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中记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揭示了孔子招收学生时的一个传统:学生需要献上“束脩”作为学费。其中,“脩”指的是肉脯或肉干,而“束脩”则是将十块这样的肉干扎成一捆。
在古代,由于缺乏冷藏设备,人们为了保存肉类,常常会将猪肉悬挂在屋檐下进行阴干。这样处理后的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风干腊肉,既方便保存又能够保持其风味。
我们可以尝试估算一下这些肉干的大致价值。
现代我们所食用的猪肉,大多来自经过杂交和育肥技术优化的的杜洛克商品猪,生长周期短,加上各种育肥饲料和添加剂,6到8月就可以出栏,出栏体重一般300-400斤。
而古代的猪都是本地品种,生长速度较慢,体型相对较小,伙食也很差。古时的猪圈,称为“溷”(hùn )。《说文解字》中对溷的解释是:“溷,厕也,从口,象豕(猪)在口中也。”古代的饲养条件相对简陋,一般猪圈建在厕所下层,人的粪便可以做为猪的饲料。古代的猪,要12-14个月才能出栏,出栏体重也只有150-200斤。
首先,我们假设一头猪重200斤,剔除猪骨、内脏和猪头后,剩余的猪肉大约为150斤。接着,这些猪肉进行风干处理,去除20%的水分,150斤的猪肉最终能制成大约120斤的肉干。如果我们设定每片肉干重4斤,那么一头猪就能制成30片肉干。
考虑到孔子有3000名学生,每名学生入学时需要交纳10片肉干作为学费。因此,孔子总共能收到30000片肉干。按照前面计算的每头猪能制成30片肉干的比例,孔子大约可以收到1000头猪的肉干作为学费。
我们进一步计算,30000片肉干总重12万斤。如果我们按照现代市场的价格,假设每斤肉干价值40元,那么这些肉干的总价值就达到了480万元。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肉类是较为稀缺和昂贵的食品,因此其实际价值可能远超现代市场的估价。
这样的待遇,即便与现在985高校的教授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尽管孔子为学费设定了肉干的标准,但他始终坚守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对于那些出身贫寒、无力支付学费的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人,孔子并未将他们拒之门外。
相反,他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教育理念,慷慨地给予他们教诲,无私地传授知识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