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恋爱无心婚嫁,她一辈子挥金如土,遗愿却是捐尽家财不留骨灰
“骨灰和着面粉做成小丸子,抛入大海,给鱼儿果腹。”这话听着怪怪的,但确实是一位近代女性的真实遗愿。这位女性就是吕碧城,一个活出传奇人生的奇女子。
吕碧城出生在清朝末年,家里条件很不错。她爹是个做官的,家里藏书特别多,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了。小时候的吕碧城就特别聪明,12岁就能写出让那些文人大佬都赞不绝口的词。
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吕碧城13岁那年,她爹突然去世了。家里没有儿子,那些亲戚就打起了吕家财产的主意。吕碧城的娘被人绑架关起来,四个女儿一下子成了孤儿寡母。
这时候,小小年纪的吕碧城可没有坐以待毙。她灵机一动,给爹的老朋友写信求助。这一招还真管用,最后成功救出了她娘。这事儿传出去后,吕碧城原本订好的婚事也吹了。换做别的姑娘,可能会觉得特别丢人,但吕碧城根本不在乎,反而觉得松了一口气。
20岁那年,吕碧城跟舅舅吵了一架。原因是舅舅不让她去上学,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吕碧城听了这话就来气,当场就收拾东西走人了。这一走,可真是啥也没带,就靠着一股子狠劲儿,独自坐上了火车。
吕碧城运气不错,在火车上遇到了个好心的大婶,给了她个临时落脚的地方。但是吕碧城可不是个等着别人施舍的主,她四处打听,想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机缘巧合下,吕碧城给《大公报》的一位编辑写了封信。这封信被报社主编英敛之看到了,他一眼就相中了吕碧城的才华,二话不说就把她招进了报社当编辑。
吕碧城一进报社,就像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她写的文章句句带刺,专门抨击那些压迫女性的封建陋习。她大声疾呼女人应该读书,应该独立,不能再像囚犯一样被关在家里了!
吕碧城的文章一经发表,立马在京津一带引起了轰动。大家都没想到,一个年轻姑娘能写出这么有见地的文章。吕碧城就这么一鸣惊人,成了报社的台柱子。
但是吕碧城可不是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她觉得光写文章不够,得做点实际的事情。于是,她决定办一所女子学校。这在当时可是从来没有人敢这么干过的事。
吕碧城找到了当时的大佬袁世凯,说服他支持自己办学。1904年,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了。这可是我们国家第一所女子高等学府!
吕碧城的学校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她们不光学中国传统文化,还学西方的科学知识。后来,许多有名的女革命家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比如邓颖超、许广平这些人。
辛亥革命后,吕碧城的学校暂时停办了。她本来想进政界干点事,但是看不惯那些官僚的做派,没多久就辞职不干了。
吕碧城可不是个安分的主,她转头就跑去上海做生意去了。没想到她还真有经商的天赋。没几年功夫,她就赚了个盆满钵满,成了个女富豪。
有钱了,吕碧城也不含糊。她在上海静安寺路上盖了座豪宅,那排场,连见多识广的上海滩老板们都觉得了不得。
赚够了钱,吕碧城又觉得该长长见识了。她先是去美国读了个书,然后就开始周游世界。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德国,她都去转了一圈。
1929年,吕碧城还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万国动物保护大会”。会上,她穿着孔雀图案的礼服,头戴珍珠抹额,用流利的英语发表演讲,把在场的外国人都惊呆了。
大家都没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女性,居然能这么有见地。吕碧城一个人,就让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大为改观。
到了晚年,吕碧城定居香港,成了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吃斋念佛,过起了清静的生活。1943年,她在香港病逝,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只有青灯古佛相伴。
吕碧城的一生,真可谓是传奇。她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到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再到成功的女商人,最后成为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的人生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吕碧城不仅有才华,更有勇气和远见。她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己的理想。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实现了个人的独立,还为其他女性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她创办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为许多女性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有前瞻性的事情。她培养出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力量。
吕碧城的经商经历,也打破了人们对女性能力的固有看法。她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她的成功,给了更多女性追求事业的勇气和信心。
在国际舞台上,吕碧城用自己的才华和气质,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女性的智慧和能力。这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吕碧城晚年皈依佛门的选择,体现了她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从积极入世到归隐佛门,显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吕碧城的一生,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她的经历和选择,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困境和突破。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女性独立和自主。
吕碧城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有志气,就能活出精彩的人生。她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精彩的传记,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