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车,到底是为了车本身,还是为了车上的“科技感”?这个问题,最近因为广汽传祺“向往”系列的发布,变得格外尖锐。 传祺向往系列,打着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旗号,推出了SUV、MPV和概念车,却在高阶智能驾驶的配置上玩起了“选择题”:想省钱,就用广汽自研的方案;想体验极致,就得掏更多腰包选配更高阶的华为智驾系统。这不禁让人疑问:所谓的“深度合作”,究竟是真合作,还是一场精明的营销策略?
这事儿,听着就有点儿意思。一边是喊着“智驾平权”的比亚迪,把高阶智驾塞进十万级车型,让老百姓也能尝尝鲜;另一边,是广汽传祺,在二十万级市场上,却在自研和华为智驾之间犹豫不决,似乎在暗示:真正的高阶智驾,依旧是“贵族游戏”。 这种差异化,其实反映了目前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矛盾:技术成本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博弈。
比亚迪的策略,是典型的“薄利多销”,用更低的利润率,换来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赌的是未来智驾会成为标配,而现在抢占市场份额至关重要。 而广汽传祺的策略,则更偏向于“精益求精”,在不同价位段提供不同的智驾方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赌的则是消费者对高阶智驾的持续高需求。
但这其中,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性。首先,什么是“高阶智驾”?现在市面上,各个厂商对高阶智驾的定义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把简单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也包装成“高阶智驾”,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广汽传祺向往S7,预售价19.48万元起,搭载的是广汽自研的L2+级端到端无图智驾,并赠送价值2.5万元的城市NDA智驾功能终身使用权。 这套自研系统,在技术上肯定与华为的乾坤智驾ADS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城市NOA等复杂场景下的表现,可能不如华为的方案稳定和可靠。
然而,正是这种“不那么完美”的智驾系统,却让广汽“赚足了噱头”。 毕竟,标配2.5万的城市NDA终身使用权,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相当诱人的。 这种策略,很明显是利用了消费者的“性价比”心理,用更低的价格,吸引那些对智驾功能有一定需求,但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而那些愿意为极致体验买单的消费者,则可以选择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向往M8。 向往M8,作为一款高端MPV,不仅搭载了华为的乾坤智驾ADS,还配备了华为鸿蒙座舱以及机场VPD泊车代驾功能。 这套组合拳下来,价格自然不菲,但也能满足消费者对高科技配置的极致追求。
这种策略,其实也有它的风险。一方面,广汽自研的智驾系统,如果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问题,可能会对品牌的口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对高阶智驾的需求逐渐下降,或者其他厂商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智驾方案,广汽的这种差异化策略,也可能会失去其优势。
再来看华为。它并没有像其他厂商一样,把高阶智驾“平民化”,而是选择与各大车企进行深度合作,推出各种不同模式的智驾方案。 这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HI模式”及其衍生出的“HI plus”模式。 HI模式,是华为深度参与车企产品研发的模式,而HI plus模式,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在产品定义和营销方面的合作。
这些合作模式,说白了,就是华为想把自己的智驾技术卖出更高的价格。而车企,则利用华为的品牌溢价能力,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这种合作,可以说是互惠互利的。但它也带来一个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究竟哪个品牌更值得信赖?是华为,还是与华为合作的车企?
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含华量”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车子上用了多少华为的部件。 但这“含华量”,又不仅仅是部件数量的多少,还包括了华为在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
从目前来看,华为的合作策略,正在不断进化。从最初的单一供应商模式,到现在的HI模式和HI plus模式,华为正在逐步掌控更多的话语权。 这种趋势,也让一些人担心,华为最终会不会成为汽车行业的“寡头”?
然而,这种担忧,或许有些杞人忧天。 汽车行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仅仅依靠强大的技术,并不能完全主宰市场。 消费者最终的选择,还是取决于产品的整体品质、性价比以及品牌口碑等多种因素。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30%,其中智能化配置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搭载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这说明,消费者对高阶智驾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高阶智驾的普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除了技术成本,还有法规监管、数据安全、伦理道德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而广汽传祺与华为的合作,恰恰是面对这些挑战的一次尝试。
他们试图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来探索高阶智驾的商业化路径,同时也为其他车企提供了参考。 但最终的结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或许几年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传祺向往系列,会对“深度合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来说,广汽传祺“向往”系列的发布,揭开了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的新篇章。 “智驾平权”与“高阶智驾”的博弈,华为合作模式的不断进化,以及“含华量”的营销策略,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未来的汽车市场,将更加注重智能化配置。 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各种营销手段,避免被“科技感”蒙蔽了双眼,最终做出不理智的消费决策。 最终,消费者才是市场的主宰,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这个市场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更新迭代。 这才是汽车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