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红院:贾元春对贾宝玉最可怕的控制,直到入住几年后才发现真相

君笺雅侃红楼 2024-07-23 10:29:39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在对潇湘馆、稻香村和蘅芜苑给出点评后,就带队来到了怡红院。

怡红院的点睛之笔,是院子里有几本芭蕉和一棵西府海棠,自然要以此为题,出一个好“对额”。

怡红院作为未来贾宝玉的住处,根据曹雪芹一贯伏笔的特点,必然对他要有强烈隐喻。

之前在潇湘馆、稻香村和蘅芜苑,都是借“题对额”隐喻未来主人林黛玉、李纨和薛宝钗,侧面表现贾政对三个“儿媳妇”的评价,引出他对钗黛之争的立场。

怡红院题对额,也肯定与贾宝玉姻缘有关。

那么,贾宝玉的题额,和贾政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第十七回)宝玉道:“此处短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贾政摇头道:“不好,不好!”

贾宝玉在论述怡红院的匾额时,提到芭蕉和西府海棠要兼而有之才妙。

芭蕉倒没什么特别,但西府海棠很有意思。

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

贾宝玉更进一步解释其“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才有女儿国野史之说。

“红香”二字,就是指西府海棠源于“女儿国之棠”的说法。

“红香”二字不是孤证。第二十八回,蒋玉菡将北静王送他的茜香罗汗巾转赠给贾宝玉,提起来历也说“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

所谓“茜香”就是“红香”。

西府海棠野史传说是女儿国传入。

茜香罗汗巾则就是茜香女国传入。

二者前后呼应,明显意有所指,就看是指向了谁。

蒋玉菡给了贾宝玉茜香罗汗巾,贾宝玉则用袭人的松花绿汗巾互换。

红与绿,是红男绿女姻缘之谶。

果然,当晚茜香罗汗巾就被贾宝玉给了花袭人。预示袭人将外嫁蒋玉菡的事实。

袭人尽管被脂砚斋评作“袭为钗副”,实际她与林黛玉都是二月初二花朝节生日,姓花又都是草木人,更都曾“板上钉钉”与贾宝玉姻缘,却又都不得成功外嫁,都不是贾府“咱家人”。

茜香罗汗巾之于袭人,预示她外嫁。

红香之于林黛玉,也预示她外嫁。

此时的袭人是林黛玉之影,而不是薛宝钗的影。

袭人与秦可卿一样身兼“钗黛”属性。

袭人被外嫁给蒋玉菡。实际是宝黛二人姻缘的另一种呈现。蒋玉菡就是将玉含,“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但袭人事与愿违没能给贾宝玉做妾,就是她与贾宝玉以茜香罗汗巾为谶隐喻有缘无分。

林黛玉外号潇湘妃子,姻缘伏笔的芙蓉花签又是昭君出塞故事,预示她将与贾探春二女同嫁海外异国为王妃。

由茜香罗汗巾隐喻袭人,再到西府海棠隐喻林黛玉,二者都出自“女儿国”,就注定无论“红香”还是“茜香”,都与贾宝玉“无关”,林黛玉会离他而去。

至于“绿玉”二字更明确,就是指黛玉,且与贾探春的关系密切。

黛者,“西方有石名黛,可作画眉之墨”。林黛玉前世西来,今生也要西去。

黛,指青近乎黑色。

山青为黛,就是绿到极致的黑。

古人形容的“六宫粉黛”,就是“红与绿”。黛眉绿鬓,也是形容女儿毛发健康的黑色光泽。

西府海棠的“红香”是黛玉,芭蕉的“绿玉”也是黛玉。

贾宝玉题“红香绿玉”,则是作者借以隐喻他希望与林黛玉长相厮守的未来姻缘结局。

绿玉,被用来形容芭蕉最是贴切。

只可惜,芭蕉与西府海棠放在一起,由袭人外嫁,注定林黛玉离去,与贾宝玉有缘无分。

其实,不光西府海棠借茜香罗汗巾的袭人外嫁故事,隐喻林黛玉外嫁。芭蕉同样借贾探春外嫁海外异国为王妃,隐喻林黛玉外嫁。

第三十七回,贾探春说她最喜欢芭蕉,给自己取名叫“蕉下客”,是借“蕉叶覆鹿”隐喻未来嫁去海外为王妃。

林黛玉调侃贾探春是鹿,被探春回敬以潇湘妃子的名号。

也因此,芭蕉林黛玉就与蕉下客的贾探春产生密切关联。

探春有多喜欢芭蕉?秋爽斋有一座晓翠堂,正她欣赏芭蕉的地方。

探春的杏花签,是远嫁异国为王妃之谶。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也是远嫁异国为王妃之谶。

蕉叶覆鹿是两个人得“富贵”。

潇湘妃子也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为王妃。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就看见贾母院子里放着一座紫檀大理石插屏。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就看见探春房间里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

贾府其他人处,再无“大理石”描写。

是以,“石呆子失扇子”故事,才会以石呆子影射的贾宝玉。他失去的扇子恰好就是“湘妃(潇湘妃子)、棕竹(踪迹)、麋鹿(蕉下客)、玉竹(玉卒)”。

贾宝玉同时与林黛玉和贾探春失散,源于二女“离石(理石)而去”。

潇湘馆后院更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预示芭蕉会离去。与贾宝玉生离死别。

当然,此时故事刚开始,怡红院中的芭蕉和西府海棠作为林黛玉的象征。贾宝玉题“红香绿玉”,是想要两全其妙拥有“林黛玉”。

贾政问他“依你如何”,既是问此处题额,也是作者隐喻父亲问儿子的姻缘。

贾宝玉回复“依我题‘红香绿玉’才两全其妙”,既是说红棠绿蕉最合适。也是作者隐喻未来贾宝玉最想娶林黛玉,称心如意两全其妙。

贾政嘴里说着“不好,不好”却默认了。

结合他对潇湘馆的高评价,说“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就可知他支持宝黛姻缘,欣赏林黛玉的立场。

但是,贾政同意,贾宝玉认可也没用。

芭蕉和女儿棠的隐喻是“离石而去”,让贾宝玉得不到。

就像薛姨妈对林黛玉说姻缘:“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造成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同嫁的原因,是元春省亲回家当晚,修改的两处贾宝玉的题额,

一处是“花溆即可,何必蓼汀”,去掉了“蓼溆”。

一处是“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去掉了香玉、绿玉。

绿玉,是林黛玉。

香玉,也是林黛玉。

元春省亲后,作者就通过贾宝玉之口,讲述了“小耗子偷香芋”故事。“盐科林老爷家的千金才是真香玉”,香玉当然就是林黛玉。

而贾元春去掉“绿玉和香玉”,已经明确她不喜欢林黛玉,不支持宝黛姻缘的立场。且未来林黛玉和贾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也只可能与贾元春背后的皇权有关。

“怡红快绿”代表的是贾元春的喜好,否定了贾宝玉的“两全其妙”,他肯定不喜欢。

于是,在“怡红快绿”这首诗中,他再次坚持用了“绿玉春犹卷”,以维护“绿玉”。不想薛宝钗看见后,又劝他改掉:

“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贾宝玉听从薛宝钗的建议,最终舍弃“绿玉”改成了“绿蜡春犹卷”。也就从此顺从的住进了怡红院中。

绿玉春犹卷,形容芭蕉非常贴切。

绿蜡春犹卷,形容芭蕉也很好。

但绿玉就是绿玉,品质如何是绿蜡可比?

绿玉是林黛玉。

绿蜡是薛宝钗。

舍了“绿玉”选择“绿蜡”,小耗子说:“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鼠目寸光,不就是“有眼不识真香玉”!

怡红快绿,本不是贾宝玉所愿,怡红院这三个字,肯定也不是贾宝玉的“两全其妙”。

奈何他胳膊拗不过大腿,只能妥协。

随后的三五年间,他住在怡红院,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绿玉”离他而去。

“大株梨花兼着芭蕉”,“紫檀大理石插屏”,“花梨大理石大案”三个伏笔,结合“石呆子失扇子”故事,预告了林黛玉和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离石而去的事实。

贾宝玉的人生和未来,也至此结束。

“怡红快绿”看似由心而发,赏心悦目,却根本没有形容和发现芭蕉和海棠的真面目和好处。就是鼠目寸光,有眼不识真香玉。

贾元春和王夫人看似“爱”贾宝玉至深,实际一直在“毁人不倦”,反害了他一生。

就像将他放在怡红院,才有后来抄检大观园,整顿怡红院的后文。

怡红二字,是贾宝玉一生的总结,却是对专情林黛玉的最大讽刺。

“怡红快绿”,沉湎儿女之情,也注定不能专一于林黛玉。

可见,一切皆有注定。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0 阅读:180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评作者,只为《红楼梦》作文