“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子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2)先秦典籍《荀子·非相》说:“禹跳、汤偏。”
唐·杨倞注:“《尸子》曰: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3)宋代《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夏帝禹》引战国·尸佼《尸子》说:“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禹步法,晋·葛洪
(1)《抱朴子内篇·仙药》篇说:“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
(2)《抱朴子内篇·登涉》引《遁甲中经》说:“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附4:简说“毉”“醫”“医”字
金栋按:(1)“毉”字,虽未见于甲骨文,然先秦两汉典籍“毉”字屡见,如
①《国语·晋语》说:“上毉毉国,其次疾人,固毉官也。”
②《管子·权修》说:“上恃龟筮,好用巫毉,则鬼神骤崇。”
③《说苑·辨物》说:“入言郑毉秦越人能活太子……吾闻上古之为毉者曰苗父,苗父之为毉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吾闻中古之为毉者曰俞柎,榆柎之为毉也,搦脑髓,束肓莫。”
④《汉书·苏建传》说:“卫律惊,自抱持武,驰招毉。”
⑤《盐铁论·周秦》说:“吏不以多断为良,毉不以多刺为工。”
⑥《太玄经·玄数》说:“四九为金……为毉,为巫祝”等,但相关训诂字书未见载录。如
东汉许慎《说文》、《尔雅》、东汉刘熙《释名》、三国(魏)张揖《广雅》、南北朝(梁)顾野王《玉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等皆未见之。而目前先秦两汉古籍中,又多用“醫”(医)替代了“毉”,而不能睹“毉”之本来面目矣!“毉”之见于训诂字书者,当宋时之《广韵》《集韵》也(见《康熙字典》引)。
“毉”字,从巫,当“醫”(医)之起源之一说矣。“毉”,上古时期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医”(《说文·酉部》)、“医之始出于巫”(章太炎《医论集》)之说。清·王念孙说:“醫即巫也,巫与醫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或从巫作毉。”(《广雅疏证·释古》)
(2)“醫”字,从酉(酒),当是“醫”(医)之起源又一说矣。
酒可入药疗疾,解除病痛疾苦,古籍多有此说。《素问》有《汤液醪醴论》,其“醪醴”者,则酒类之属,可以疗疾愈病。《说文·酉部》说:“醫,治病工也,从殹从酉。殹,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酒所以治病也。”此“醫”乃后起之字。《说文》载录之,概认同起源于“酉”说,而非认同起源于“巫”说,或与“信巫不信医”(《史记·扁仓传》)有关。其后“醫”字兴为正体而“毉”字废为异体矣!
(3)“医”字,甲骨文中乃兵器也,犹如盾牌。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说:“盖医乃蔽矢之器,犹御兵之盾然。”
许慎《说文》说:“医,盛弓弩矢器也。”
医,具有医学、医术、医疗、医治之义者,古代写作“毉”“醫”,汉代谓之“方技”。
毉,从巫;醫,从酉(酒),二字起源之说。毉、醫,异体字;醫(毉)、医,繁简字。
由上可知,今医非古医也,古醫(毉)乃今医也!
附5:参考书目(略)
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毉,从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