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本来就是祖先崇拜的民族,每逢重大节日(除夕、元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都要进行祭祖活动。端午是诸龙族的生日,这一天龙要过生日的,龙舟代表龙浮出水面和人们一起庆生,粽子相当于今日的生日蛋糕,因为龙最爱食用的庄稼就是糯米,因为龙只有吃糯米才会感觉到饱,换其他粮食,龙就会老是感觉吃不饱。原本的粽子都是包入河鲜、海鲜等等之类生鲜水产的,所以粽子传到日本,就成了寿司。另外,龙的另一个充能的方式就是艾草点燃后散发出来的烟香,所以古代祭祀龙王用的香不是檀香而是艾香(用艾草制成的香)。
像屈原,伍子胥,曹娥于端五这一天投江,其实是除去屈原都是古人赋予给端午祭祀的含义,并非端午起源。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是一年中至阳的日子,往往也有辟邪驱阴的说法,艾草踏青喝雄黄酒的习俗就是这么来的,只是现在很少这么样做了。
如今比较现实的就是吃粽子,有大江大河的赛龙舟,法定节假日,目的其实就是保护传统节日,对我们而言就是放假和团聚。所以祭祀只是如今端午节众多含义的一种,端午快乐的说法完全可以,至于端午节安康其实也没多大问题,有这么一层含义。
在稻作区域,端午节恰逢农忙时节,农民忙于收割油菜籽或麦子,同时立即要耕田耙地放水插秧,做饭比较费时间,粽子可以提前裹好煮熟,用篮子挂在房间里不会馊,带几只下田可以在劳作间隙补充能量,糯米食物还比较耐饥,所以粽子特别适合这个季节食物。另外,粽子本身就是可以治病的一个药方,详见《外台秘要》小儿霍乱杂病方六首,古代有用芦苇叶和糯米煮熟加蜜吃来治疗霍乱的方法。
说到粽子,潮汕地区最有发言权,这里甜粽,咸粽都有,不过不叫甜粽,而是叫栀粽。而且还细分为两种,糯米直接蒸熟包起来的叫栀粽,另一个分支叫栀粿,制作方法比较麻烦,主要是耗时较长,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栀叶,栀粽和栀粿都是甜口的,外观上也有区别。栀粽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粽子一样,栀粿则是像糕点一样的,因为粘度极高,刀子非常难切,只能用丝线切割,然后蘸糖吃,味道甘甜甘甜的,还有栀叶的特殊味道,平时也有小吃店在卖,不必等到端午。
而咸粽应该就和大多数人接触到的粽子一样了,潮汕叫粽球,平时也可以吃到,一般没有纯甜口的,多数是咸甜各半的,甜的部分是糯米加上黑豆沙,占比略少,咸的部分也是糯米,一颗标配的粽球里还包括肥猪肉,香菇,虾米,咸蛋黄,莲子。高端一点的还有,瑶柱,蟹肉,蟹黄,龙虾等等。
汕头地区属老妈宫粽球最为出名,其他地方也有更迎合当地居民的牌子,例如我小时候家附近的,喜朝粽球,记忆中是将最简单的标配和叶子香以及火候控制到极致的那种,发展到现在各种创新的花样也不少,老牌子竞争力开始下滑了,一是老牌子的后人继承不了,二来创新的品种更像是佛跳墙,恨不得把所有珍贵食材都堆进去,想不好吃都挺难吧。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后世必然也会赋予新的价值观在里面,但是不管怎么样,有所传承还是值得庆幸。就怕这些传统节日,往后都沦为有名无实的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