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缓孩子迈进干预机构大门后,宝妈们必须知晓的内幕

双儿玩转育儿 2025-01-07 19:06:35

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干预机构,宝妈们内心肯定是焦虑不安的,“孩子适不适应?”“老师到底专不专业?”“我该如何配合?”

作为一个专业的机构老师,咱们随便聊聊,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1、行为塑造很重要

孩子刚进入机构后,我们的第一目标可能和家长想的不一样,行为塑造摆在第一位!

从简单到困难、由少到多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孩子和老师建立配合,从一开始的不适应,过渡到不排斥,最后到喜欢当下的环境、情景。

2、提高孩子的配合度,

不配合是初始常态,机构干预多少都带有一些“约束性质”。我们会借助于不同的强化形式、不固定的强化频率,让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维持下去,直到可以自动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配合度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

3、注意力的提升

一定要给足“诱惑”。孩子的注意力不在你身上,那就一定在别处,观察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被哪些吸引走?怎么才能把注意力拉回来?在这个过程,我们该如何抓住契机,让孩子的注意力可以被转移,可以被交换。

4、提要求的契机

不要把提要求做成单纯的“提问模仿”,想要玩具时,我们该怎么问,想要吃好吃的,又该怎么问?这样教孩子学的会很刻板,换个场景他就晕头转向了。

提要求本身包含“社交元素”,比如目标假象,主动发起,情绪感知,信息互换等等。

提要求的泛化和社交技能要同时进行,妈妈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去向爸爸提问,“能不能把手机借给我玩一会?”“能不能让我看一会电视?”。类似的提要求机会多得很,多让孩子体验。

5、异常行为新旧交替,怎么办?

大家发现没有,在刚接受干预的过程中,除了以前的行为问题,还会出现新的异常行为。

比如孩子一听到要上课了,马上躲到桌子底下,马上变得紧张了。会用各种方式去对抗、逃避任务。这些都是正常表现,刚接触干预,孩子的兴趣和动机都不足,面对约束和高难度的任务,难免有畏难心理。大家要记住,新的异常行为通常不具有代表性,随着孩子的不断适应,会逐渐改善消失。而以前的异常行为,才是我们要重点干预的问题,别搞错方向。

6、强化物拓展

没必要把家里堆满玩具,总是更换强化物对孩子是不利的,原因不解释。我的看法是,强化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我们要丰富玩法,通过组合和配对,设计更多剧情和环节。

利用一个熟悉的玩具,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更容易聚焦。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喜欢的手指玩偶,我们可以用它来扮演“一家五口人”,跟着音乐做做手指操。在模仿和提问时,用手指玩偶充当互动角色。要是频繁更换强化物,孩子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容易分散。

7、干预节奏别乱

刚进入机构后,孩子的干预看上去是分散的,可能并不集中。家长千万别急!随着孩子的适应,老师会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逐渐调整干预节奏的。比如一开始2/3时间是互动沟通,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教,实际上老师正在带孩子建立新的沟通模式,让孩子明白在这里应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老师?为接下来迎接挑战做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干预节奏就会进入正轨,认知、语言、常规方面都会陆续登场,桌面、场景、游戏等教学都会流畅的衔接。

按照我们的经验看,想要一个孩子的干预看到进步,前提是,他一定会习惯这里,喜欢这里,接受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

把孩子送进机构后,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大家提问,为了孩子能够更快的成长,咱们一定要坦诚相待,深入交流!

0 阅读:10
双儿玩转育儿

双儿玩转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